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新一军军歌》
战略上的抉择:层层抵抗还是死守上海
进入9月下旬,淞沪战场上集结的国军部队到达顶峰。超过一百个步兵师先后抵达战场,其中还包括精锐的教导总队与税警总团,全国精锐与敢战之师尽数云集于此。
战局图
而日军此时部署在一线的部队有第三、九、十一、十三以及101五个师团,总兵力超过二十万人,装备有三百门火炮与两百辆坦克。
获得了大批援军之后,臭名昭著的陆军大将松井石根决心集中兵力击破国军防线,以罗店与大场为核心,在国军左翼与中央的防线之间撕开一道缺口,进而对左翼国军进行包围歼灭。
松井石根,日本陆军大将,战后甲级战犯,南京大屠杀策划者之一
10月8日,日军第九师团突破了蕴藻浜北岸阵地,国军左翼防线出现巨大威胁。一旦国军防线出现缺口,势必会造成前线各部的总崩溃。
为了扭转劣势,时任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的李宗仁抵达了南京,向蒋介石阐明了当下符合实际的战略部署。
与军事委员会在战前制定的策略一致,李宗仁认为,在淞沪地区的作战应当见好就收,而后沿着苏州、嘉定一线的防御阵地进行层层抵抗;同时将上海地区的疲惫之师拉回南京休整补充,以期不断投入战场。形势万不得已时,国军可放弃南京,沿着长江沿线的长沙、武汉等城市节节抵抗,进行长期的消耗战。
李宗仁
这一战略实际上是对当时的国民政府最有利的选项。以两国军事实力相差之悬殊,调集国军全部精锐在上海与敌死磕本就是折本的买卖。
尽管从总体上看,国军总兵力远高于日军,但就一线接敌情况看,国军的人数优势既得不到发挥,精锐部队也在高速损失,不知不觉间已经和日军打成了添油战术。一天打光一个团,几天打光一个师,而后再从地方军中拆分补充,这无异于饮鸩止渴。面对日军源源不断的后备补充兵力,国军很快将面临无兵可用的危险境地。
但蒋介石毫不犹豫地否决了这一计划,坚持要保住上海。他命令全军死守淞沪地区,并催促正在集结的部队尽快驰援战场。于是乎,到了10月18日,松井石根集结起三个师团的庞大兵力,兵锋直指大场,这一前线国军部队的大后方时,国军溃败的迹象便已经难以掩盖了。
行军中的日军队列
为了保护前线国军最关键的退路,一线国军制定了悲壮的反攻计划,集结了几乎全部的有生力量,在广阔的战线上发起声势浩大的进攻。
但由于进攻计划制定的过于仓促,一线国军攻击的主要方向竟然刚好撞上了日军第13和第9师团的最佳火力覆盖范围。国军将士几乎是以血肉之躯抗下漫天炮弹,以巨大的牺牲发起近乎自杀的冲锋。
毫无疑问,反击失败了,国军自此彻底失去战场主动权。原本是为了化解危机的军事行动,最终却将国军拖向了溃败的深渊。
应该怪国军没有做好事先的火力侦查吗?这件事不妨循着根源往上导去:为什么国军会面临如此巨大军事危机?在倾尽全国兵力依然无法抵挡日军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坚持毫无意义的死守?即使此次反击成功,就能挽回整个战局的颓势吗?还是那个疑问:将士的牺牲固然值得钦佩,但无意义的惨痛牺牲,究竟换来了什么?
