在供奉佛骨舍利的法门寺地宫,在随真身供养物中,有一套唐代皇室曾使用过的系列茶器,系目前世界上等级最高的茶具。
法门寺地宫顶盖打开时的情景(王保平摄)
根据其本身铭文及同时出土的《物帐碑》的记载,可知其为皇室御用真品,系我国茶文化考古上最齐全的一次茶器发现。《物帐碑》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具从茶罗子、碾子、轴等本身錾文看,这些器物于咸通九年至十二年制成,同时,鎏金飞鸿纹银则、长柄勺、茶罗子上还有器成后以硬物刻划的“五哥”两字,“五哥”是宫中对僖小时称呼,《物帐碑》将茶具列于新恩赐物(僖宗供物)项下,因而为僖宗所供无疑。从实物中来看“七事” 应指:茶碾子、茶锅轴、罗身抽斗、茶罗子盖、银则、长柄勺。另外,属于茶具的还不至这七件,还有由唐僖宗供奉物中的三足架摩羯纹银盐台,由智慧轮法师供奉的三件盘旋座小盐台。由僖宗供奉的两枚笼子。此外,还有部分瓷器琉璃也可用于茶道中的盛茶点、食帛子、揩齿布、折皂手巾也是茶道必用之物。由僖宗供奉的一套茶碗、茶拓,属茶器无疑。
令人玩味的是,地宫文物中既没有执壶,也没有釜,因此其用途尚需进一步考证。
▋1. 贮茶器
地宫出土两枚笼子,为贮茶器。
鎏金结条银笼子,筒形带盖,横截面为椭圆形, 底有四足,通体用金丝、银丝编织而成,提梁以素银丝编织为复层,宽0.5厘米,厚约0.2厘米,长20厘米,编结于椭圆形长径两端,盖面稍隆,顶端有塔状丝织物装饰,盖面与盖沿有相交棱线为金丝盘旋成的小圈,连珠一周,盖沿与笼体上沿为复层银片, 成子母。笼体、笼盖均为五边形近圆的小孔,下沿边交结四个盘圆圈足。通高15 厘米, 长14.5 厘米,宽10.5 厘米,重355 克,为僖宗所赐。
▲ 法门寺鎏金结条银笼子
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呈桶形,带隆面盖,倒“品”字形足,带提梁,冲模成型,通体为古钱形实地与菱形孔。直壁、深腹、干底、四足;盖拱隆,直沿带子母口与笼体开合,顶带圆铰环,一银链与笼体相系。盖面外壁模冲出相向飞翔的大雁,錾刻羽绒。工艺构图给人以奔放之感。直沿为上、下错开的如意花,以鱼子纹补底。沿边带耳环,上套鹅形提梁,四足由破叶花瓣粘接成“品”字形。纹样鎏金。底边铭文“桂管臣李杆进”。
▲ 法门寺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
这两个笼子很可能是当时用来盛茶饼的。蔡襄《茶录》记:“茶焙,编竹为之,裹以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察也。纳火其下,支茶尺许。常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宋人庞元英《文昌杂录》卷4:“叔文魏国公,不甚喜茶,无精粗共置一笼,每尺取碾。”以笼装茶,用温火慢烤或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可使茶饼内外都干透,不致造成外干内潮;二又可保持色香、味的纯正。唐秦韬玉诗曾有碾碎所干饼茶的记述:“山童碾破团圆月”,指碾茶饼。
▋2. 炙茶器
不论点茶还是煎茶,首先要从笼子中取出茶饼在火上上下翻烤。地宫出土的食筯长18.7 厘米,用以夹住茶饼在火上焙烤。茶道的这一环节称为“炙茶”。
▋3. 碾罗器
