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杨靖宇胃里发现什么?日军竟感动落泪?
杨靖宇牺牲后,日军疑惑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杨靖宇怎么坚持了五天五夜,日军对其进行解剖,发现胃里只有枯草,树皮、棉絮,竟无一粒粮食。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0/029cfcb3j00sn8mid000zd000i2009xp.jpg)
杨靖宇yi
日军震惊了!对这位坚韧不屈的中国军人敬佩不已。他们感到杨靖宇是个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日军讨伐队员当场落泪。
在日本人的报道中,他们写道:“是杨啊,于是所有的讨伐队员都发出了男儿之泣。”
杨靖宇将军的忠诚和勇敢,他这种中国之魂的精神,不但让他的部下追随他一起与日军作战,而且也在他对手之中产生了敬仰和钦佩。
杨靖宇是河南人为何去东北领导抗日呢?
杨靖宇在东北抗联中有着重要的表现,率领战士东北抗联,打得日伪军闻风丧胆,是东北抗战的一面旗帜。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0/ece30306j00sn8mig0015d000i200clp.jpg)
杨靖宇1905年出生于河南确山县李湾村,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受组织派遣,回到家乡确山县开展农民运动。
1927年杨靖宇领导6万人参加确山起义,挫败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这时杨靖宇22岁,此战让杨靖宇一战成名。同年秋天,他配合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在刘店发动的秋收起义又一次取得胜利。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县级农工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而后,根据中央的指示,杨靖宇还把起义队伍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豫南游击队,并担任总指挥。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0/acc51b64j00sn8mik001ad000hs00dlp.jpg)
杨靖宇的思想觉悟创造性的提出了“找一形势甚佳,可战可守之根据地点”作为革命根据地的思想。这一思想,与毛主席创建红色根据地的思想不谋而合,也为他后来在东北执行抗日游击战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镇压革命运动,我党我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中央意识到培养优秀干部人才对我党的重要性。于是,杨靖宇作为河南省委推荐的唯一一名干部到上海报到,接受周总理的亲自接见。
这时,的杨靖宇还叫马尚德,因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组织提议让他改个名字,马尚德说:“我的母亲姓张,我要‘一以贯之’地坚持革命不动摇,就叫张贯一吧!”
在上海培训后,周总理非常欣赏张贯一(杨靖宇),称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对张贯一(杨靖宇)讲了中央对他的安排:一是调到全国总工会领导工人运动。
二是派到苏联学习军事,回国后领导工农红军。
经过张贯一(杨靖宇)慎重考虑后,无论是文化水平和能力素质都需要提高,因此,他选择到苏联学习深造。周总理给他安排了相关事宜,于是张贯一(杨靖宇)到东北联系满洲省委,办理出国事宜。但是办理手续还需要等一段时间,这期间张贯一(杨靖宇)提出给他安排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满洲省委对他的工作热情非常支持,就先派他到大连从事工会和学生运动。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0/e8da35c7j00sn8min0015d000i200a3p.jpg)
张贯一(杨靖宇)又以巡查员身份到到抚顺煤矿领导革命斗争,为煤矿工人争取到了很大的权益,待遇得到了很好的改善。自此,工人中建立起了秘密的组织。这场胜利激发了东北地区工人运动热情,满洲省委称这个月为“红五月”。
抚顺煤厂很多矿工都是山东人而他是河南人,口音跟山东西南相近,所以为了跟大家拉近感情,干脆说自己是山东曹州人,那时得了个外号“山东张”。
张贯一(杨靖宇)等待去苏联的时候,突然爆发了“中东路事件”,东北与苏联关系恶化,赴苏联学习的事情就此中断。
此时,刘少奇任满洲省委书记,他对张贯一(杨靖宇)早有所耳闻,刘少奇跟他讲了东北地区的形势,并有意留张贯一(杨靖宇)在东北继续斗争。张贯一身为党员思想觉悟也很成熟,虽然没能出国学习很遗憾,但自己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就这样张贯一(杨靖宇)留在了东北。
张贯一改名杨靖宇
1932年,吉林游击队政委杨奠坤受伤,去了哈尔滨治疗,张贯一(杨靖宇)接替了他的工作,担任游击队政委。因为杨奠坤在当地的影响非常大,深入人心,组织为了让张贯一(杨靖宇)更好地开展工作,对外仍然称“杨政委”。
因吉林跟朝鲜接壤,在朝鲜语中,“杨政委”听起来很像“杨靖宇”,而在汉语中,“靖宇”又有地方安靖、平定宇内的意思,因此,张贯一对这个名字非常喜欢,从此就改成了“杨靖宇”这个妇孺皆知的名字。
后来,杨靖宇担任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等职,率领东北抗联驰骋在白山黑水。杨靖宇将军写的军歌: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
