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革命这条路对于我们生活在美好中国的民众来说并不能感受到曾经的艰辛,但是那个年代保留下的许多照片,都是革命岁月中艰苦奋战的真实写照。
破洞的衣裳,憔悴的面容,还有许多因为革命奋战而失去生命的先烈们,对于他们的事迹我们由衷的敬仰与钦佩。
除此之外,对于他们的子女我们也是关注颇多,其中最受关注的可能就是毛主席的子女了,作为伟人的孩子,他们一言一行都受到了大众的“审视”,每一步路都要严谨又慎重,那么在他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艰苦难忘的瞬间呢?
照片中的这所建筑就是位于莫斯科郊区的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对于这里大众可能并不熟悉,因为是外国学校所以也鲜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不过对于第一代中共领导人的子女们来说,这里却是难以忘怀的地方,在这里他们也度过了一段艰辛又难忘的岁月。
因为最初的时候苏联和中国来往友好,因此不少革命家想要孩子出去留学首选的地方就是苏联,在这里就读过的人就有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和长女刘爱琴;朱德的女儿朱敏;向警予的孩子蔡博和蔡妮等等,除此外,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毛主席,他的三个子女也在这里就读过。
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还有妹妹李敏,虽然三兄妹并不是一母同胞,但是在莫斯科的岁月中,三人也是彼此唯一的依靠,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父亲:毛泽东。
毛岸英和毛岸青比李敏先到莫尼诺尔第二国际儿童院,初到这里时,毛岸英才14岁,弟弟毛岸青还比他小一岁,背井离乡是困苦又满怀思念的,不过作为革命者的子女,他们也不能在国外露怯,因为他们代表着的早已不是个人,而是中国和父辈。
不过在那时候幸得有贺子珍对两兄弟十分照顾,因为他们都是昔日爱人的孩子,虽说没有表露自己的身份,不过贺子珍的细心和用心也换来了两个孩子的肯定,一声“贺妈妈”温暖了她的心,也照亮了两个孩子的异国生活。
在1940年的冬天,毛主席将女儿李敏送去了苏联看望贺子珍,在她后来的描述中也表示,自己前往苏联时只有四岁,虽然什么都不懂,但是那段艰苦生活的经历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贺子珍在苏联并不是没有工作的,反而也是要为支援前线而努力,除此外为了方便生活,贺子珍还要学习苏联的语言和文化,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将李敏送进国际儿童院的幼儿班。
虽说和哥哥们不在一起就读,但是毕竟在一个学校,平日不上课的时候,他们三人都是在贺子珍的身边。
毛岸英在苏联的时间比较长,因此伙伴也是比较多的,照片中就是他和小伙伴郭志成在苏联的林间小路上。
那时候在国际儿童院里大家都不会彼此打听父辈是谁,只当都是前来学习的孩子,因此相处起来也十分融洽和轻松。
照片中的毛岸英穿着短裤和背心,十分的随意,全然没有那股“高高在上”的感觉,尽管知道自己的父亲是毛主席,是中国的领导者,但是他在苏联期间学习十分刻苦,还会和大家一起排演话剧、挖战壕、照顾伤员等,生活充实又疲惫。
在苏联因为每月的花销和生活都是固定的,为了能够让孩子们过得稍微好一些,贺子珍每月都会从自己的体己钱中抽一部分出来给毛岸英两兄弟,并且还会主动给兄弟二人购置学习的用具,如此看来,贺子珍也是一位全心付出的伟大革命者。
漫长的求学之路中熟悉的身影和怀抱对于远在异国他乡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最温暖的一束光,因为在这个学校中有太多革命家和烈士的孩子们,所以当时周恩来作为外交比较频繁的一位领导者也担任起了“探望”的职责。
周恩来前往苏联的时候孩子们都十分欢喜,因为在他们心中,周总理并不是国家的总理而是他们亲切又温暖的“周伯伯”,这次随行一起前往苏联的还有邓颖超,夫妻二人都还是较为年轻的模样,这些孩子也都还是稚嫩的模样。
除了看望革命者和烈士们的孩子以外,周总理夫妇还特意看望了毛岸英两兄弟,这张照片就是当时拍摄的,右一就是毛岸英,站在周总理夫妇中间的就是弟弟毛岸青,两兄弟从照片中面容还是十分相似的,尤其是眼睛和鼻子,一看就是亲兄弟。
因为年长毛岸英承载了太多对父亲的思念,妹妹李敏不知道毛主席就是她的父亲,也是哥哥毛岸英指着主席的画像轻声告诉她,“毛主席就是我们的父亲,也是他送我们来的苏联”,奈何从小对于父亲没有太多印象的李敏,第一反应竟是不相信。
在苏联期间,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做着缝制衣物、后方救治伤员等简单的任务,但是因为毛岸英的年纪比他们都年长许多,因此对于苏联发生的卫国战争也有着自己特殊的想法和使命。