鎏金鸿雁纹茶碾子:钣金成型。纹饰鎏金,通体方长,纵截面呈“Ⅱ”形。其主体结构为梭状槽外带护槽架;下带座垫,木座;上有可以抽出推进的辖板(上带宝珠形捉手),用来保持梭槽的干净卫生。形如今日中药铺中碾槽,护槽架和底座两端都带如意云头,护槽架两侧鸿雁流云纹,座壁两侧为镂空壶门,门间錾饰流云奔马,底外錾铭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匠臣邵元审,作官臣李师存,判官高品臣吴弘,使臣能顺。”这枚碾子显著然为文思院专为皇帝所打造。僖宗用于碾茶。黄庭坚诗云:“风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零,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从碾子形制看,一改民间方形碾而更显科学。通高7.1厘米,横长27.4厘米,槽深3.4 厘米。辖板长20.7 厘米,宽3 厘米,1168 克。显然是当时用来碾茶饼的。
▲ 鎏金鸿雁纹茶碾子
鎏金团花银轴:由执手和圆饼组成,纹饰鎏金,圆饼边薄带齿口,中厚带圆孔, 套接擀面杖一样中段粗两边细的执手。饼面刻划“五哥”字样。并带半圈錾文:“轴重十三两十七字号。”这与碾槽配套而用。因皇室把饮茶作为一种高雅文化活动来进行, 用茶量小,轻推慢拉,因而与轴显得小巧别致。饼径9厘米,重123.5克,是粉黛玉手“碾成黄粉,轻嫩如松花”的上乘佳器,皇家气息流光溢彩,直到宋徽宗,他还孜孜以求碾、罗制造的最佳形制,以达到赏茗的最佳境界。他认为“凡碾之制,槽欲深而峻;轮欲税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中聚;轮锐而薄,则远边中而槽不戛”,使他没想到的是早在他之前,唐入已制作出他认为最理想碾茶器。由此来看唐人对茶学研究颇显深入。这又使我们自然想到有关茶的另一问题,专家认为汤茶(庵茶)在宋以后成为主流,那么会不会在晚唐成为主要的饮茶方式呢?也许我们看一下地宫出土的茶罗子多少能提供一点思考。
▲ 鎏金团花银轴
鎏金仙人驾鹤纹银茶罗:钣金成型,纹鎏金,由盖、套框、筛罗和屈、器座组成。盖顶长方盖,直沿,与罗架套框子母口开合,其上錾刻两个飞天翔游于流云间。罗套框架为双层,上留口以放罗,端有方口置屈,两侧为仙人鹤驾流云,端面为山、云纹。罗为“口”形框,双层,厚约2毫米,高约2厘米,中夹质地为细纱的网筛,极为细密近乎今天的细纱网。出土时呈深色,伴有大量褐色粉末,给人感觉网眼极细致。罗下盛茶面的屈——如今日桌柜上的抽屉。以此来看,唐人用此具来制“黄金粉”,否则网筛不会如此细致。
▲ 鎏金仙人驾鹤纹银茶罗
罗外底錾文,文思院咸通十年造, 目前所知最早的文思院金银器
不论是烹茶,还是点茶都离不开量具“则”。《茶经》云:“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茶)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 《十六汤品》则云:“且一瓯之茗,多不二钱,茗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六分,万一快泻而深积之,茶安在哉。”地宫出土的“鎏金飞鸿纹银则”形如勺,但其前宽角仰面子后椭。柄前窄后宽,后端作三角形。前后两段分别为联珠组成菱形图案,间以十字花,飞鸿流云纹。两段下方均以弦纹和破式菱形为界,小巧精制, 通长19.21厘米, 重44.5克, 匙径2.6 厘米,长4.5 厘米。
▲ 法门寺出土鎏金飞鸿纹银则(勺、匕)
▋4. 茶末容器
茶叶碾细筛罗后还要装入容具进行保存,以保持茶面的香味,鎏金银盒:钣金成型,纹饰鎏金;龟形,昂首曲尾,四足着地,以背甲作盖。盖内焊接椭圆形子母口,龟首及四足中空,首腹套合加焊,龟尾焊接,似一龟正欲起程,通长28厘米,宽15 厘米,高13厘米,重818克。