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
乒乓的冲锋陷阵缴械声,
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
正确的革命信条应遵守,
官长和士兵待遇都是平等。
铁一般的军纪风纪都要服从,
锻炼成无敌的革命铁军。
英勇的同志们前进呀!赶走日寇推翻‘满洲国’。
进行民族革命正义的战争,完成那民族解放运动。
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
1939年的冬天,寒风凛冽,陆空交织成网向杨靖宇逼来,面对敌人的剿杀,杨靖宇将队伍化整为零分散突围,找机会再重新集结。
1939年12月24日,杨靖宇身边尚有400余人的抗联部队,到1940年2月2日就只剩二十七八个人了。2月18日,因杨靖宇身边的最后两名警卫员在濛江县附近购买粮食和衣服时被捕暴露杨靖宇的行踪。
1940年2月23日10点左右,杨靖宇踏着没膝的白雪,来到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林中,遇到4个进山打柴的农民,因行动不便把东西都给了他们。这时的杨靖宇已经6天6夜未进食了,周围是敌人围捕,物资被敌人破坏,在这寒冬时节根本找不到吃的,幸存下来的抗联老战士这样回忆”吃的是树皮、棉絮和草根。吃树皮得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层泛绿的嫩皮一片片削下来,放在嘴里嚼,根本咽不下去,就是勉强吃下去了,肚子里不好受。”
而单枪匹马的杨靖宇,早已筋疲力尽别说吃口饱饭、喝口热水,就连踏实睡上一觉都是一种奢望。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0/17e2beeaj00sn8miv003xd000zk00oqp.jpg)
杨靖宇纪念馆
在1940年2月23日16时,杨靖宇生命里的最后一刻,杨靖宇把枪口对准了敌人。
关东军留下的一段战场实录杨靖宇最后时刻:“讨伐队已经向(杨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 米,完全包围了他。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手持双枪向讨伐队射击。交战20分钟,有一弹中其左腕。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枪应战。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0/a582ed2cj00sn8mj0003ud000u000ncp.jpg)
日文报道中的杨靖宇将军(图为青年时期杨靖宇)
终因寡不敌众,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他持平手中匣子枪,厉声怒斥:“谁是抗联投降的,滚出来我有话说。”语毕,高大的身躯便仰面倒在大 树旁,终年35岁。
日本人想不通,弹尽粮绝的杨靖宇将军为什么能在这漫长的五天五夜之中坚持下来,他们残忍的解剖了杨靖宇将军的尸体,然而他们却只在将军的胃中找到了一些草皮、树根甚至棉絮!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0/854feef1j00sn8mj4000vd000hs00aip.jpg)
杨靖宇将军的忠诚和勇敢,他这种中国之魂的精神,不但让他的部下追随他一起与日军作战,而且也在他对手之中产生了敬仰和钦佩。
日本人确实是残忍的,在解剖了杨靖宇将军的遗体之后,敌人将杨靖宇的头颅装在一个长25厘米、宽25厘米、高35厘米、前面安有玻璃的木箱里,用汽车运到当时的通化省城,在各学校、街道示众,作演讲宣传,并在通化师范学校举行“庆贺”活动。之后又到所属各县示众。
被日本人砍下头颅的东北抗联将领远远不止杨靖宇将军一个,野蛮的日本人至少砍下了杨靖宇、赵尚志、陈翰章、汪雅臣等将领的头颅,但东北的抗日烽火从未停歇,等待着日本人的,必然会是东北人民的怒火。
英雄杨靖宇的三次安葬
第一次葬在蒙江县,日本习俗安葬
杨靖宇的头颅后来被送到伪满洲国的新京(长春),其遗体被弃在蒙江县城郊外。据当地群众讲,杨靖宇的头颅被铡下后,伪东南满地区“讨伐”司令野副昌德少将总是做噩梦,醒来后头疼痛难忍。为此,通化省的警务厅长岸古隆一郎专门给伪蒙江县警务科长王士洪、警察大队长桑文海打电话,询问杨靖宇尸体掩埋何处,要求请人用木头雕刻一个头,安在尸体上,并要举行“慰灵祭”,以告慰亡灵。这种说法显然带有传奇色彩。
我们认为,实际上是日军围剿抗日联军失利,他们知道杨靖宇将军在抗联和当地百姓中威望极高,所以用“慰灵祭”的方式来收买人心。
伪蒙江县警察、伪官吏接到命令后,找到县城最有名望的蔡木匠和贾木匠,一夜之间雕刻好了杨靖宇的头颅,并用榆木做了一个八尺长、一尺多宽的碑,请县里写毛笔字最好的李咸阳老先生执笔,正面大字楷书“杨靖宇之墓”,背面署名“岸古隆一郎”,边款小字为“康德七年三月五日立”。伪街公所准备了上等寿材,又请来一名日本僧人。这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古隆一郎3月5日亲自出场,在蒙江县保安村北门外的山冈上搭建起祭祀灵棚,为杨靖宇主祭安葬。安葬仪式按日本习俗,在木碑前横拉着两头细中间粗的草绳,上面挂着白色的纸条,焚香供酒,日本僧人礼拜念经。
但当时不论在场或不在场的蒙江老百姓却是以此为祭台,默默地真心悼念我们的抗日民族英雄。
第二次安葬,蒙江县改名靖宇县。
杨靖宇将军牺牲5年后,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在蒙江县建立了民主政府。新政府成立后,立即筹备为杨靖宇将军重新安葬。
1946年初,由副县长兼民教科长张汇东同志主持召开了各界代表座谈会。会上,动员募捐为杨靖宇将军修墓,县政府作出将蒙江县改为靖宇县的决定。
于2月14日发布《为蒙江县易名告各地同胞书》。告同胞书说:“我们为永远纪念杨司令,故将蒙江县改为靖宇县,以作长久纪念。请大家不要再叫蒙江县而称靖宇县,以此来追念抗日救国的先烈杨靖宇司令吧!”
