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冬水近照)

【引子】提起‌中国当代茶界名人名家,人们都知道吴‌觉农‌被誉为“当代茶圣”,是中国茶学界的巨擘,致力于茶叶的科研与教育,推动了中国茶业的复兴与发展,强调勤勉、清廉和无私奉献,为中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知道‌张天福‌被誉为“中国茶界泰斗”,是中国近代茶叶事业的先驱,创办了福建第一所省立茶校和茶叶改良场,推动茶业科教合一,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揉茶机,为茶叶生产技术的改进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知道张宏达被认为“中国茶学大师”,知道陈文华被誉为“中国茶道君子”,知道程启坤是中国“茶学顶尖专家”,知道陈宗懋是中国“茶叶第一院士”,知道刘仲华也被评为“茶院士”,知道王庆是茶会的会长,知道李瑞河是“世界茶王”,并知道什么评茶大师,什么制茶大师,什么非遗传人,什么学术权威,等等一连串。

但殊不知,中国茶界中还有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李冬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说李冬水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呢?因为他爱岗敬业一直在为茶默默地作贡献,因为他创新成果累累为茶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因为他热爱祖国成为茶叶名家荣获众多勋章是一位至静至俭的老者。所以,今天学者黄建璋用四个节点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茶事功勋李冬水

第一个节点是介绍这位百岁老茶人的“茶叶人生”。

李冬水:中国茶业专家,致力于福建乌龙茶的研究与生产,推动乌龙茶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使乌龙茶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了广泛认可,为乌龙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李冬水不仅对福建乌龙茶有着重大贡献,他在白茶、花茶、红茶制作工艺和品质评价方面也有很高造诣,提出推广白茶包括花茶及红茶的制作新技术升级了白茶以及花茶红茶的产量和品质,为白茶以及花茶红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冬水从事茶叶工作,从小李冬水到李老冬水,—干就三十多年,直至1987年离休,此后又到了福建茶学继续做贡献,回顾他所走过的历程,他始终都在为茶叶的发展默默地奉献。他撰写论文20多篇,创新成果累累,在茶叶育苗,种植、加工、茶机械等领域做出创造性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并推广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法,成为新中国恢复和发展的首项重要科学技术,1983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爱岗敬业,勇担责任,工作业绩突出,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是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1985年被农业厅选举广大党员提名直接选举为省直机关党代表,是福建省第四届党代会代表。李冬水的贡献不仅仅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荣誉勋章有: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建国70周年纪念章,在党五十年纪念章,福建解放60周年纪念章,中共闽浙赣边区老同志60周年纪念章,中共闽粤赣纵队成立60周年纪念章,新中国茶事60周年功勋人物纪念章,觉农功勋奖等等。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9月2日中央决定为每位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李冬水就是福建其中之一。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省长军区司令政委等领导共同为李冬水等人颁发证书和纪念勋章并留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李冬水的为茶奉献事迹和事记,早在二十年前,时任广东省文化学会茶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会秘书长黄建璋就以“功名利禄寄茶中”为题,在他主编的《茶艺》刊物(2003)第一期发表了一篇文章。发表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投身祖国意志坚”,二是“探索科技创新路”,三是“功名利禄寄茶中”,四是“永不休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2015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余文权院长,也以“茶人的楷模——李冬水先生印象”为题,在2015年《福建茶叶》杂志第三期发表了一篇长文。余文权院长对李冬水的评价更客观了:茶人楷模,贡献巨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度百科】上记录:李冬水先生系福建安溪县人,幼年时随父到马来西亚。抗日战争爆发后,尚在少年时期的小李冬水一身热血,虽然身在异国,但他深知自己是龙的传人,身上流着的是中华民族相同的血液。

最近,厦门市茶叶协(学)会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聚会——“全国科研创新茶事功勋”李冬水的百岁庆生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茶厦门公司总经理、厦门茶叶协会会长陈志雄一行,齐聚聆听茶业老前辈李冬水讲述:他少年时期跟随父亲赴南洋马来西亚求学,并受爱国华侨陈嘉庚欣起的抗日募捐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毅然于14岁的1938年回家参加国内抗日活动的故事。以及在此后参加抗日队伍(1945年),抗战胜利后1946年考入福建省立农学院(原协和大学学院),在学校期间参加福建地下党,投身反对国民党的解放战争,组织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学业结束,随即投身解放事业,在家乡安溪县域内参加打土匪搞土改等革命活动;福建解放前夕担任闽西南边区地下党太眉陶区委工委负责人;1950年安溪解放后,任安溪太安乡长(现在的安溪长泰和参内及南安的眉山和金淘四个乡镇)和西坪区长(现在的西坪大坪虎丘芦四四乡镇)等职;1952年,组织上考虑李老的专业背景,调任他至省农业厅从事茶叶发展组织管理工作,此后45年历尽艰辛,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为福建的茶叶生产、品种改良和成果推广做出一番成绩和贡献,离休后还荣获全国茶叶发展"功勋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老从他少年时期为躲土匪抓壮丁而奔赴南洋求学说起……讲述了何年少奔赴南洋的故事。

往事如烟,语气沉重。厦门海西晨报专题报道了这位神采奕奕的老茶人和厦门茶界人士分享的读书年代参加抗日革命战争和茶叶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报道称,李冬水“年轻时,为抗战从马来西亚回国”。