在1942年,战争进行最残酷的时候,毛岸英没有选择和同学们待在一起,接受苏联和中国的双重保护,而是选择直接写信给斯大林,希望能够准许他上战场,并且表示了自己是毛主席儿子的这层身份,只得骄傲的是,毛岸英整封信使用的都是俄文,可见他在苏联的学习是十分成功的。
为了能够顺利进入前线,毛岸英当着当时时任苏军政治部副主任的曼努意斯基将军的面主动请缨,在他不懈的坚持下,他也顺利的在1942年5月进入了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和苏雅士官学校速成班等学习院校进行系统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毛岸英算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因为他并没有加入苏联国籍,也不属于上过战场的军官,仅仅是作为一名苏联共产党在军校进行学习,为了以防万一他还更名为“谢尔盖·永福”。
后来毕业后他也成为了白俄罗斯第二战线中的一员,他的胆识和胸襟,也让苏联将军忍不住赞叹一声“虎父无犬子”,这样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自身,也为毛主席赢得了尊重,为中国赢得了荣耀。
虽然是参加了战役,但是毕竟也不属于是苏联军队中的一员,因此毛岸英只是在战场上走了一个“形式”,而之所以能够收获大众的认同和赞赏,全然是因为在前线的时候,毛岸英几次请战,希望能够加入真正的战役中去,只可惜都没有得到斯大林的同意。
后来在毛岸英的回忆中,他也明确的表示,因为没能和敌人正面交锋让他时感遗憾,因此当抗美援朝战争作战开始以后他一定不能错过这次参战的机会,因此后来毛岸英就成为了抗美援朝的第一位志愿军。
毛岸英的不同在同时期的伙伴瓦罗加的描述中就已经展现了,在他看来毛岸英是一个非常沉稳的人,而且也并不喜欢在外撒野,看书和思索问题就是他的生活常态。
在瓦洛加的回忆中,毛岸英告别时给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让他好好学习,将来为我们的国家做贡献。
毛岸英兄弟二人的学习是非常刻苦的,因此在后来回国以后,他们也成为了俄文翻译的“主要负责人”,其中毛岸青更是先后翻译出版了十多部马列经典著作和政治理论的相关书籍,毛岸英则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就坚定的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投身于战场之中。
两兄弟都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做贡献,将自己毕生所学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只可惜天妒英才,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年少时就被送去国外学习,归国后繁重的工作也没有让他与父亲有过多的相处时光,这也成为了父子之间永远无法填补的遗憾。
两位哥哥都在紧密的学习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然而妹妹李敏的生活却显得更加“跌宕”,因为身体虚弱,在苏联期间李敏不慎染病,最严重的时候已经被推进了太平间的副室,等待死亡的来临,可是身为母亲的贺子珍怎么甘愿放弃自己的女儿,因此也是衣不解带的日夜照顾。
好在李敏的病情渐渐好转,在1947年,母女二人就回到了东北,两年后李敏去到了父亲身边。
虽说一生都在告诫子女要不骄不躁,要小心谨慎的生活,但是李敏归国之后,主席心中骄傲的情绪却是难以掩藏,时常都夸赞自己有一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宝贝”。
作为伟人的孩子,他们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李敏后来成为了国防科委的工作人员,为祖国的国防政治工作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兄妹三人曾经在国外惺惺相惜,战乱和时局的不稳定让昔日围坐在一起的兄妹三人早已是天各一方,甚至是生死相隔。
革命是伟大的,是中国发展历史中的一座丰碑,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让中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是革命者和他们的孩子用毕生的心血为我们换来的,他们用自我的经历向我们诉说什么是伟人的传承,什么是生命的延续!
参考资料:
人民网——卫国战争期间的毛岸英 2015-05-07
中国新闻网——贺子珍省吃俭用接济毛岸英兄弟 卖衣救患病李敏 2015-05-10
中国网文化——盘点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子女鲜为人知的苏联岁月 2020-07-21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