县政府的这一决定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热烈支持。人民群众和庆聚源烧锅、庆积号油坊、李兴武油坊等大小商户踊跃捐款,为杨靖宇修墓。
修墓经费解决后,便开始备料、选择墓地、买棺木,这些准备工作在一个月内便完成了。李咸阳老先生在磨好的石碑上用工整的楷书书写了碑文。
石碑正面镌刻“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之墓”13个大字,下款书写着“靖宇县民主政府暨靖宇县各界人民同立”,背面镌刻着杨靖宇将军传略。杨靖宇将军的陵墓修建在保安村西北的一个平岗上。青砖砌成的墓室,前面横额上写着“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英名千古”。
墓室里安放着棺木,棺木前的供桌上摆放着杨靖宇将军放大的头像照片。墓室周围砌起青砖花格围墙,墓室门前矗立着杨靖宇将军的墓碑。
第三次安葬,遗首与遗骨合葬于通化烈士陵园
日伪当局将杨靖宇的头颅在通化“示众”后,送到当时的伪满洲国首都新京(长春),同1940年12月8日在宁安与日伪“讨伐队”战斗中牺牲的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陈翰章的遗首,一起存放在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医务课,装在两个盛满福尔马林药水的圆柱形玻璃缸内。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0/f82e8896j00sn8mj8000kd000b400d8p.jpg)
日军押运杨靖宇头颅游街示众
后来,这两位烈士的遗首被送到长春医学院(白求恩医科大学前身)。1948年长春解放前,该医学院被国民党保安骑兵第二旅占据。
为查找和保护好烈士遗首,经中共中央东北局社会部联络处驻长春的地下工作小组负责人李野光、李广德向上级请示,同意让掌握烈士遗首下落的亚光医院院长刘亚光,打入国民党保安骑兵二旅卫生队。刘亚光打入卫生队后,利用去医学院给国民党军官兵巡诊的机会,潜入解剖学教室,终于在教室的一个侧室柜内发现装有杨靖宇、陈翰章二位烈士遗首的两个玻璃缸。而后,刘亚光以到医学院搬取医疗器械为名,伺机将这两个玻璃缸装上车运至二旅卫生队,藏在卫生队五官科内。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0/4d122eadj00sn8mjb0013d000go00akp.jpg)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次日,刘亚光将两位烈士遗首恭迎至亚光医院。4天后,由李广德同志送到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区前线指挥部驻长春办事处。同年12月,松江军区派张羽率5名战士乘火车和步行转到吉林,经五常护送头颅至哈尔滨市,存放于东北烈士纪念馆中。
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在哈尔滨瞻仰“东北烈士纪念馆”之后,提出“于抗日联军主要活动地区修建杨靖宇将军墓”的建议,由松江省政府主席冯仲云代拟报告,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并于同年6月24日用公函通知当时辽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在通化市修建靖宇墓。”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0/9b8aa384j00sn8mjf000id000ci006dp.jpg)
至于那些叛徒,大部分受到了应有的审判。程斌之后一度逃脱制裁,在1951年被人检举身份,枪毙。赵廷喜1946年被群众抓获,被枪毙于杨靖宇坟前。但张奚若、张秀峰等人因为种种原因(缺乏证据,追诉时效等),均逃过了制裁。张奚若晚年坚决否认自己射杀杨靖宇(其余人都指认是他)。
杨靖宇东北抗联最杰出的将领之一,靖国神社第一批集体入祀的日军成员中,就有所谓的“肉弹十勇士”,而这“十勇士”便是被杨靖宇将军送进靖国神社的。
杨靖宇,一个震撼日本人心灵的中国军人!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0/096b8c3fj00sn8mji0037d000u000iip.jpg)
杨靖宇烈士陵园
1957年7月15日,朱德委员长为杨靖宇烈士陵园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