笔者敬重为抗击日寇而壮烈牺牲的英烈,但牺牲不该是结果,也不该是目的。
救亡图存才是。
10月26日,大场沦陷,一线国军的后方枢纽自此失去控制,战败的阴影已经越发浓厚。
八佰壮士:悲剧与荒诞交织的舞台
大场沦陷后,驻守大场的18师师长于悲愤之下饮弹自尽,这也是淞沪战场上第一个以身殉国的师长。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八佰》开场驰援上海的湖北保安团抵达的地区便是大场,只不过他们到达时,大场已经被日军所占领。
电影《八佰》开场,被战场吓呆的小湖北
随着战场形势急剧恶化,前线国军整体后撤,在苏州河南岸建立新的防御阵线。这也意味着国军将不得不放弃上海,这一国军将士为之血战两个月的城市。
苏州河是吴淞江在上海段的称谓,河面宽不过百米,涨潮时可以行舟,退潮时只有满地泥浆。一旦战端爆发,国军绝无可能在苏州河建立稳固防线。因此大军必然继续后撤,撤退至1933年以后国军在南京至上海一线修筑的防御工事。
在苏州河北岸,有一座六层高的大楼,今天的人们对它的名字应该非常熟悉了——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所处位置
四行仓库原本是上海金城、盐业、中南、大陆四大银行的仓库,也是四行仓库中“四行”的由来。整栋大楼由钢筋混凝土构成,在会战期间,此地为88师师部所在,储备有大量的弹药及粮食。
10月26日,88师师长,我们的孙·飞将军·出卖队友最强者·元良收到上海战区指挥官顾祝同的电话,转达了蒋介石的命令。11月初,在布鲁塞尔,九国公约签字会即将召开。蒋介石希望争取到国际社会的支援与同情,希望让世界看见中国仍在坚守上海,因此他决定留下88师,继续在闸北作战。
孙元良对此表示了激烈的反对,认为此举毫无意义,不过是徒增伤亡。在与顾祝同的反复协商与讨论之后,顾祝同同意88师分出一个团留守。但实际执行时,孙元良又打了个折扣,只留下88师524团一营,再配上部分补充人员,组建一个414人的加强营。
中校团附谢晋元,少校团附上官志标,少校营长杨瑞符,以及四百余名英勇奋战的壮士,就这么走进了历史的视线里。
四行仓库真实的战斗情况远不如电影《八佰》那样激烈。日军的主力部队纷纷渡过苏州河,追击溃退的国军主力而去了,真正进攻四行仓库的日军,其实是88师的一群老对手。
还记得战事爆发之初,被88、87两师逼到困守海军司令部大楼的海军陆战队吗?淞沪会战末期,正是由他们负责清扫上海市区残余抵抗。如今可以说是历史的循环,几个月前国军在进攻海军司令部大楼时碰了一鼻子灰,几个月后海军陆战队进攻四行仓库亦是如此。由于四行仓库背靠公共租界,日军不敢动用火炮,也不敢大举进攻,双方的伤亡都十分有限。但四行仓库守军于战事溃败之际留守死地,直面侵略者铁蹄的勇气,却为上海居民们奔走相告,唤醒无数国人的救国热情。
四行仓库
我们需要歌颂的不是牺牲本身,历史无需用惨烈的牺牲与激昂的口号来证明四行仓库孤军的勇气。四行仓库代表的更多是一种精神,一种无声的宣言,一种国破家亡之际高声的呐喊:我倒下之后,还有千千万万个我。只要我们还在,中国,就不会亡。
说点题外话:电影《八佰》没有拍出来的内容更引人深思。由于西方观察团忌惮对岸的日军会将怒火燃向租界,遂向国民政府施加了一定压力,希望国民政府命令孤军撤退。此外靠近四行仓库的巨大煤气筒也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定时炸弹,两军的战斗随时有可能殃及此处,届时煤气倘若燃爆,租界将陷入一片火海。
在各方考量之下,国民政府最终于10月30日下令让四行仓库孤军经由租界撤离。但孤军刚进入租界便被缴械,旋即被集中关押,再也没能返回战场。谢晋元在被关押的日子里坚持带领将士们日常出操,维持军纪。1941年4月24日,他被叛徒所刺杀,年仅37岁。
没能死在战场上,却倒在租界的囚笼里,对一位爱国敢战的军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租界被日军占领,孤军陷入了漫长的流离生涯,被日军运送到各地做苦工。抗战结束,幸存下来的孤军,不过一百余人而已。
布鲁塞尔会议:历史的重现与屈辱
我们再来看看,被国民政府寄以厚望的布鲁塞尔会议,究竟都发生了什么。
1937年11月3日,中、美、英、法、苏等19国与会,日德毫不意外地拒绝了参会。此次国民政府的代表是顾维钧。作为昔日参与过巴黎和会的外交老将,顾维钧的心情多少会感到复杂与沉重。1919年巴黎和会,西方列强将中国山东的权益拱手让予日本的屈辱仍旧萦绕在顾维钧心头,如今十八年光阴一晃而过,中国却依旧是那个战乱动荡的中国。
顾维钧
此次会谈,顾维钧恳请各国发起对日本的制裁,请求对中国的援助。但与会各国皆不愿在这个敏感的历史时期做出头鸟,除了口头谴责之外,没有一个国家付诸实际行动。
类似的场面将不只在布鲁塞尔上演。一年后的1938年9月,西方各国签订《慕尼黑协定》,以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利益为代价,换取与德国所谓短暂的和平。
国家贫弱,只能仰仗西方列强鼻息,这对顾维钧而言,何尝不是历史的轮回?对彼时的中国而言,何尝不是屈辱的重现?