内容介绍李冬水:“思维灵活、谈吐清晰、底气十足……李冬水一开口,让人很难相信这位老人已经百岁有余。早在十几年前,88岁的他只身前往马来西亚;4年前,96岁的他又瞒着家人一个人前往武夷山;时至今日,他仍然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地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传奇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冬水出生于泉州安溪,9岁跟随养父去马来西亚读书。在马来西亚,年仅12岁的李冬水就积极筹赈支援抗战,更是为了参加抗日战争选择回到中国并于1944年报名参军。日本投降后,没来得及上战场的李冬水留在老家安溪,任西坪区区长兼区中队中队长。1952年,李冬水调到省农业厅,主抓全省茶叶技术推广工作,开始了自己的“茶叶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报道称,李冬水“大半生,沉下茶园专注茶叶发展”。内容介绍如下:

“全国科研创新茶事功勋”荣誉称号,是对李冬水的肯定。“那时候,我大部分时间都在下乡(他说:下乡有许多好处,一是自身锻炼身体,二是可以发现新问题,三是可以吸收经验,等等很多好处,所以他经常下乡)。”李冬水回忆道,20世纪50年代交通不便,他下乡全凭两条腿,1953年,他曾经为了去福鼎了解情况,来回走了700多公里,整整走了十几天。

不过,出于对茶行业的热爱,李冬水十分热衷“下乡”,和茶农吃住在一块。在和茶农的频频走动中,李冬水发现和解决了许多问题:发现并推广了福鼎大白茶(优良品种);发现的短穗扦插繁育技术在全国茶区推广应用,并转接到世界主要产茶国;制定科学修剪和合理采摘、培植“壮、宽、密、茂”丰产树冠的方案,促进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

李冬水一边探索一边思考,在《福建农业》等刊物上发表了二十余篇专业文章,当时茶学泰斗张天福曾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很用心,我每一篇都看得很认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习惯,每天固定要喝一泡茶。“能够从事茶叶事业,是我的运气,我感到特别幸福。”李冬水说,在下乡的时候,喝茶是他的“每日事”,特别是住在茶叶站,泡茶都是从早泡到晚;现在年纪大了,他喝茶的量少了,但习惯仍旧没有变,每天固定要喝一泡茶,享爱茶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冬水笑道,身边的3位百岁老人包括张天福都是老茶饕,所以茶行业是健康的事业,希望有更多人参与。而李冬水也用他的“革新”思想,鼓励茶人投身茶叶的科研、创新事业。

报道原文来自厦门新闻,发布于2024年9月4日【厦门网讯】,资料来源是《海西晨报》(记者 谢晓婉)报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冬水,现年101岁,是当代中国茶界泰斗级的茶叶名家,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山区近溪的一个小村落,幼年离乡背井,因爱国投入革命,也因茶而闻名,又因茶而长寿。他为福建茶业发展做出卓著贡献,是茶界的楷模和茶人的范文读本。

李冬水虽然百岁了,但是依然非常健谈,还时时刻刻地在密切关注福建乃至全国茶叶生产的发展状况;他对福建茶叶事事有感,真对乡土茶叶深深的痴迷;他注重实践,勤于思考,在深化茶叶生产领域颇有成就;他的认识,见解,觉悟,是独具一格;他一心为茶,一生事茶,乐享茶寿成为长寿老人,与茶为伍,为茶事业作出卓越贡献,一直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态自居,无论身居何处何职位,他首先想到的是国家、民族的利益,并以一己所能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尽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归侨华人李冬水

第二个节点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李冬水到马来西亚探亲叙旧的一篇报道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报道标题】“马来西亚归侨李冬水:长忆儿时的峇东埔”。

报道开头说,李冬水,男,马来西亚归侨,现年87岁(今101岁),离休前任职于福建省农业厅。

内容介绍:总有很多感情留在过去,留在曾经生活过的峇东埔,那是我童年住过的地方,虽然只有短短的5年,但这里的记忆却永远地留在了脑海里,以致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老介绍说:“我本姓黄”,由于父亲早逝,留下母亲和3个幼小孩子,无奈之下,母亲只好将我和弟弟先后卖掉,于是我来到了李家。并说,李家当时只有一个女孩,没有男孩,我来到这里后的第二年,养母就生下了一个男孩,养父母非常高兴,但对我依旧很好。到了我9岁的时候,养父从马来西亚回来接我出去,那时我只知道是出远门,而不知道是出国。

李老说:的确,虽然千里迢迢地来到马来西亚槟城附近的小镇峇东埔,可到了这里却还像在家乡,因为这里人讲的还都是家乡话,穿着也多是老家人们的那种衣服,吃的也是熟悉的家常饭。

李老说:当然,这里和老家还是有区别。到了那里后才看到不仅有黄皮肤的中国人,还有黑、棕、白皮肤的人;这里四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椰子树、棕榈树、阿峇树,以及很多的水果树都是家乡没有的;这里房子也和家乡不同,乡村的房屋都是高脚,并且散居在树林中,房子的屋顶不用瓦片,而是用的是一种叫“阿峇树”的叶子。

