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评线】桂声网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75载波澜壮阔,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紧密联系,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在经济领域,各民族通过资源共享与产业互补,实现了共荣发展。75年来,从实行转移支付、西部大开发,到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开展“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一项项政策和资金落实落地,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引擎动力强劲,群众生活蒸蒸日上。与此同时,各民族的劳动者在不同省份孜孜奋斗,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家乡,进一步带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的转型与升级,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实践充分证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是国家兴旺、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在社会联系方面,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各民族间的日常交往愈加频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成为增情谊、促团结的有效物理空间,一项项民心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为各族儿女托起稳稳的幸福。

在文化交流层面,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中塑造了独特的文化、习俗与价值观,同时积极实现互融互通。例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借鉴少数民族,通过“胡服骑射”改变了华夏的服装和兵种,彰显了文化的交汇。再如,从南北朝到隋唐流行的“胡歌”“胡乐”“胡舞”,最终融入汉文化,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以来,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用好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到借对口帮扶助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让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尽情绽放,为民族团结提供丰厚滋养。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传统艺术与手工艺品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深化了文化交融与创新,增进了文化自信和认同。

新时代新征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还要不断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将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确保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同时,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将拉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各民族的团结与进步提供坚实保障。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实现梦想的动力。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不胜、所向披靡的,一定是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一定是前程光明、未来可期的。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各民族勠力同心、开拓进取的强大正能量,推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