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街道丁家楼村的一家肉牛养殖基地,一阵阵“哞哞”声此起彼伏,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毛色发亮,悠闲地咀嚼着饲料……基地内,39岁的李炳军正忙着打扫牛舍。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牛二代”,多年来,他和弟弟帮助父亲将养殖场打理得井井有条。

回村做“牛倌”

“80”后吹响田园牧歌

“从学校毕业后,我先后做过工厂工人、快消品业务员等多个职业,但内心总觉得不踏实,作为一名农村孩子,我还是想回到农村,为家乡建设做点贡献。”2013年,李炳军辞掉工作回到村里,与父亲一起管理养牛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父母从2001年开始养殖奶牛,那时候,养殖场需要雇工人,工费比较贵,养殖工序也繁琐,但收入却并不理想。2018年时,恰逢肉牛价格上涨,于是我们决定改成肉牛养殖。”李炳军说,虽然他对养牛这个行业并不陌生,但养殖肉牛和奶牛在技术上有很多不同。为了防止因专业知识匮乏而栽跟头,他不断到外地先进的肉牛养殖场跟当地农户虚心学习,邀请技术专家到养牛场指导工作,还买了很多养殖、防病等方面的书籍研究实践。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李炳军逐步掌握了肉牛的饲料制备、母牛繁殖、常见疾病防疫诊治等技术。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希望自己这一代能成为新农人,从事和父辈完全不一样的现代农业,让先进科技和理念为传统农业赋能。”李炳军说。

坚持精细化管理模式

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李炳军发现,养殖场之前的硬件设施和管理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以前养殖场牛的数量少,养殖场规模小,管理也较为粗放,规模和设备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需求,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更换新的设备,才能让养殖场与时俱进。”李炳军说,和父辈的坚守“传统”相比,他想得更多的是创新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父母的经验支持下,加上李炳军善于学习,仅仅几年的时间,他和弟弟、父亲就对养殖场的牛舍进行了翻新,添置了各种自动化的机械,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增加了养殖收入。在养殖过程中,李炳军从饲料采购、疾病防治到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精细化管理,比如用青贮饲料加豆粕喂养,建设宽敞的牛栏让牛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确保了肉牛品质等。“相较于奶牛,肉牛喂养时间不需要固定,而且只要按时做好牛的防疫和厂区定期消毒,牛基本上不会生病。平时,一个普通工人可以同时管理约二百头牛。”如今,李炳军养殖场内存栏的肉牛有400多头,各种设备越来越先进。由于精心管理,养殖场的肉牛品质越来越好,得到江苏、浙江、福建等外地客户的广泛认可,纷纷前来订购。

在客户上门求购牛肉的同时,还有很多肉牛养殖户慕名向李炳军取经。对此,他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对于养殖场未来的发展,他心里也有着自己的打算。“下步,我们将在精细化管理上继续做功课,做绿色健康牛肉,让人们吃得放心、吃得安心。”李炳军说,养殖场将继续坚持精细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助力当地农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