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知名国际媒体南华早报报道:近年来,中药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效果备受关注,尤其是针对于一些重大疾病,传统中药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研究引发了广泛讨论,这项研究对一种被广泛用于脑出血治疗的中药复方——中风醒脑(FYTF-919)进行了临床试验。

然而,研究结果却并不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令人振奋

中风醒脑的临床试验:一次严苛的挑战

《柳叶刀》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医学期刊之一,这次刊登的研究是其首次关注中药领域,并对中风醒脑的功效进行了大规模、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

研究结果显示,这种在中国广泛使用的中药复方在治疗中重度脑出血患者方面“没有显著效果”。

这一结论让人们对中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也引发了中医界的强烈反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风醒脑是由四川省中医医院的陈绍宏医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研发的一种口服液,至今在全国范围内仍有不少患者在使用它来应对脑出血。

然而,在此次由广东省中医院的郭建文医生与复旦大学脑智研究院的宋莉莉及其同事克雷格·安德森共同主持的大规模临床试验中,中风醒脑并未展现出预期的疗效。

这项临床试验从2021年11月至2023年12月,共计在中国12个省份的26家医院招募了超过1600名患者。

研究对象被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了中风醒脑口服液,而对照组则使用了安慰剂。

经过长达90天的治疗后,研究团队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功能恢复、生存率以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上都没有显著差异。

根据UW-mRS评分(用于中风临床试验的实用加权改良Rankin量表)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平均分数均为0.44,这意味着使用中风醒脑的患者与使用安慰剂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并无不同

此外,在安全性方面,研究还发现两组患者在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上“没有显著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研究结果具有科学严谨性,但中医界对此并未完全认同。北京的一名中医医生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发表了感慨,他写道:“看到这个结果,心里十分难受。从临床实践或理论理解上看,这个方子应该是适用于脑出血治疗的。

这名医生认为,之所以在现代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未能看到中药的疗效,可能是因为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水土不服”,未能充分反映中医在实际临床中的独特效果。

另一方面,研究的主导者之一郭建文医生在论文发表后的第二天也表示,尽管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能被国际顶尖期刊接受和发表,已经是传统中药走向国际的一种象征。

郭医生同时表示,未来还会继续研发新药,并努力确认中药的疗效,希望能有更多脑出血患者能够受益于中医治疗。

尽管这次中风醒脑未能展现显著疗效,但通过这次试验的经验积累,或许在未来的研究中,传统中药能够找到更符合现代医学标准的方法来证明其价值

中药现代化道路上的挑战与机遇

这次中风醒脑的临床试验无疑是传统中药进入现代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但也为我们揭示了中药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重重挑战。

首先,中药在治疗重大疾病时的有效性往往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而现代医学强调的是科学数据、随机对照、双盲等严谨的方法论,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疑是中药在现代化道路上遇到的首要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中药的疗效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复杂的因素和多样化的影响,不同患者体质、病情阶段以及治疗环境的差异,都可能影响治疗的最终效果。

而现代医学研究所要求的严格变量控制,使得这种“因人而异”的特点很难在临床试验中体现出来。

例如,中风醒脑虽然在民间广受欢迎,但由于现代科学研究中的标准化要求,导致试验结果并未如预期般理想。

另外,中药复方通常包含多种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协同作用。

对每种成分进行科学分离和验证不仅耗费巨大,还可能导致某些中药失去其原有的整体疗效。

因此,中药的复方配伍在标准化研究中的难题,也是目前阻碍其进入国际主流医学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文化与理念的冲突也是中药现代化所面对的隐性障碍。

现代医学更倾向于以具体化学成分和明确生理反应来评估药物的效果,而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这种理念上的差异使得中医药在面对现代医学体系时显得格格不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众对于中药科学性的怀疑。

然而,尽管此次研究结果不如人意,这次临床试验的实施本身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中国传统中药已经走向国际化的道路,能够进入《柳叶刀》这样顶级的学术期刊,说明中药已经得到了国际学术界一定程度的认可

无论结果如何,这些尝试都是推动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只有通过更多类似的研究,中药才能不断改进,找到更加符合现代科学标准的验证方法,从而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未来,中药的发展可能需要更多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例如通过先进的基因组学、大数据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来挖掘中药的潜在疗效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研究团队需要考虑中医“因人而异”的治疗特征,在设计临床试验时更灵活地选择适合的患者群体,甚至可能开发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更好地展现中药在实际应用中的独特效果。

郭建文医生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继续研发新药”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这意味着中药不应停滞于传统,而应积极探索创新,以期能在国际医学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次中风醒脑的失败并不代表中药的终结,反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推动中药在科学化、标准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稍作小结

通过此次对中风醒脑的临床研究,我们看到,中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

虽然这次试验未能证明中风醒脑在脑出血治疗中的有效性,但它却是中药走向国际、接受严谨科学检验的重要一步。

中药要想在未来获得更广泛的认可,需要找到适应现代科学标准的方法,同时保持其在整体治疗理念上的优势。通过不断的研究、创新和科学验证,中药的潜力仍有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试验为中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促使我们反思如何更好地将传统医学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唯有如此,中药才能真正实现“古为今用”,在现代医学的舞台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