李老说:小镇街道很小,一条洁净的柏油公路从中间穿过,公路边上依次建了些两层店屋,楼下开店,楼上住人。小镇有20多家排列齐一的商店,除了两家是当地人开的店,其余的多是安溪或南安人开的,养父和一位老乡合股也在这里开了家杂货店,并且还是小镇中最大的批发零售店。

李老说:我们杂货店的店名叫“福义安”,这是地道的中国名字,但我想其中可能包含有福建安溪的意思,而“义”却是父辈们看得最重的事。父亲和合伙人对家乡来的人格外的关心,他们接待乡亲,让他们在店里免费吃住,并帮助乡亲找工作,直到他们可以自立为止。对一些欠货款的穷人,就一直“赊账”,小店被欠账最多时有马币几千元,价值人民币几万元。

李老说:由于是两家人合开的店,因此店里就住着两家4口人,即我和养父,另一合股人及比我大2岁的小孩,而且常有新来的乡亲或雇员住在店里。合股人的妻子和另外儿子住在村里,他的大儿子李维生是我学校的同班同学,每天我们都是一起上学,一起放学。

李老说:上学前,我们俩都要早起,为大家扫地、煮饭、烧水、泡茶。午晚饭都是我们做。空闲时,也要帮大人照顾生意,搬搬货、收收钱,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李老说:学校是我到峇东埔几个月后才开办的,是几位热心公益的华侨集资创办,养父也是带头创办人之一。校舍是临时设在小镇边上的戏台上,戏台是高脚屋,约有几十平方米,简单分隔后就成了教室,学校开设3个年级的3个班,仅有60多名学生,我是在3年级这个班,全班学生才4人,其中一名女生,而老师加校长才2个人。

李老说:如果不是后来发生了变化,我的人生按养父的意图,必定就像其他人一样,读了一些书后,跟着养父做生意,然后结婚成家,安逸地度过一生。

李老说:事情发生在我小学即将毕业时,传来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消息,这在华人社会中激起了巨大的震撼,似乎在一夜之间,大家爱国的情绪都被点燃,所有人都汇聚到这股浪潮中。

李老说:发动抗日筹款的华侨领袖陈嘉庚是南洋华侨总会筹赈委员会主席,我们槟城的分会主席是庄明理。为国内抗战募集资金的工作很多都是像我们这样年纪的学生,由于我是学校年纪最大的学生,募集工作就当仁不让。除此之外,还有社会各界人士和团体也都踊跃参加募集活动。我们背着募委会发下来统一制作的、带有封条铁皮箱走家串户进行募集,因为我们是高年级,所以学校安排我们骑自行车到比较远的地方去募集,到10公里以上的地方时,就由学校董事长的车送我们去。募集抗日资金并不轻松,首先要懂得宣传,告诉居住在这里的华人们,自己的祖国被侵略的事实,希望大家为自己国家做出贡献……。

李老说:我学会了看报纸,因为每天从报纸上看到很多国内的情况,这有利于我去募集宣传用。从另一方面看,由于非常关心时局的变化,看到日本侵略祖国所进行的暴行,心里感到格外的愤恨,热血沸腾,常常咬牙切齿,头脑里一直想着怎样消灭日本侵略者,有时幻想自己成为了一名战士,走近日本天皇时,拉响绑在身上的炸药,和他同归于尽。

李老说:由于一心想抗日,于是在1939年随3名还乡探亲的堂兄一起回国。可回国后才知道,像我这样只有14岁的人根本不能参军,沮丧了一段时间后,只好又拿起书本开始读书。

李老说:到了1944年秋,战争形势更加严峻,我所读的龙溪中学高三班内迁华安仙都乡。为响应国民政府知识青年参军抗战号召,我第一个报名参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老说:这批参军的青年集中到上杭县培训,还未等培训结束,日本就于当年8月中旬宣布投降。之后,我又回头去读书,按第一志愿考上了福建省农学院,成为了我们村李姓家第一个大学生,父母知道后,比我还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老说:转眼就到了1997年,从我回国到这时,已经过去了整整52年,奇怪的是,在这些年里,我不时地会梦见当年我在的峇东埔的小街边,见到当年一起读书的同学,见到在戏台上课的情景,还梦见峇东埔那条清澈的小河,以及茂密的椰树林、深邃的原始森林和幽静的村庄。

李老说:很久之前,就有想回到峇东埔看看的念头,但都没有机会。这年,有幸随着旅行团来到了马来西亚,但此行程并没有到槟城,于是与导游商量,到了吉隆坡时,我“请假”脱离旅游团,然后第二天赶到马六甲会合。

李老说:从吉隆坡到槟城有300多公里的路程,他为了节省时间,雇了一辆出租车不停歇地往槟城赶,虽然节省了不少时间,但路费花掉了等值1000多元人民币的马币。”

李老说:到了目的地,那眼前的峇东埔已经变了样,好在还有一栋有10间店面的房子是当年的,现在见到它,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

李老说:到峇东埔后,向路人打听以前和我们住在一起的李维太,他现在是“福义安”店的老板。很快就找到了这位曾经的学弟,虽然他比我小6岁,但眼前的他,俨然和我一样是年高的老人。

