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士们,深呼吸。你们即将前往淞沪战场,两军交战的最前线。
请务必保持赴死的决心,那里的生存率很低。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单日阵亡将士数量超过两千人。一天,一个团的将士,全部殉国。
这是侵略者与捍卫者之间的较量,大丈夫既有满腔热血,便无畏前行,死战不退。
将士们,烈士陵园见。
第一阶段:目标,海军司令部大楼!
战争是在下午时分骤然爆发的。时为1937年8月13日16时50分,国军第88师523团一个步兵营率先发起攻势。首轮交锋目的在于控制“八字桥”一线阵地,此地位于上海宝山路与日本海军司令部大楼之间,处在国军进攻部队阵列的核心位置,战略地位极为关键。以八字桥一线为分割点,两军开启了惨烈的拉锯战。
海军司令部大楼,易守难攻的坚固堡垒,88师将士在此付出了惨重伤亡
当天夜晚,参与进攻上海敌军的各支部队分别展开攻击阵型。右翼有87师联同炮兵第三团,自杨树浦一带发起攻击;左翼有88师联同炮兵第八团,自虹口一带发起猛攻。与此同时,空军部队将对前线战场进行支援作战。根据张治中的战前计划,参战各部队最终要将敌军压迫至苏州河及黄浦江交汇一带,最终达成全部歼灭的战果。
图自网络,上海行政区划,帮助读者朋友理清地图。其中杨浦与虹口是初期的主战场,后期则在宝山一带。。
但战前部署是一回事,实际打起来又是另一回事。
以8月14日的战斗为例,战前制定的攻击是由空军、炮兵群与步兵群三方联合发起,以求对敌造成最大杀伤。但实际操作上,空军在当天上午对日军阵地进行轰炸时,国军的步兵集群并未做好进攻准备。直到下午三点,各参战部队才发起对日军阵地进攻。又过了三个小时,炮兵群才姗姗来迟,加入对日军的炮轰。
多兵种协同作战是一个问题,进攻部队重火力本身的缺陷又是另一个问题。前线参部队所配备的主力重火炮为150毫米弹炮,指挥权在88师手中;此外87、88两师各自又有直属的炮兵营,配备有各式火炮四十多门。如此火力装备在当时的国军部队中已经算是顶尖配置了,但实际打起来又是怎样呢?
我们来看:日军在上海日租界内经营多年,日海军俱乐部、海军司令部大楼、海军操场等主要阵地皆是钢筋混凝土大楼,高大坚固。以海军司令部攻坚战为例,150毫米榴弹炮正面攻击司令部大楼,仅仅能在墙面上撕开一道浅浅的口子,对大楼内的守军全然无法造成威胁,而这已经是国军手中的最强火力。
可海军司令部大楼是日军手中最重要的阵地,一旦攻破此地,上海市区内的日军将无险可守。因此无论付出多大代价,海军司令部大楼,必须攻破。
既然火炮无法撕开日军的防线,便只能靠将士们用生命去撞击日军的火力收割网了。
1937年8月,上海市区战场
8月14日,战斗伊始,两军便直接进入激烈的阵地战中。88师264旅旅长黄梅兴亲自率领两个步兵团为全军前锋,对日军外围阵地发起猛攻。日军则依托街道楼房进行梯次抵抗,国军将士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伤亡。但后续的攻击部队非但没有因敌方火力的凶猛而退却,反而斗志昂扬、前赴后继地扑向敌军阵地。
在近乎不计代价的猛烈进攻下,当天正午时分,抵抗中的日军部队发生了溃散,狼狈放弃了阵地,朝四面八方散去。国军攻击部队突出一部已经逼近日本海军司令部大楼,开始扫荡大楼外围防御。
就在此时,悲剧发生了。不知从何处飞来的流弹击中了264旅的前沿观察阵地,适时旅长黄梅兴正在此处指挥作战,炮弹轰击之下,黄梅兴当场壮烈殉国,连同周遭三十余名各级将士,化作了飞扬的血肉与尘土。
这也成为整个淞沪会战中,国军阵亡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而且绝不会是最后一位。
黄梅兴,黄埔一期毕业生,也曾参与过第一次淞沪战争,是一位作战勇武的爱国将领
前线指挥官的阵亡,在前线将士们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当天的攻击不得不宣告终止。事后统计伤亡数字,仅仅8月14日一天,参与作战的264旅便有上千人伤亡,其中尤以连排级指挥官损失最为惨重,仅527团便有七个连长阵亡。
