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天津美术学院非遗研培教学成果汇报暨京津冀非遗名家邀请展开幕式在天津美术学院崇德美术馆举行。
天津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路波,党委副书记、院长、非遗研培项目组组长邱志杰,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庆余,非遗处处长宗成灵,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辑部副主编、研究员高舒,国家级非遗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霍庆有,河北省蔚县文化馆馆长、蔚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吴宏林以及项目授课教授代表霍春阳、于世宏、赵栗晖、谭勋、刘军等,各职能处室和二级学院负责人,师生代表、非遗学员、各界嘉宾百余人参加了仪式。开幕式由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吕铁元教授主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旨在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通过组织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同时也丰富参与院校的学术和科研积累,完善相关学科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
天津美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承办院校,自2016年以来,依托泥人张彩塑、杨柳青木版年画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已成功举办14期培训班,来自于泥塑、木版年画、剪纸各非遗项目的学员近400人次进行培训学习。天津美术学院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平台优势,邀请各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与校内专家授课,联系实践教学资源,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教学体系,让学员们在精进技艺的同时,更深刻领会非遗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收获了丰硕的培训成果和广泛的社会效益。
对此,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非遗研培项目组组长邱志杰表示,本次展览是一次全面的教学成果梳理和汇报展。学校在各级单位的支持和关注下,将继续高度重视、持续推动非遗研培工作,并将立足高校学术和教学资源平台,重点推进文化遗产系建设、非遗传承与文化创新方向硕士专业人才培养、非遗科研平台持续搭建等相关工作,同时立足京津冀本地区传统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与转化,扩展非遗研培项目,并侧重非遗的创新性活化传承。
据了解,本次展览集中展示天津美术学院14期培训班的教学成果,并邀请以京津冀地区为主的非遗名家参展。作品涵盖泥塑、剪纸、年画等传统民间美术样式,以及传承与创新应用开发的新作品与产品,多维度呈现该校数年来探索研培路径的教学成果,呈现各非遗项目的名家风采。
开幕仪式上,来自天津地区的学员代表王广艳说,能来天美学习是她近些年的愿望,今年终于得以实现,所以非常珍惜。也感谢天美项目组把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交流非遗技艺。在校一个月的学习过程紧张、忙碌又充实,每位同学都怀揣着梦想来到这里,踏踏实实地钻研学习,学习课程安排得科学合理,从理论基础讲授到实践操作再到外出实践考察,环环紧扣。每位授课老师都以其渊博的学识、前卫的思想、创新的理念、高超的技艺、独到的见解,使学员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技艺,经过一个月的高强度学习,大家的创作从技艺到创作思想、题材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庆余表示,近年来,天津市非遗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非遗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各类非遗实践日趋活跃,非遗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彰显文化底蕴、提升天津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天津市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分别达到1000余项和1000 多人。天津美术学院作为研培计划首批参与院校,已成功举办十四期培训班,参训学员近400人次,取得了显著的研培效果,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高舒表示:“天津美术学院是全国较早开展研培计划的高校之一,培训内容不仅包含了当地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比如杨柳青木版年画、泥塑(天津泥人张),还辐射到了京津冀的其他地区,比如剪纸(蔚县剪纸)。”在高舒看来,此项研培计划是艺术院校师生与非遗传承人群“相互点亮”的过程,“院校教育和口传身授的传统美术认知体系,融汇在了一起。现代学校教育的方式可以’点亮’传承人,实际上传承人也在反哺现代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这对于院校和传承人群来说,可以互学互助,对双方都是很有收获的事情。”(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