李老说:小镇虽然已经不是以前的小镇,但因为它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记忆中,所以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老说:父亲曾和别人合开的“福义安”还在,童年时的几位朋友还在,当时小镇最好的房子还在,我最怀念的“励侨学校”也还在,不过它已经不是以前在戏台上课的学校,而是一座有400名学生的、崭新教学楼的现代化学校。

报道文的结束语:小河已经不是过去的那个样子,河水没有过去那么清澈,河边的树林也不如过去那么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定巢燕子,归来旧处”,何尝不是让我了却了一番峇东埔的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篇报道结束语借题以燕子在春天回到旧巢的情景,是表达李老对旧情、故乡和异乡或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由此可见,李老的马来西亚之行,是思之心切,是心之所向,是家乡之情,旧时的回忆,如同一串串珍贵的珠子,镶嵌在李老人生的岁月里,难以忘怀。

有所谓,在异乡漂泊多年,我的心中那片难忘的家乡,永远是我精神的寄托和归宿。

异乡,对于许多人而言,是一个充满故事与情感交织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片陌生的土地,更是一段旅程的起点,一种成长的见证,以及心灵深处那份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归宿,异乡情怀,如同一杯陈年老酒,初尝时或许略带辛辣,细细品味后却能感受到甘甜与温暖。

李冬水对此次马来西亚之行非常感慨,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励侨学校也发展壮大了。但相比祖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速度,还是有较大差距。况且当时的大部分亲朋好友同学已经不在人世了,令人唏嘘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从报道中看到闻到想到,李冬水从9岁,出去南洋马来西亚客地生活13岁回国参加革命战争,之后留在本土中国读书及工作,跨别整整52年之久又实现回去看看的梦想。他实现这一梦想的目的很显然:一是为着怀旧,怀念往事和故人;二是为了感恩,感恩党、感恩人民、感恩伟大的时代,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同事,感恩一粥一饭一丝一缕,有所谓当思来处不易,生活中都需要常常想想,一个人有了感恩之心,生命中就会得到最好的滋养,李老他懂得感恩所以他的生命生活中就有了这种滋养,当然李老此行也在寄托希望把这个实现的梦想留到下一代人的身上记忆和传递。

这篇新闻报道的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感动人心、催人奋进,内容是由李冬水本人口述,记者林小宇撰写。原文在《福建侨报》报道《中国新闻网》等转载。马来西亚《大北报》也有详细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健康百岁李冬水

第三个节点来讲述一下李冬水的百岁养生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冬水,1925年出生,今年101岁,是当代中国茶界泰斗级的茶叶名家,人们称他为“李老”,茶人们尊他为“老爷子”。被认为是“福建瞩目的功勋人物”“整个中国茶界的骄傲”。

李冬水的功名等身,这与他的爱国爱茶和长寿直接相关。他所活出的生命状态和品质对于世人提升生命质量的意义,不亚于其工作业绩成果。多年前在广东举办的“中国《茶业蓝皮书》产业发展报告会”中有位茶家这样说:“福建茶叶什么样子?就像老李这样!老李就是福建茶叶文化呈现于21世纪的最好典范。”李老听着微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顾李冬水精彩人生路,不难发现其养生之道的秘诀,关键注重活动,饮茶,生活规律,一颗善心,心胸豁达。广州“黄建璋讲茶堂”悬挂着李冬水所书“饮茶康乐”四个大字,其蕴含着他对茶的一片之心。李冬水书写的“饮茶康乐”与禅学中的“禅茶一味”有着近义,禅宗有句“吃茶去”,指的是通过饮茶来体悟禅理和佛法。‌ 吃茶,它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手段,其体现的是淡薄和淡定的禅理,延伸出的是“正清和雅”之要义。饮茶包括喝茶品茶,它是一种乐趣、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其体现的是心情和心境的精神,廷伸出的是“福乐康寿”之要义。李冬水常常倡导人们,多喝茶、饮好茶,饮茶康乐,告诉人们要用茶的精神,去品人生,感悟人生,感悟生命之美,让身心灵健康。李老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文明的象征,他的倡导颇有古代高僧从谂禅师和茶界泰斗张天福及当代茶圣吴觉农的风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冬水是一位心胸豁达之人,更是一位快乐达人。他常把工作视作人生乐趣的源泉,乐此不疲,从不抱怨。他喜爱书写的“饮茶康乐“和“福乐康寿”,其寓意着饮茶“多乐延年”,寓意着希望人们能够拥有福气、禄气、康宁、长寿,安、吉祥。“茶”,属于天然健康之饮品,“康”,为富足、健康、平坦之意,“乐”,为知足常乐、孔颜乐处、乐天知命、福寿康宁诸多生意,反映出一种健康、乐观、满足、感恩的心态及其对世界的美好祝福。他常以饮茶有利于健康,品茶能静心修身养性,并能让人达到快乐和长寿的好处,告诉人们,向人们讲述传播。

李冬水总是一种正向思维,他的关注点是聚焦于利人利己的事业。当有人夸他心态好、身体好时,他有时会幽默地回答:“我是来不及烦恼,没有时间害病啊!”他之所以健康长寿,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难能可贵的一种“赤子心、敬畏心、感恩心、平常心、自在心、进取心”和“一杯茶”。他秉持着这六种心和这一杯茶,执著地为革命事业和茶叶事业求索新知,而不是为执著所累。他有一颗善心,一种茶的情怀,总是乐于助人与人交心。