鎏金双狮纹菱弧形银盒:钣金焊接,纹饰鎏金,盒体呈菱弧状,直壁、浅腹、平底喇叭形圈足,盖、盒呈菱弧形,盖缘饰一周莲瓣,内以联珠纹组成一个菱形,与周边呈拱斗布局。中心部位为两只相向腾跃的狮子。盖、盒子母口扣合。在唐人心目中,龟象征着吉祥长寿,狮象征着凶猛威严。常出现于唐代工艺品中,作为茶器装饰图案则表明了皇室祈求长寿与威严的心态。这两个盒子都为贮茶器中佳品。
▲ 法门寺出土鎏金双狮纹菱弧形银盒及錾文
▋5. 贮盐器
在茶道发展过程中,茶圣陆羽对茶加盐进行了保留,使这一方法得以延续至晚唐。
鎏金摩羯纹银盐台:由盖、台盘、三足架等组成。盖顶为莲花形捉手,中空,有铰链可开合为上下两半,与银焊接并与盖相连。盖心饰团花一周,面饰四尾摩羯,盖沿为卷荷形,三足架与台盘焊接相连,似一平展的莲叶莲蓬。支捆以银筋盘曲而成, 中部斜出四枝,枝头两花蕾两摩羯,通高25厘米。支架有錾文为:“咸通九年文思院准造涂金银盐台一枚。”錾文明确表明此为盛盐的盐台。
▲ 唐僖宗御用盐台及大阿阇黎智慧轮供奉素面盘旋座银盐台
银坛子:钣金成形,纹饰鎏金,带盖,直口、深腹,平底,喇叭形圈足,盖顶为宝珠形提纽。
《茶经》四之器中列有“鹾簋”条:“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贮盐花也。”
另外,除三兄架银盐台外,还有一组三枚盘园座素面盐台,由智慧轮法师所赐。由此可以断定茶中加盐不仅流行宫廷,也流行于寺院。
▋6. 点茶器
《茶经》着重强调了釜中烹茶的饮用方法,对点茶法则稍有提及而已。“乃斫、乃熬、乃春、贮于瓶之中,以汤污焉,谓之痷茶”。“痷茶”类似于点茶,为苏廙所推崇, 他著有《十六汤品》成为相对煮茶之外的另一种饮茶方式的经典。其具体方法为:在盏内点茶,以竹(箸)击拂汤化茶末,以“茗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六分”为原则。
从地宫出土文物看,属于点茶之器不在少数,秘色瓷中,两种碗的口径和高度都较大,显然不适于作餐具,也不适合于饮用器,作为点茶之器来说合理些,越窑生产之青瓷很受饮茶之人喜爱,在茶水注入使人感到清爽,在茶文化圈内颇受青睐,此为产生这一说法原因之一。盛赞秘色茶碗、茶盏、茶托的诗文俯拾可得。因此,法门寺发现的秘色瓷都很可能作为饮茶器或与茶器配套使用供来。从茶本身讲,陆羽烹茶法对茶要求并不过分细,在《茶经》对碾一笔带过,并不像《物账碑》那样重点将碾、罗之具提出讲。未作申说原因在于陆羽提倡以罄茶, 再以勺酌入碗中,茶末稍粗些无妨。因此,把这套器物认为作点茶器则也合情合理。
鎏金流云纹长柄银匙:形制似则,但其柄长而直,匙而平整,刻划“五哥”字样,当为僖宗所用。与茶罗子、碾子、碢轴一同供奉于法门寺,作为点茶器,击拂茶花,进行搅拌。
▲ 长柄勺
五瓣葵口高圈足秘色瓷碗:素面、侈口、口沿五曲,曲处内有尖凸棱至碗底,外有凹槽,平底,高圈足稍外撇。通体施青釉,釉层均匀凝润,外壁留有仕女图纸痕迹。通高9.4厘米,口径21.4厘米,腹深7厘米,足高2.1厘米,足外经9.9厘米,底内经 9 厘米。重610 克。侧视如一卷荷叶。高度较大,壁斜而口沿外翻,是点茶用的佳器。
▲ 法门寺五瓣葵口高圈足秘色瓷碗
(大明宫出土同样器型瓷碗,见龚国强、何岁利:《唐长安大明宫太液池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11 期)
五瓣葵口内凹底秘色瓷盘碗:卷沿,尖唇,斜鼓腹,底内平处内凹。通体施釉, 青绿泛灰,通高6.8厘米,深6.2厘米,口径24.5厘米,底径4.5厘米。重902克。此盘碗也应为点茶器。