终局:淞沪会战的落幕,全国抗战的开始
回到风雨飘摇的前线国军身上。此时前线国军各师皆是残缺之师,几乎已经失去了战斗力。人员、武器和粮食得不到有效补充,部队士气低迷,全军已然呈现强弩之末的气象。
但此时蒋介石依然拒绝下达全线撤军的指令,因为他仍旧对国联怀有期待,期望他们能突然强硬起来,对日本发起制裁,为中国主持公道。
为了等待那一天到来,他坚持让部队继续在上海地区与日军作战,只是为了“让国际社会看见国军的牺牲。”
对此,笔者的评价仍然是那句老话:牺牲不该是目的。国民政府从一开始,就将希望寄托在了完全虚无缥缈的力量上。
11月1日,整顿完毕的日军开始突破苏州河防线,蒋介石终于同意撤军。但随着布鲁塞尔会议即将召开的消息传来,蒋介石又改变了主意,下令全军继续坚守阵地。
“这次会议,对国家命运关系甚大。我要求你们作更大的努力,在上海战场再支持一个时期,至少十天到两个星期,以便在国际上获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援。”
——蒋介石于一线将领会议上的讲话。
牺牲不该是目的,不该是。
时间终于来到了这一天。11月5日,日军自金山卫地区登陆,直插国军防线大后方。金山卫地区仅有国军少量部队驻防,防御形同虚设。此地在早先曾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过关注,但最终没能引起军事上的重视。
日军自金山卫登陆,姿态何等悠闲
惨剧于是由此酿成,国军退路被截断,日军的巨大包围圈即将形成。
而此时,蒋介石还在要求一线将士再做几日的坚守,以观察国际社会反应。
与此同时,金山卫登陆的日军越来越多,庞大的日军队列轻松地向前进发,一路如入无人之境。
直到此时,蒋介石还在斟酌是否应当命令部队撤退。
日军征用小船行驶在南方水网之间,此时的国军防线已经濒临崩溃
11月8日晚,形势已然万分危急。前线部队已经开始出现崩溃退散征兆,各级指挥官正在失去对部队的控制。此时蒋介石终于下达撤退命令,在经过低效的指令传达之后,一线将士得知撤退命令时,已经是11月9日晚间了。
大溃退由此开始。各军编制彻底打乱,没人知道该朝什么方向撤退。伤员无人运送,没有后卫部队阻击日军,没有梯次转移,数十万大军陷入无指挥、无秩序的崩溃式撤退中。
更令人发指的是,撤退途中,国军路过早先构建好的钢筋水泥防御工事,却因为保管工事钥匙的保长不知所踪,将士们只得对着堡垒望洋兴叹,旋即继续溃退。
至此,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以国军失利宣告结束。日方投入总兵力为五个师团三十余万部队,中方则有150个师近八十万兵力。此战总计造成日军四万余人伤亡,极大地耗费了日本原本用于北上与南进的战略资源,亦使得开战前一度对中国多有轻视的日本军部开始重新审视面前这个饱经沧桑的国家。
日军开进上海
回望一切的开始:国军以精锐两师兵马进攻上海日军,接着双方开始大规模投入兵力,战局不断升级。双方三月血战,国军最终遭遇惨痛的失败,致使三十三万将士伤亡,全国精锐部队损失惨重,上海沦陷。
这一切还不是恶性循环的结束。12月13日,南京沦陷,穷凶极恶的日军旋即在城内开展无差别大屠杀,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上又增添了沉重的一笔。
而此时,被国民政府寄以厚望的西方各国又在哪里?
救亡图存的希望,真的在于外界吗?
淞沪会战之后,全国抗日救亡的热情掀起了新的高潮。社会各界自发组织起来,为抗击日寇做出贡献。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强烈的国仇家恨驱使着每一个人为保卫国土而拼死奋战。
人民,才应该是救亡图存的希望。
但无论如何,让我们铭记,八十多年前,那场发生在上海地区的惨烈交锋,铭记那些为抗击侵略者而付出生命的英烈,同时知晓战争的残酷,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
与读者朋友们共勉。
这是淞沪会战全过程详解的最后一期,不知不觉写了有一万八千多字。为了将淞沪会战的全过程做全景式的呈现,笔者选取了战争爆发前夕中日双方的幕后博弈、会战过程中双方的军事部署、后勤调度、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等诸多角度进行展现,其中难免有疏漏或赘述之处,还望读者朋友们多多指正,感激不尽。
下期预告:安史之乱后,大唐失去对西域的控制,传奇的安西军自此湮没在漫漫黄沙之中。但忽然有一天,遥远的西域传来了故人的回音,曾经沦于敌手的土地又高高扬起了大唐的旗帜,仿佛昔日那支威武的大军风尘仆仆地归来了。
那些为大唐收复西域故土的勇士,人们对他们的称谓是:归义军。
下一期,边塞的忠魂,让我们跟随张议潮收复河西壮举,一同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看官朋友们,我们不见不散。
往期合集:
淞沪会战全过程详解-血与火的正面交锋
淞沪会战全过程详解-终章:从一寸山河一寸血到八佰孤军(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