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雀羚,一个承载几代人记忆的名字,却突然被“涉嫌添加禁用原料”的消息推上风口浪尖。上海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答复书,把这个被称为“国货之光”的品牌拉下了神坛。答复中明确表示:网友举报基本属实,立案调查已启动。看到这些字眼,老百姓的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震惊。谁能想到,小时候妈妈梳妆台上的“绿瓶子”,如今会成为监管部门的调查对象?
百雀羚的老粉丝们大概此刻心情复杂,甚至有人觉得像是被“背叛”了一样。老品牌在中国人的印象中,代表着“质量好”“靠谱”“经得住时间考验”。禁用原料四个字就像一记耳光,啪啪地打在品牌多年累积的形象上。
官方暂时没有透露是哪款产品中出了问题,更别提具体添加了什么原料。但网友们的脑洞已经开了天窗。有的说,“该不会是防腐剂放多了吧?”还有人调侃,“用了会不会变成《小时代》里的小亮哥?”虽然言辞戏谑,但背后是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的深深不安。化妆品和食品一样,贴脸上的东西如果都不安全,那谁还敢买?
回头看,百雀羚的“黑历史”其实并不少。今年年初的过度包装事件就已经让人啼笑皆非。什么三层外壳、四重包装,简直像俄罗斯套娃。你说这是环保风潮里的绊脚石,没人反驳吧?而最近那个“1小时极速淡纹37%”的宣传,更是被群嘲上天。有人买回去试用后留言:“淡纹没见着淡,钱包倒是快瘦37%了。”这类营销套路,真是让人替品牌感到着急。
这些问题堆积到一起,最终就像“多米诺骨牌”,稍微碰一下就崩了。百雀羚要清楚,老品牌不是万能护身符,消费者的信任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化妆品行业,配方和工艺是命脉,一旦出了差错,那简直是自毁长城。说白了,你可以卖贵,但不能卖假;可以不好用,但绝对不能有害。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百雀羚近年来试图年轻化的努力。社交媒体上,什么“养生朋克”“国潮颜值”“天然草本”等标签铺天盖地。广告玩得花里胡哨,直播间里网红疯狂带货。可是,靠一时热度吸引来的新消费者,却未必能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买单。归根结底,老品牌的价值不在于花拳绣腿,而在于稳扎稳打。越是追求快钱,就越容易走偏。
老品牌之所以能“活久见”,靠的从来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看看那些百年老店,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绝不拿自己的信誉开玩笑。而百雀羚这次摊上事,不论是有意为之还是“意外操作”,都让人看出了其内部管理的漏洞。为什么会用到禁用原料?生产流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彻底查清,恐怕连老用户都要“跑路”了。
消费者现在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也越来越“不好糊弄”。别再指望什么“消费者因人而异”的说辞糊弄过去了,早年那套靠广告攻势吸金的模式,放到当下完全行不通。尤其是化妆品行业,监管越来越严格,消费者更关心的也是科学依据和透明信息。百雀羚若还抱着侥幸心理,甚至妄想掩盖问题,迎接它的只会是更大的危机。
有人可能会问,这次的风波会不会是“杀死”百雀羚的最后一根稻草?还不至于。毕竟品牌还算家大业大,能摊得住。但是,这个危机处理的后续操作,却可能影响到百雀羚的“后半生”。一旦处理不当,别说全球化妆品榜单上前15名,就连国货排行榜上前5名的位置都难保。
消费者给品牌第二次机会,靠的是什么?是诚意和行动。百雀羚必须摆脱老气横秋的官话模式,真诚道歉,全面整改,把问题公开透明地告诉公众。想办法补救受影响的用户,重新建立信任,而不是死守着那些奖项和头衔过日子。
当然,百雀羚的故事也给其他老品牌敲响了警钟。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新品牌层出不穷,老品牌如果只会吃老本,迟早会被拍死在沙滩上。与其等着消费者转身离去,不如早早做好功课,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从产品设计到宣传策略,从生产流程到客户服务,都需要细致入微的规划。
有句老话说得好,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消费者不是不爱国货,但前提是国货必须值得被爱。百雀羚的老用户多半是出于情怀才一直支持,但情怀不是“免死金牌”。在安全和质量问题上,没有任何品牌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撒娇。做品牌如做人,最怕两个字:不端正。
对于百雀羚来说,这场危机或许是一次难得的反思机会。如果能顺势扭转形象,重新赢得信任,未来未必全是灰色的。但如果依旧心存侥幸,只想着怎样“低成本危机公关”,那这场风波之后,等待它的可能只有更糟的命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