这只是淞沪会战的第一天,此刻的残酷战场,不过是一场更大的腥风血雨的序幕。
战事扩大-敌兵大军压境
自8月15日始,重整旗鼓的国军立即发动了新一轮攻势。对面的日军也意识到战局的危机,开始与进攻的国军争夺每一寸关键阵地的控制权。国军由攻坚战逐渐转为了拉锯战,一处阵地在一天之内可能反复易手。在前文提及的重要阵地八字桥一线,88师将士可能刚刚稳住阵地,日军的进攻便蜂拥而至;日军没来得及喘口气,国军的反击部队又开始新一轮冲锋。惨烈的战争在考验着所有人的意志。在战斗最激烈的阵地上,半天可以打光一个步兵营。两军此时都杀红了眼,双方的伤亡数字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大。
街头巷战
长谷川清意识到,在如此高烈度的战斗之下,前线部队其实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他接连向本土发送电报,要求立刻派遣援军投入上海,一刻也不能耽误。仅在8月16号一天之内,长谷川清便连续撰写了三封电报,陈述前方战况的紧急。
“一日也不能等待动员!”他在电报中如是写道。随着雪片一般的电报往返于上海与东京两地,日本本土的各部也随之行动起来。庞大的战争机器徐徐运转,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大军即将朝着上海战场扑来。
8月18日,日军海军集结的四支陆战队率先抵达上海战场,日军的防线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战场形势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依照张治中最初的计划,国军本该集结主力发起雷霆一击,迅速控制上海。眼下即将面临的大规模拉锯战、阵地战显然是他不愿看到的。此时时间站在日军一边,随着日军的援军源源不断到达上海,战争的走向就不是国军区区两个步兵师可以左右的了。
日军军舰运载部队登陆
这里补充一个细节:8月18日这天,国军的攻击被迫中止。因为旁观的英、法、美三国预感到战争正在朝扩大化的方向走去,为了保护西方在上海的利益,三国开始尝试对中日战争进行调和,并由英国驻日大使向日本政府提交调停方案。蒋介石收到消息后立即下令停止攻击,等待英国日本的接洽结果。
但现实狠狠击碎了国民政府心存的幻想,日方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调停协议,并趁着战场上短暂的平静进一步加强了防御。无数将士以生命换来的战果,在高层的一再犹豫中白白流失了。
请大家记住这一特点:因为对西方世界一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国民政府几次在会战的关键时刻下达攻击或是坚守的命令。这一幻想最终将在会战尾声结成一枚巨大的恶果,直接导致无数参战部队的崩溃,无数将士无故丧命。
回到此刻。眼下的一个好消息是,8月19日,国军两个新开来的步兵师抵达战场。他们分别是第98师与第36师,两师皆为装备精良的德械师,其中36师师长宋希濂是为黄埔一期学员,第一次淞沪战争时期,曾配合张治中发起对日军的夹击,一战成就猛将名声。
宋希濂,黄埔一期毕业生,两次淞沪战争战场上都活跃着他的身影
有了生力军的投入后,国军对上海市区的进攻又变得迅猛起来。但即使如此战况依旧艰难,攻击各部缺少攻坚能力,面对火网密集的日军大楼,将士们只得舍命冲锋到大楼脚下,将成捆的手榴弹塞进日军大楼中。接连几日,参战各部损失惨重,但对日军阵地的攻击收效甚微。
与此同时,一个更糟糕的消息传来了:8月23日,经过十天的突击动员与整备,日军第三师团及第十一师团,已经抵达上海海面。
1937年8月23日清晨,数以万计的日军士兵自川沙镇、吴淞口一带登陆。在初升的阳光下,密集的日军部队犹如蚕食的蝗虫,汹涌着向前。挡在他们面前的仅有国军一个步兵连,剩余主力部队仍在市区围攻日本海军陆战队士兵。
由此,击破形同虚设的陆上防线后,两个师团的日军士兵得以轻松地踏上中国的土地。更大规模的交锋,即将展开了。
守土有责-全国将士,集结起来!