李冬水长期保持着归真,坚持着一种童心。他认为人活着,就要坚持持着一种童心,活到老,开心到老,快乐到老,就永不老,世界就充满快乐。他人生进行将茶、养、文、史、政融会贯通,被冠誉“茶事功勋,抗战老兵,业精茶事,才备九能,已臻化境”的全才通人。他坚持的是认真做事,本分做人,简单生活,对任何事物都恒持着一颗童心,一颗赤诚之心。童心使他畅游人生,勤勉治事,活到老,学到老,永不言休。他一直怀着一种童真心,永远保持着一种初学者的态度前行,随时准备着接受新事物并开拓进取的童心和心态。如,他去到武夷山茶区向人们所说的“我已近百岁老人,到现在仍觉得需要老师需要学习,人要由于有这个心态,才能产生出力量来”。又如他现在所说的“我今年已经一百零一岁了,仍感到学有不足之处,仍需要改革自己,这样的人生才能是丰富了”。他常告诉人们,我的茶叶事业主要产生在六十岁退休之前,之后在学叶学会又创造余热,继续工作,服务,指导,交流,进行文化活动等。他说,有时也去参加一些茶事活动如审评茶,因为对茶叶品质审评签定,这也是他的一项专长。他说,“但无论到哪里,我都是以一种童心的心态,与人们交流和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冬水的思想观是体现其童真天趣,如其“饮茶康乐”四字,就让人不由得追忆起儿时烂漫时光。他有着复归于婴儿是达到返璞归真的一种境界,他保持着赤子初心而具有孩童般的敏锐灵感和生机活力,一位超百岁的老人仍在关心国事,关注茶事发展,在晚年仍有着强烈的求知心,有时候还会风趣地把自己比作知识海洋里的“两栖游物”。他的每天生活,上午可以在感性的世界里,下午则游到理性的彼岸上,寻找着另外一个天地。他是认为越是没有人涉足的地方,越是想探秘。从养生的角度层面看,他这样乐在其中,终生不倦,生活因此趣味盎然,这真是人生的一种快乐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李冬水一生长期坚持着一种平常心态。他功勋扬名,成就斐然,却淡泊名利,雅逸如仙,这完全是得益于他凡事不苛求、顺其自然的那种平常心态。在面对“茶事功勋”和“革命功勋”的盛誉时,李冬水有时自己自谦有愧,并常戏言:“什么功勋盛誉,只是一种过程荣归而已。”他常说道,“饮水思源、不忘根本,始终要感恩党、感恩人民、感恩伟大时代,感恩一切,珍惜一切。”有人将他与张天福并提,他说:“与张老比较,自不敢当。但我的最大优势是在职于农业厅的工作时间比张老久。我曾受张老领导过,但也领导过张老,我们同样活过百岁,这可以说是一种天然的缘份。张天福活到108岁,我也在争取,甚至更多岁”。李老以这种平常心对待名利、得失,是无愧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有人问到茶与健康方面的性质问题,李老始终认为说,茶是一种天然健康的饮品”。这与作者黄建璋所倡导的“茶,高雅、健康、谦和、礼敬”观点是一致。李老的人生久久为功,健康百岁,行稳致远,这正是其养生之道。他的业绩“功勋”成就是退休后取得的,这是他持之以恒的平常心态,活得潇洒、收放自如、进退裕如的一种心态,彰显其共产党人的光辉品格。当人们问及如何安心立命时,李老则认为,奋斗不忘初心是人生在世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的身心,这是十分紧要。他并言及到安身立命是政治之本,这充分体现出其人生的态度和境界。人之生命价值标准本在于立德立功立言,使小我融入永恒的无限存在,在急流中央始终保持澹定的自在心境,燕处超然,随遇而安。他的字帖“饮茶康乐”,正是反映出其健康百岁之生命情怀。有所谓,得闲饮茶,风也翛然,雨也恬然。李冬水就是有这种超越性的智慧使他能够看透苦乐生死,得以健康长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如何消除烦恼?李冬水则是用“安忍”的功夫,苦中求乐,享受烦恼。对于来自欲求过度所带来的无尽烦忧,他的为法是转烦为松,变恼为紧,好像他打羽毛球一松一紧,张弛有度,把烦恼转化为生命动力,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看得透、敢于担当,他用一种平常心对待一切人事与物,以观世如观史,这自然身心安泰。他认为,现在的人太困于物欲,其实是自己造出来的障碍。这正如一位名人所言,一个人能否解脱这些束缚,主要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有所谓,看破放下,一切随缘,则能得大自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会问李老的养生之道,他的回答很自然:好心态,多活动,多样食,多喝茶,足睡眠,不烦心,静养心,这就是养生之道。作者了解到,他的“长寿经”活动就是站桩、马拉松、羽毛球,多喝茶,足睡眠,不烦心,静养心,这与名句中“一壶天地,坐在葫芦里”的典故有着相似道理。“一壶天地”是说一把茶壶里都能别有洞天,意指修证体验到的世外桃源般玄妙意境——无边无际、无大无小、无外无内、无我无物、浑然天成。“小于瓜”是指随心意及因缘需要而随大随小,旨在表达心无挂碍、任运自然、伸缩自如、行住坐卧皆禅的一行三昧境界,展之充满宇宙,卷之退藏于密。“坐在葫芦里”,意指把心安定在心宅里,不被外在事物所牵扰,亦有庄子所讲“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之意。李冬水的人生恰似乘坐“葫芦”遨游于茶海山水间,活得自在,乐而忘忧,他以一种清净达观,得身心愉悦,自然寿而康。

