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过后,很多北方城市迎来了疾风骤雨,五彩斑斓的秋色还没看够,寒流已经蓄势待发,冬季就这么水灵灵地来了。
冬天的低温不仅会让体表感到寒冷,同时也是对全身器官的一场“大考”。一起看看,哪些器官在冬天最容易怕冷、最需要我们的呵护?
01
皮肤:抵御严寒的第一线
皮肤是人体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前沿阵地”,在寒冷的户外,如果没有足够的保暖措施,皮肤会失去大量热量,成为首当其冲被冻伤的部位;此外,严寒干燥的天气也会削弱皮肤的屏障功能,让肌肤变得干燥、粗糙,甚至出现龟裂,对颜值的杀伤力可就太大了。
保护对策
1、外出时穿好保暖衣物和防寒装备,避免肌肤长时间暴露在寒冷中。
2、使用优质的护肤产品让皮肤保持滋润,不光要照顾到脸部,最好洗澡后也给全身涂抹上润肤乳。
3、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
图 / 视觉中国
02
血管:遇冷收缩易“爆雷”
天冷是脑血管疾病高发的祸首。寒冷刺激会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悄然上升。由于气温低,人们减少了户外活动,脑、心肌、内脏的血液灌流也因而减少,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中老年人,血管弹性比年轻人差,出现脑出血、脑梗等意外的几率更高,一定要防患于未然。
保护对策
1、入冬做好血压监测,高血压患者谨遵医嘱坚持用药。
2、熬夜会让人体过多地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增高。因此冬季更要注重休息,早睡晚起,避免熬夜。
3、饮食清淡,多吃有益血管的健康食品,如:燕麦、黑木耳、黑豆或大豆制品等。适当补充卵磷脂,卵磷脂可以乳化脂肪,减少⾎管⾥脂肪的堆积。
图 / 视觉中国
03
心脏:工作繁忙压力大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天冷的时候,它就得加倍努力工作,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所以冬季是心脏一年中最辛苦的季节。室内外较大的温差,会使心脏进入应激状态,加重原有心脏病患者的病情;寒冷天气还可能直接引起冠状静脉痉挛,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发急性心脏病的发作。
保护对策
1、做好防寒保暖,注意保护好头部和手脚,外出尽量佩戴手套、帽子、围巾。
2、睡前用热水泡泡脚,夜间上卫生间要穿上衣服。
3、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全谷物、果蔬和燕麦等,可以降低血压和胆固醇,起到预防心脏病的作用。
图 / 视觉中国
04
肺部:寒冷空气最“杀”我
冬天寒冷、干燥的空气,都会经过“肺”这个气体交换站进入体内。肺部遭到冷空气的刺激,容易发生慢性充血,严重时会引起哮喘或支气管炎。当人体免疫力较差时,活跃的细菌病毒也可能趁虚而入,诱发各种呼吸道感染。
保护对策
1、气温较低时,体质弱的人要减少出门,少去人多的地方;如果一定要出行,建议戴好口罩。
2、补充足量的水分也对肺部健康大有裨益,能促使免疫系统中的腺体分泌具有杀菌效果的黏液。
3、适当补充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樱桃、柚子、柠檬、山楂等,帮助提升免疫力。
图 / 视觉中国
05
关节:冬季疼痛的“忍者”
寒冷刺激虽不是骨关节炎的致病因素,但可以诱发或加剧关节疼痛。这主要是由于关节位置表浅,皮下脂肪较少,所以比较怕冷。寒冷会让关节周围的血管收缩,引起血液循环不畅,从而降低关节周围的氧气和营养供应,使得关节容易受损和疼痛。低温也使肌肉更容易紧张和收缩,对关节施加额外的压力,带来更多的疼痛和不适。
保护对策
1、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潮湿和寒冷的环境中,尤其要保护好关节部位。
2、多摄入奶制品、豆制品、坚果等富含钙质的食物,增强骨骼韧性。此外,冬季因晒太阳的机会大幅减少,要注意补充维生素D,确保骨钙的吸收到位。
3、适度有氧运动,改善血液循环。运动前要充分热身,把僵硬、收缩的关节活动开,避免受伤。
图 / 视觉中国
06
耳朵:“冻掉耳朵”不是危言耸听
耳朵主要由软骨和皮肤组成,位置远离“核心区域”,血液循环相对较差,是五官中最怕冷的器官。在寒冷的冬季,尤其是在温度很低且伴有大风的天气里,耳朵很容易散失热量,导致血液循环进一步变差。随着寒冷持续作用,耳部的皮肤和软骨等组织可能会逐渐出现冻结、损伤,形成冻疮,严重还会出现部分组织脱落。
保护对策
1、在寒冷地区,一定要做好耳部的防寒保暖措施,如佩戴帽子、耳罩等,避免耳朵长时间暴露在严寒环境中。
2、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可以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让它们快速回暖。
3、耳朵受冻后,避免用热水敷耳朵,此时血管处于收缩状态,高温刺激会使血管极速扩张,导致耳朵水肿“受伤”。
图 / 视觉中国
冬天来了,穿起温暖的大衣,戴上长长的围巾,一起去感受这个季节独有的诗意吧!
在冰天雪地里撒欢的时候,别忘了保护好默默为我们服务的器官“小伙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