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诗词游浙江》视频栏目是“浙江诗词大会”推出的集中展现浙江各地自然风光与文化故事的IP栏目,栏目邀请浙江各地市的文化、教育名家,出镜讲解自己家乡或是曾经畅游过的浙江好山好水,通过诗词媒介,让更多人了解、畅游“美丽浙江”。
本期嘉宾
沈林江,浙江湖州人,1961年10月出生,历任织里镇党委委员、吴兴区水利局副局长、吴兴区环保局副局长等职,曾参与编篡《吴兴溇港文化史》《淡去的炊烟》《织里镇志》等书籍,现任湖州市太湖溇港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推介风光
太湖溇港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是春秋时期延续至今的古代水利工程,是太湖流域特有的灌溉排水工程类型,造就了中国最富庶的粮仓和丝绸之乡。溇港分流洪水,种桑养蚕,在圩内漾塘内养鱼养虾,在河道旁建有古村落和古牌坊,人烟浩穰,民安物阜,不仅是古代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杰出代表,更是太湖流域劳动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伟大创举,穿梭在溇港水道之间,能品味江南清丽宁静的水乡风情,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跟着诗词游浙江,大家好,我是来自吴兴区织里镇的沈林江,今天,我要带大家畅游的是浙江湖州吴兴区织里镇的溇港。
在太湖南岸,有一条条人工开挖的小河道整齐地通向太湖,独称为溇港。溇港圩田是古代太湖先民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功实践;是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科学典范;是整个嘉湖平原向太湖泄洪和引湖灌溉的水利枢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古代文人以诗词来描绘溇港之风貌。如元代戴表元的《湖州》:“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是对溇港圩田最精辟的赞美和最精练的描述。有山必有水,湖州是天目山洪水的过境之地,通过横塘纵溇,分流洪水,杀其水势,既减轻了洪灾,又灌溉了数万顷农田。得到水的滋养后,“荆蛮之地”变成“天下粮仓”,不适合人类生产生活的太湖浅滩成为最适合人类生产生活的清丽之地。
溇港的开挖和管理,是一代又一代太湖先民的共同努力。如宋代杨万里的《圩丁十解》中有:“年年圩长集圩丁,不要招呼自要行。万杵一鸣千畚土,大呼高唱总齐声。”这四句描绘的是先民自发对圩堤进行岁修的盛况。著有《江南水利略》和《蕊珠仙馆水利集》的凌介禧,是今织里镇的乌程县晟舍人,他在《荻塘》一诗中有:“防护田畴好运粮,相兼土石筑为塘。当年请帑常修李,尚有残碑在庙旁。”凌介禧的这几句诗中,记载的是当时官方和民间共同对荻塘的维修。
到了清代,溇港圩田进一步完善,清代诗人阮元在《吴兴杂诗》中写道:“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四句描绘的是湖州美丽的田园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圩区内的溇港、湖漾、圩堤、圩田等各类土地,或种桑养蚕,或养殖鱼虾,或种植稻麦,或盛产瓜果蔬菜,全部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类农产品,民安物阜,从而催生出丝绸文化、稻文化和鱼文化。
我是沈林江,让我们一起跟着“浙江诗词大会”的经典诗词,品味诗意湖州吴兴区织里镇溇港之美。
“浙江诗词大会”大型文化教育类公益选拔、展演活动,自2020年启动以来,每年举办一届,立足浙江诗路、宋韵文化积淀,以浙江经典诗词为载体,打响“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活动入选浙江省委宣传部“2023宋韵文化节”主体活动、中宣部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书香中国展”全民阅读活动,被浙江省教育厅认定为中小学进校园竞赛项目。
活动指导用书《浙路诗心》由浙江省文史研究馆指导编写,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胡可先教授、研究员尚佐文先生作为专家顾问,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葛永海教授主持编写,康震、胡可先、彭敏、雷海为等名家联袂推荐,集纳浙江经典诗篇300余首,附有诗词注释、翻译、解析等内容,是了解浙江历史文化、学习传统诗词的重要典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