茶托、茶碗:《物账碑》明确记为茶托、茶碗。陆羽《茶经》却很少提及,原因大约有二,或是被遗忘,或是并不重要,各地出土的茶碗茶托不止一件。法门寺所出土一套托盏均为淡黄绿色玻璃制品。茶托卷棱圈沿,斜壁内收于喇叭形柄把,柄把为管状物,带卷棱圈。通体较多鱼泡,浑沉。
▲ 世界上最早的玻璃茶盏
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碗:侈口,秃唇,腹斜光洁呈倒喇叭形收于小底,底外凸一小包,环棱圈足,与茶托配套使用。通高4.5—5.2厘米,腹深4厘米,口径12.6厘米,底径3.5 厘米,重117 克,这套器皿应为点茶器。
▲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
(与《宫乐图》里仕女手中的碗更接近)
▋7. 取火器
唐代茶道对生火烧水这一点很重视,因而在唐廷茶道中, 挟木炭的银火箸被打制得尖而细长,以利于快速加炭,取炭。
▲ 银火箸
▋8. 茶点容器
宫廷茶道离不开茶点,且茶样甚繁,因此,点茶器也必不可少。地宫出土物中的秘瓷小碟和黄色釉彩琉璃盘均可视为茶点容具。
▲ 法门寺出土伊斯兰石榴纹釉彩琉璃盘
▲ 法门寺出土伊斯兰刻花钴蓝色琉璃盘
▋9. 洁净物
唐宫廷茶道不仅程序复杂,而且所用道具精美雅巧,茶道过程中所用洁净物均用丝绸制作,始食帛,揩卤布、折皂手巾均为卫生用具。
法门寺出茶具不光系列配套,质地精良,而且真实地再现了唐宫廷茶道的繁荣,奢侈的特点。
▋10. 茶点盛置器
喝茶之前,与喝茶之后都有水果、小吃、零食以作试茶、品味的准备与收官。唐代特色的用品丰富多彩,并带有异国情调。
▲ 何家村窖藏
为皇帝及宫廷打造高级手工业用品的机构,少府监作品,也是一个时代国家标准纹样、标准器型的展示中心。何家村窖藏是少府监盛唐作品的时代体系。这里的一些器皿在恢复唐代宫廷茶道时,有可资借鉴作用。
本文摘编自《大唐气象 长安茶风》(梁子著.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24. 8)一书“第五章唐代宫廷茶道”,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 陕西历史博物馆学术文库)
责任编辑:王 蕾 王 钰
唐宋时期的长安茶道,是中国茶道黄金时代的中心,既是茶文化的宝 库,又是茶学研究的堡垒,本书以期在经济、文化与政治等为主要因素的 社会宏观背景下,回顾长安茶文化的历史与表现,以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 相结合手段,宏观叙事与微观鉴赏、分析互鉴互证方式,展示长安茶文化 方方面面。紧紧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从儒释道到关学对包括茶道文化在内的 亚文化的涵盖与揆搃,深刻领会安史之乱后唐代“战时经济”背景,准确 理解茶道文化在唐代皇朝文化宫廷文化中的政治取向与礼仪规格,在中外 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对茶器与茶道流变关系,结合长安历史与出土文物第一次进行系统探 讨。对唐代宫廷茶道形式进行系统总结,并推出可操作的三种类型的茶道 程序。
本书适合茶学爱好者及历史爱好者参考、阅读。
陕西历史博物馆学术文库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