日军登陆的消息传至前线指挥部时,张治中迅速制定了反击措施。围攻上海日军的参战各部立刻由攻转守,主力迅速朝日军登陆口岸集结,建立防御阵地。而早在8月20日,南京方面便将南京、上海及浙江划分为第三战区,以上海为核心,向全国调集军队,以最快速度驰援上海战场。
这是一场规模浩大的集结,全国无分南北,无论西东,凡是精锐之师 、敢战之师,皆义无反顾朝战场奔赴。8月23日,日军登陆的当天,抵达前线的部队已经有18军第11师、14师和67师三个步兵师,此外还有精锐的教导总队一个步兵团。中日双方布置在前线的大军犹如平原之上的两股洪流,奔涌着、咆哮着向前,旋即狠狠对撞,掀起令人心悸的血色浪潮。
进入登陆阻击战阶段后,战场的中心迅速转移,由八字桥,转移到了罗店。
笔者手绘的战局图,多有疏漏,还望斧正。其中斜线标注区域为日军登陆区,其中便包括宝山、罗店等地
罗店的战略位置极为险要,往南可经由沪太公路直抵上海,往西可截断淞沪大军最重要的铁路命脉——沪宁铁路。此地倘若有失,整场战役将迅速宣告终结。
好在第11师的将士们及时抵达了战场,在日军主力蜂拥而至之前抢占了罗店地区,并迅速构建起防御阵地。
第11师与先后抵达上海战场的14、67以及98师同属第18军战斗序列,这四个步兵师皆属于建成于1936年的20个调整师中的一员,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倾尽全力打造的新式陆军部队,核心要义就是着重强化各级部队的火力配置。德国曾于1936年向国民政府提供了一笔高达1亿马克的贷款,国民政府将其中的九千万用于购置军火,以此为基础,充实中央军的火力配置。而与11师同时抵达的教导总队,更是国民政府中央军中的王牌部队。
教导总队,国民政府陆军示范部队,总计一万三千人,拥有当时中国最好的训练与装备,但严重欠缺实战经验
但饶是拿出最精锐的部队对抗日军,正面交锋下来,国军依然无法抵抗日军凌厉的攻势。
8月25日,日军两个师团完成登陆,开始扩展登陆纵深。双方在罗店及张华浜地区展开血战,彼此的阵地反复易手。日军随即投入大量空军支援登陆作战,集结于海面的海军舰艇也朝国军阵地发起猛烈轰炸。
在海空两军的配合攻击下,日军步兵集团开始发起潮水般的冲锋。驻守罗店北部的67师398团2营数百将士仅坚守了几个小时便全军覆没。398团立即对阵地发起反攻,却迎面撞上了日军投放的燃烧弹,漫天大火之下各阵地守军发生了大溃退,罗店当即宣告失守。
接下来,国军将士与日军在残破的罗店地区展开了漫长而惨烈的拉锯战。国军缺少重型武器,对日军阵地发起攻击时,只能依靠忍受巨大的伤亡而逼近攻击。反观日军,日军一个陆军师团在出征前便配备有四个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此外又有一个山炮联队及一个重炮联队,更别提辅助部队作战工兵、辎重各部队;出征后又有高射炮、装甲车、航空大队及医护部队各兵种混合编制,一个师团最高可达三万人。以国军一个步兵师对抗一个日军师团显然过于吃力,根据南京统帅部的作战分析,三个满编的步兵师可勉强抗衡日军一个师团。
侵略者大军
这是理想状态,当进入实际作战环境中,一线部队面临的态势比统帅部预想的还要恶劣。最初在罗店地区的作战,国军以进攻态势为主,防线仅构筑了浅浅的一层。而在日军海陆空三方联合打击之下,国军进攻部队受挫,转而开始建立更完备的防线。可偏偏罗店地区的地形为一大片平坦的平原地带,在日军密集火力的轰炸之下,国军将士几乎是在以血肉之躯阻挡日军前进脚步,同时艰难地挖掘工事。
一个细节,足以体现前线战事的残酷:11师65团1营3连,有一整排的士兵正在进行掩体挖掘,日军一枚重炮炮弹径直砸进掩体中。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和漫天尘土,整整一排的将士仅剩残缺的断肢留在原地。
笔者曾看过一部名为《浴血华沙》的战争电影,是描述二战结束前夕波兰华沙人民起义反抗德军统治的故事。影片中有这么一个桥段:载有炸药的德军装甲车在市中心的人群中爆炸,随着浓厚的烟尘骤然升起,天空中降下了密集的血雨。那个画面令笔者久久不能忘怀,以致几度在噩梦中浮现。
笔者对战争总有着莫名的畏惧,战火之下,人的生命和灵魂是如此渺小脆弱。
但在这场抗击侵略者的战争中,既然身为军人,身处抗击日寇的战场上,脑海便只剩下军人的职责,再无其他。
犹记一句流传甚广的话语,有人说出自战前一位记者采访一名国军士兵时的记录,有人说出自张灵甫的回忆。无论出处,它所代表的都是那个时代,中国军人内心对战争的认知。
采访者问:“抗战胜利后,你打算做什么?”
答:“那时候,我应该已经死了。在战争中,军人都是要死的。”
守土有责,以身赴死。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937年8月末,双方数十万大军集结于淞沪战场。日军的后续登陆部队正在源源不断赶来,国军尽管伤亡惨重,但仍然牢牢坚守着封锁线,将日军庞大的登陆部队限制在有限的空间里。两军各自的阵势已然全面铺开,更为残酷的战斗,即将展开了。
这是详解淞沪会战全过程的第三期图文,气氛将逐渐变得凝重。下一期,从一寸山河一寸血到八佰孤军,看官朋友们,我们不见不散。
战场传送门:
淞沪会战全过程详解-战争前夕
淞沪会战全过程详解-中日双方台前幕后的博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