凡有与李冬水近距离接触过的人,都会知道并能感到他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祥和、纯净和自在,与其相处能如沐春风。他的饮茶与康乐是其人生的一种最高理想。在这科技时代更应发扬光大,以免令人沦为物质的奴隶。饮茶境界是在于体证“康乐”,导引只是手段。李冬水之人生没有把金钱物质作为唯理的玄想,而是在落实于革命事业精神、人生体验和养生实践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冬水常常建议人们要多活动,多喝茶,不烦心,静养心,以此而养成“康乐”的宇宙观,来实现生命的安和自在。他的这种“康乐”观是在倡导一种兼容各种对立事物而相反相成,对在异质元素的融会贯通中体悟“合和”之大道,在物我之间的往复中实现身心灵的皎然澄澈、自由解放,最终而达致与“天地并生,万物为一”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李冬水晚年读书看报仍长期坚持不忘,精力超人,一天活动时间超过常人。他每天阅读书报看新闻,是在坚持吸收新知识新思维,不断地探索茶业发展与学术思考的新领域,希望为后人留下一片璀璨的人文艺术星空。其人生体验和成就,数倍于普通学人。前些年在厦门举行马拉松赛,他以80岁高龄老人报名参加,88岁时他只身前往马来西亚;96岁时他瞒着家人一个人前往武夷山,并计划前往广东大埔县参加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工作会议活动。这是常人难以实现的。武夷山南平之行,他时届耄耋之年,虽长途奔波、连日劳顿,但声音洪亮、底气十足,思如泉涌、有如神助,精气神远胜常人。如此高品质的生命状态,令吾辈羡慕不已。他平时在厦门的居住小区活动时,常为大家演示他“双手”打羽毛球功夫,并谈其平时修炼写字的养生经验,跟他握手时感觉温暖且刚劲有力。他去到茶产区调研,步行山路,大步快速,又稳又快,哪怕是年轻人也难以跟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冬水从13岁就回到中国家乡参加革命战争,革命结束后留在故乡工作,因工作繁忙和条件有限,他在工作中在办公室内,常以简便、有氧的适度运动,以“卧、坐、立、走”相结合的锻炼方式。这对其身心健康起到良好作用。他自小被卖出做养子,历经战乱流离,饱尝疾苦忧患。多赖其高效的养生术使其身体健康,年过百岁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创造力旺盛。

李冬水双打羽毛球的姿势,头顶、两掌、两脚活动灵敏。这种双打,也是他修炼的标准做法,其奥秘在于能最大限度做到让身心交泰、形神合一。双手不仅可练筋骨,而且能打开身心灵经脉,其中作用是接通天地能量最重要的一些部位。打开这些关键经穴,就容易进入物我两忘,从而有利于化解烦恼、身心轻安。他90多岁时竟依然还能轻松地直接以双打羽毛球活动。这与他长期坚持的活动是有很大关系。

李冬水常年有修炼身体习惯,他养出一身“浩然正气”。这些坚持一生的修行习惯不仅能够让他工作时很快精神高度集中而进入佳境,还不会出现弯腰驼背等衰老病态。如此高超的修养功夫,真让我等年轻人自愧弗如。

李冬水的养生要点是遵循中庸之道,从腹部入手,饮食中庸‌,运动适度,情绪管理,腹部按摩,起居有常。他的运动是遍布全身,不仅是胸腹部的,而且全身每个细胞都要感受到能量。他以此而促进整体健康,有效地调节全身的气血循环,保持身心脑之间的协调运作和能量平衡。李老有自己一套养生理念,其经验总结是:一是“常乐心态,健康之源”;二是“规律生活,多样食物”;三是“多项活动,动静结合”;四是“静对老病,不肓吃药”;五是“饮茶康乐,福乐康寿”。有人称他为独创“李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冬水还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十分注重活动和生活养生。他的生活养生:准时22点就寝,5点起床,日睡7时,天睡我睡,天醒我醒。如此自律和规律的起居作息,是他长寿的基础。他说:“我对自己的身体很珍重。珍重,就是做工作时,我完全投入,疲倦了,我会停止;吃东西,饱了就马上停止,自己克制自己。小病自理,有病看医生交代医生“不要认为我可报销多开补药”。他做事专注,生活十分简单随意,清茶淡饭,喜食地瓜,汤圆,猪蹄,饮食不挑,不吃太饱,心态平衡,坚持运动。他走路时,养成脚跟先着地的习惯,好处是稳健、不易前倾。他这样做是一种内功导引行气使真气上下贯通,有着《庄子·大宗师》所言“真人之息以踵”。

