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30日,赵理君等人来唐绍仪家送古董。到了会客厅,趁仆人上楼通报之际,赵理君立即将香烟盘上的火柴塞进自己口袋,李阿大则将藏于宋瓷花瓶中的小钢斧取出藏于身上。
此时已经年过7旬的唐绍仪在仆人的搀扶下走下了楼。几句嘘寒问暖之后,唐绍仪安排仆人给客人点烟,结果发现烟盘上的火柴没了,就命仆人去杂货间取。
仆人一离去,赵理君立马让唐看古董。他刚伏着身子去看花瓶,李阿大当即抽出斧头,一个猛劲砍向他,花瓶瞬时倒在了地毯上。
赵理君一边安排其他人赶紧出门上车,一边站在会客厅门口假装跟唐请辞,“老太爷,您不必送了。请仔细看看,我们马上再送几件来。”
平稳有序的步伐、微弓着腰徐徐退出,并双手将大门带上。然后跟门口的外国保镖打了个招呼,就上车离去。
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的一生就此结束,光天化日之下,朗朗乾坤,竟有人敢直接在其府上动手,到底是受了谁的指使呢?
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
唐绍仪,生于1860年,广东珠海唐家镇唐家村人,14岁就远渡重洋,后升入哥伦比亚大学文科。1881年留洋归国,跟随李鸿章、袁世凯办理洋务。
因与袁世凯交情较好,又是同盟会成员,所以在民初选任新政府总理之时,他得到了各方的支持,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就任后,唐很想有一番作为,素日勤于公务,施展才华,但更渴望将自身理念付诸于实践。
可袁世凯并无共和之意图,只想大权独揽,权倾朝野,不想被包括唐在内的他人染指。
1912年6月,唐按照程序任命同盟会员王芝祥为直隶都督,却被袁世凯予以否决,并公布另任命令。
随即唐醒悟袁只不过是想要一个共和的“空壳子”,便在担任总理不足3个月后就主动辞职。
辞职后,唐云开始长居上海,除孙中山护法运动期间担任财政部长要职之外,其余时间基本赋闲在家。
但是民国首任总理的名头始终悬在他头上,总会有人发现这其中的内涵和价值。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为达到以华制华之目的,需要归顺一批有资历又不得志的人士。
唐绍仪成为了他们的首选,这个计划就是“南唐北吴”计划,南方拉拢唐绍仪,北方拉拢吴佩孚。
日方为了拉拢他,前前后后派了很多人游说,有青帮大人物大汉奸张英华,还有曾一手策划伪满政府且是他密友的土肥原。
唐绍仪身为政治老手,通晓其中利害关系,虽拉拢次数无数,但他仍不为所动。时而动心,时而冷淡,并且在抗战爆发后,唐始终不肯回广东,甚至旅费都汇过来了,仍不离开上海
,始终不肯挪窝的他,引起了蒋介石的担忧。
毕竟唐身为国民党元老,首任总理,在国内上和国际上都有一定影响力,若他真去当走狗汉奸,成为汪精卫第二,那国民党的脸面往哪搁?
另外,在老蒋上台后,唐的政治使命几乎为零,虽没给安排一个好的差事,但关系还算过得去。老蒋还曾想请他去担任驻美大使,借美国之手来调解中日矛盾。唐并未予以拒绝,而是提出要200万美元作为经费进行活动,抠门的老蒋直接予以放弃。
既怕唐归降于日方,又不愿多花一个子的蒋介石,只能想尽各种法子让他主动离开上海。比如老蒋曾派诸昌年前来劝他去香港,孔祥熙致电让他去武汉并许以官职,他也无动于衷。
一方面日方跟他有密谈,一方面他又死不肯离沪。基于这两点,外界谣言四起,说他要代日方“维持秩序”。
实际上,他也确确实实跟日方谈了好多次,大汉奸岑德广(唐绍仪女婿)也多次在中间穿针引线。并由岑德广把新政府名称、首都位置、国旗、国策等草拟完毕。
虽说唐并没跟日方签订任何书面材料,但种种迹象足以加深国民党的猜疑,引起老蒋的警局。
当时星罗密布的军统人员分布在上海各个旮沓,其中曾出卖陈独秀的谢志磐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还和唐算得上是亲属关系,所以常去串门拜访。
他为了邀功,夸大其词,子虚乌有地捏造唐将出山,帮日本人做事,层层上报至戴笠。于是戴笠将情况反馈给老蒋,得到“从党国利益处罚,伺机处理”的口谕。
但戴笠并未急着动手,而是再次派人进行了一番核查,但派出核查的人跟谢志磐一样,只知一味地夸大其词、胡编乱造。
于是戴笠下了暗杀的决心,虽然唐绍仪早已不同往日,但毕竟有首任总理的头衔,府上戒卫森严,大门紧闭,还有租界巡捕的日夜守护和盘查。
,通过周密计划制定了2套刺杀方案,一套是让谢志磐买通唐的司机,意欲在唐外出时进行狙击;另一套是以谢志磐为内心,组织一批人马冲杀进去。
但这两套计划最后都没被采纳,因为第一套太过张扬,马路上行人较多,狙击后很难逃脱;第二套更是难以成功,因为唐家警卫多,附近又有巡捕房,很难成功。
一筹莫展之时,无意中了解到唐有收集古董的嗜好,常向一些古董商收购。于是经过周密计划,便有了文中开头的一幕。
在刺杀成功的当晚,老蒋为了掩人耳目,特意公开颁布《国府委员唐绍仪褒扬令》,还以个人名义发布唁电一份。
与此同时,军统在社会上广为散布说,“唐绍仪是因不肯出山当汉奸而被日伪特务暗杀。”使得社会上普遍相信了此等说法,而日方也是百口难辩,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唐绍仪的被杀,实属老蒋草菅人命,在无任何实质证据能证明唐绍仪投靠日方之时,老蒋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予以害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