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廷君|来源:人民网E政丨2016-07-21丨

(国内著名实战专家欧廷君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内著名实战专家欧廷君照片)

摘要:在实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明白,能否全面实现小康,其关键在农村。那么,中国农村就必须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农业自给、半自给发展现状向专业化、商品化、集约化、品牌化的市场经济转变。在此,笔者认为,我们在推进与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着力抓好农村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四个全面 中国农业 供给侧改革 农业现代化

三十多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全体村民贴着身家性命,实行田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的中国犹如一声惊雷,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彻底改变了近百年来中国农民无法解决的温饱问题,为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来临,中国“传统农业”在面对国际竞争显得乏力,发展后劲不足,城乡差距明显。大多数的农村中青年男女抛下老幼外出务工经商,其根源是“传统农业” 回报率低,无法改变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出现耕地抛荒和“老幼村”、“妇女村”、 “空心村”。“农耕文化”、“乡村文化”稀缺等社会问题,国家粮油等农副产品多年来靠国外进口来填补。

据权威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粮食进口总量为12477万吨,同比增长24.2%,进口金额为46739115千美元;食用植物油进口总量为676万吨,同比增加4.1%。鲜、干水果及坚果进口数量为430万吨,同比增长11.9%,进口金额为5868438千美元,同比增长16.8%。今年3月30日人民网报道称,中国去年出境旅游人次达1.2亿,境外旅游消费额高达2150亿美元,同比上涨53%,在全球游客消费额中排名第一。对于一个农业大国与旅游资源丰富的中国来说,确实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更亟待我们对农业大力开发和农村旅游资源的科学整合与利用。

备受亿万人民衷心爱戴的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25日在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明确了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农村农业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在实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明白,能否全面实现小康,其关键在农村。那么,中国农村就必须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农业自给、半自给发展现状向专业化、商品化、集约化、品牌化的市场经济转变。在此,笔者认为,我们在推进与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需着力抓好农村农业的发展。

一、以“四个全面”为统领 发挥政府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作用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农村与现代农业发展,政府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法国、以色列、荷兰等许多农业发达国家,无一不是政府通过在法律、政策、人才、管理等方面上全方位地规范和引导农业发展。以全面干预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强化农村与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把过去分散的小农经济迅速纳入农业现代化发展轨道,实现了这些国家在农业上的大发展、大繁荣。

根据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现状,坚持以“四个全面”为统领,强化政府对农村农业发展的主导作用,着力完善农业法律法规、制度安排、组织管理等支持体系。在推进现代农业化过程中,可借鉴农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业管理体系与实施细则。大力加强科技对农业支持、财政金融支持、服务支持体系建设。确定适应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生产经营方式,提供便利的金融信贷、信息和技术服务,强化中基层有关部门对农村农业工作的服务功能。

在此过程中,首先,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近十年以来,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不断加强,每年对农业实际补贴为财政支出2%~3%左右,但远低于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业的投入比例。为此,有必要调整城乡投入比例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促进现代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和支持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加大对农民提供更多、更实惠、更直接的现金转移支付,以制度化、法制化长期支持下去。

其次,把全国农业支持纳入法治化轨道,以法律形式明确政策目标、预算额度、操作程序、部门分工、法律责任等,实行公正、透明的法规体系,接受社会监督。这样,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支农投入效率,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同时,根据各地区不同地理条件,从实际出发,构建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经营单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降低管理成本,建立可操作性的农业支持体系。

另外,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保险机制,有利于减少农业与农民突遇的自然灾害损失。在此,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灾害救济制度,对于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政府应可予农民往年平均收成一定比例补贴,以维持农民的正常生活及来年对生产的再投入。同时,结合农业保险的特殊性,积极推行多种灾害保险制度,实施有别于一般商业保险的政策性保险,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投资风险。

二、“四个全面”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 构建现代农业管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抓好农村农业发展是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这不仅是“稳民心,安天下” 的长远方略,而且是提高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障。在此,笔者认为,以“四个全面”着力推进与落实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强化市县、乡镇中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明确责任主体,杜绝和克服“讲在会上,喊在口上,印在纸上。”因此,有必要在全国各市县、乡镇、村提拔和重用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水平高、工作能力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中基层干部,带领和组织全国各地农民与社会各界人士来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农业基础薄弱,规模小而散,农业与二、三产业欠融合、欠深度,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的局面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要求。提高农村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耕、乡村旅游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才是我们当今与未来农村工作的核心任务。

当代的中国,推进中国农村农业供给侧改革十分紧迫,任务艰巨,急需各地方中基层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重点解决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产品供给与效益问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各地实情,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农业优势资源,加大对农村旅游资源与“农耕文化” 的开发与利用,实现农林牧副渔、种养加工、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狠抓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粮油与农副产品生产现代化、经营规模、品牌化。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依靠科技创新,经营管理创新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千百年来中国农业发展以人力、畜力和“靠天吃饭”的局面。以多种方式扶持和培育规模化经营服务主体,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横向联合,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

三、“四个全面”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强化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国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农业产业格局。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农业产业体系仍存在种养欠科学,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流通体系效率不高、低端农产品过剩和高端优质农产品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抓好农业“三大”体系建设。

1、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坚守耕地红线,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园艺业、水产业,乡村旅游业,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品牌化经营。着力开发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稳定蔬菜、生猪等产品供应,补齐大豆、牛奶、牛羊肉三块短板。

优化农村重点产业区域布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实行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提高农业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科学匹配。实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加快落实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全面实施乡村道路硬化工程,农村水电与农田水利设施工程。用现代设施、装备、科技武装农业,实现国内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强化农村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实现设施化农业、工厂化、品牌化农业。重点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强化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落实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一大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从源头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从田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与责任追溯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要求,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一大批专业大户、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从家庭分散性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着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提升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强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土地、山林、耕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耕地山林入股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让农民从中获得更多增值收益。强化现代农业服务功能,很抓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农机承包作业、养殖业粪污专业化处理等服务,以服务规范化带动生产规模化。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把返乡农民工纳入公益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范围。为乡村营造良好的“农耕文化”,引导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夯实扎实的基础! 作者系全球品牌、创新、人才、企业家概念科学阐述第一人。国内财经、品牌、管理著名实战专家、企业经营战略顾问、亚洲经营智库首席研究员、湖南安邦农业研究院(与湖南农业大学共同创建)专家顾问、研究员、中经专家智库特约专家、首席研究员。
擅长领域:城乡区域规划、定位与品牌塑造、品牌科学发展研究、乡村振兴潜在人文、产业特色开发与匠心锤炼、民族产业、企业品牌经营战略创新创意管理与运作指导工作。国内多家权威媒体专栏作家,通过调查研究与实践总结所发表的许多文章观点与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众多著名权威专家的赞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