李冬水从少年起的养生习惯,成就了他的长寿的重要因素。他的经历也养成了他对国学认可的一些因缘。他不迷信,但他对传统内修工夫的体证,有着紧密结合,是一种相互印证、相辅相成、知行合一。他的养生方法,从年轻时就会用了。

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曾坦言说,“李冬水是自己心中真正的茶友和至尊”,盛赞他最能发现问题,绝不故步自封,还肯定他与自己有许多爱好的一样,都具有一种“爱国主义”和“爱茶精神”的境界。他们两位都是茶叶专家,在中国鼎鼎有名的茶叶评审权威人士和名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冬水始终置身创新潮流的前列,与时俱进,他把茶事和人生智慧融进生命之中。他今101岁与夫人在厦门家中养老,过着天伦之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冬水不但有着“福建瞩目的功勋人物”“整个中国茶界的骄傲”之称谓,而且还有着“恩爱夫妻”“模范家庭”的典范。他有一位优秀的妻子“好贤内助”在让他的家庭和事业更加稳固,他那位“贤妻”叫郑秀娥,郑秀娥比李老少六岁,是位爱情忠贞、心态平稳,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勤劳能干、懂得理财、善于沟通

、聪明智慧的女性,以现在看是一位“慈眉善目,秀丽面容”的老人,她与李老非常恩爱,当有客来访时,她总是安静地在一旁聆听,一会儿忙着给客人泡茶,并时不时拿水果、零食招待客人,偶尔还会插上几句,或补充李老的话,或开怀大笑。到访李老家里,茶、水果、汤圆是少不了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秀娥伯母是浙江温州人,解放初期毕业于浙江农学院,现隶属浙江大学,是浙大第一届茶学毕业生,她与李老同样一辈子从事茶叶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推广工作,退休后继续在省茶叶学会担任理事,热心服务全省茶人茶事,负责编辑《福建茶叶》刊物。他们俩经常是“夫妻档”的好搭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老有两位儿子也都很优秀,一位在厦门政府单位副厅级待遇,一位在福州是公安干警,他的两位儿媳妇也很优秀很贤惠,大孙女在外国留学工作,小孙女在福州与父母一起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与俩老很投缘,他们时常在关心我,鼓励我,表扬我,我们是茶缘,也是亲缘,是非常亲的亲缘,李老早期收存的茶书都交给我收藏与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了,李冬水老爷子的人生事迹就介绍到这里,最后我来作个汇结。

  1. 结语:李冬水是中国当代茶界名人名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冬水是一位真正的“很了不起人物”。1925年出生,原姓黄,福建泉州安溪人,是归侨华人、抗战老兵、功勋人物,中国当代茶界名人名家,茶界尊称他为“老爷子”。他长期在福建省农业厅和省茶叶学会工作,被誉为是“福建瞩目的功勋人物”“整个中国茶界的骄傲”。

老爷子,一生充满传奇,丰富多彩,可圈可点。他爱国爱乡,一生都走在无私奉献的路上,深入茶区茶户调研,脚踏实地推广茶业新技术、新做法,为中国茶产业的高质发展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深受茶人们的爱戴与尊敬。他从不居功自傲,为人谦虚谨慎,廉洁奉公。作为唯一一次的"民选"(没有指定人选,由每个干部自主投票选出)党代表,参加当年的省党代会,老爷子一直引以为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爷子,自己简要总结45年茶事工作的体会,在茶区长期蹲点。吃住茶农家,有了"三大发现"——是福鼎大白茶、安溪毛蟹和梅占等优良品种,二是短穗扦插育苗法,三是利用铁曼琪穿插遮阴法,对福建茶叶乃至全国茶叶发展的贡献是公认的,为此荣获"茶事功勋人物"和"茶事终身贡献奖"。

老爷子,对自己人生过程的感想,他认为自己“有三大荣幸”:一是父母亲把他卖给别人做养子是保住他的生命。他认为,如果当时没有卖掉他,当时抓壮丁时他排行第二肯定是抓他,去是必死无疑;二是养父把他带到南洋读书参加革命是造就他后来的功名。他认为,如果当时没有去南洋也没条件读书,更不可参加抗战甚至于读大学,造就后来的人生;三是经自己的奋进读书参加工作从事茶叶事业是给予他的长寿。他认为,如果当时不是读农业农学院,就不会安排在农业系统从事茶事业工作,也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健康和长寿。李老自己的回想和认为,这是他人生三大之幸。所以,他经常提起,“必须感恩生父母,感恩养父母,感恩国家的栽培和这味茶的滋养”。感恩是做人做事,履职为民的基点,也可以说是一个领导干部官德人格的重要体现。老爷子常常告诉人们:“人要铭记本恩,饮水思源、不忘根本,人要懂得感恩,感恩一切,珍惜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爷子,对福建茶和培育人才是很有远见。他说,福建茶区资源优势,福建名茶长期以来都是引人注目。他还说,安溪茶、武夷茶,福鼎政和白茶,这三大品类在国内外都很受欢迎,早期在社会上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好茶品。

他认为岩茶和白茶长期坚持着很好的态势,并且说武夷岩茶能持续到今天的势头与姚月明夫妇是有着紧密的关联,还说到当时陈德华很想进入到省厅工作,但他认为陈德华是一个很好的技术苗子,以后武夷岩茶需要他,所以当时没有同意他进入省厅,现在陈德华可是武夷山的一面镜子,其显然说明李老对人才应用的远见。

对安溪茶方面的问题,李老说,安溪茶最大的失误有三大问题:一是生态破坏问题,二是品种单一问题,三是制作工艺问题。生态方面的问题,当时他还专门做了华侨李尚大的工作资助套种果树,但农民种之不管;品种单一问题是后来安溪方面为了发展铁观音品牌无端端地把本山、黄金桂、毛蟹等六大国家级的品种淡化掉;制作工艺问题,是安溪茶人自己过于追求迎合市场,把传统安溪茶本有的品质风格丢掉,各家各师自立一种风格,失去本性。他认为安溪茶如今的失落主要是这三个因素致命,而并不是人们所说的什么农药什么稀土问题,农药残全国性普遍存在,但国家早已禁止并清除其危害。

提到茶界名人名师的话题,李老说,福建茶业最大的贡献者是张天福。他说,张老当时为了发展福建茶没有留在江浙和贵州,返回福建,后来被批斗,他是批斗小组长无法拒绝,那时被批送去农动改造是他送去,出来也是他去迎接回来的。他并说,张老在那灾难中,他每年的正月初一必到张老家去向他的子女拜年,他认为张老是一位很值得尊重的人。他很理解张老、同情张老,张老在晚年再续姻缘,人们都说百岁的老人了何必呢?包括本人在内也有看法,而李老则是表示支持,我曾问他为何支持?李老说,张老曾有两次姻缘的失落,第一个是被追离,第二个病故,一生波折多,长期过着独立生活,年纪大了是真正需要有个帖身人照顾他的起居生活。李老的这种想法和认为基本与省茶学会领导冯廷佺及省领导张家坤一样的思想认为。福建茶叶界名人除了张老和武夷山姚月明及陈德华外,在安溪当时茶厂的王瑞碧和后来的李宗垣及蔡建明,以及县领导茶协会长李文通等,李老都是很认可的。省城里后来的冯延佺、杨江帆、陈金水、余文权、汤鸣绍、姚信恩、郑廼辉、叶乃兴、周玉璠、以及张家坤会长,李老都很认可,认为福建茶叶的发展是有这些人的功劳一份。李老很有敬畏之心,对人对事很包容很中肯,是一位有胸怀有大局思想的人。

老爷子,退休后协助爱国华侨李尚大先生回乡为家乡安溪县发展出谋划策,并长期蹲点安溪协助制定规划,监督实施规划,曾一段时间在安溪县政府担任顾问。老爷子在乡人眼中是“老毛时代的共产党员”,他以此为自己的坚定信念,感觉“崇高”而自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建农业系统和茶业界们对老爷子革命的一生和不懈奋斗的人生,以及对福建茶业发展的贡献十分敬佩;对老爷子奉献的精神,廉洁奉公,高贵品格也肃然起敬。茶业界的行尊和茶学专家都在号召年轻人学习,并祝贺老爷子高寿!老爷子在九十岁时,福建省茶叶学会专门安排给他做一场庆生宴,茶学会领导给予高度评价,评价老李是一位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人。老爷子在百岁时,中茶厦门公司和茶叶协会专门为他做一个庆生会,中茶公司和茶协领导对老爷子十分起敬,评价李老是一位爱国爱乡,爱茶敬业,廉洁奉公,高贵品格的老前辈,他们都在号召年轻人向老爷子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冬水老爷子:

毕生事茶,坚守初心。

为人正派,性格直率。

待人诚恳,态度严谨。

淡泊明志,生活俭朴。

以志立身,做事守时。

自强自立,勤奋踏实。

注重实践,善于思考。

刚正不阿,为政清廉。

严以律已,热爱祖国。

爱岗敬业,至静至俭。

这是黄建璋给李冬水老爷子总结的10句20个词80字。李冬水,爱岗敬业,勇担责任,工作业绩突出,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爱国爱茶、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福建茶业发展做出卓著贡献,是茶界的楷模;他一生事茶,一生爱茶,一生俭朴,淡泊名利,待人诚恳,为人谦虚,廉洁奉公,勤俭办事,讲究实效,淳淳善教,是一位至静至俭的老者,是茶人的范文读本。他的思想和精神风范与榜样值得我们后辈的尊重和学习,值得我们后学者去追求、去传承与敬仰。我们要学习他的“饮茶康乐,福乐康寿”,学习他的“德行风范,生命精神”,学习他的“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以此为生活追求、为文化传承、为威仪敬仰,而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星辰闪烁,云朵温柔,盼望万里山河,实现中国梦,也盼望自己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子说,“智者乐,仁者寿”。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老爷子今年101岁了,还时而在关心我们的茶事,他是我们茶界的“老宝贝”,今天我给他写了这篇人生事绩和故事及他的健康养生之道,同时也借此,衷心祝福老爷子和老伯母健康长寿,活到茶寿,寿比南山。我们也共同祝福李老全家幸福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前排左3笔者、最中间右10李老)

笔者:黄建璋(觉悟),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茶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研究中心秘书长,茶业国学创作者,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顾问,福建省安溪乌龙茶研究会永久顾问,中国茶道六君子之一。

(2024年11月于广州黄建璋讲茶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