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事迹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堪称是红军战史上的经典战例。22名勇士手持驳壳枪,在仅有13条铁锁的泸定桥上匍匐前行,冒着枪林弹雨勇夺泸定桥控制权,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谱写了一曲英雄篇章。然而大家是否与我有一样的疑问呢:为什么守桥的军队不把桥炸掉?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从中寻找我们的答案吧。
一:飞速二百四十里,勇士奔袭泸定桥
时间回溯到1935年5月25日,得知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蒋介石立刻调集重兵继续追击,同时在红军需要再次渡河的地点——泸定桥部署兵力进行拦截。当时驻守泸定桥的军队是川军军阀刘文辉一部,蒋介石已经下令增援刘文辉在大渡河的守军,一定要将红军拦截在河对岸,同时命令守军做好防御准备,将桥上的木板全部拆除,用重机枪形成火力封锁。国民党和刘文辉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红军绝对不可能渡河成功。
而当时主攻泸定桥的是红二师四团杨成武部,杨成武在接到命令后下令急行军240里,创下了军事史上的奔袭奇迹,将增援泸定桥的国民党军队甩在后面。29日凌晨红二师四团抵达泸定桥西岸。摆在四团面前的是仅有十三根铁锁的泸定桥,对岸是川军黑洞洞的机枪,桥下是百米高空和湍急的河流,一旦从桥上摔下必然九死一生。但是军令如山,杨成武在二连挑选了二十二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开始向对面敌人发起攻击,他们一手持枪射击一手紧握铁锁,与敌人进行激烈交火。勇士们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精神鼓舞了广大红军战士,他们冒着枪林弹雨,一鼓作气击溃了对岸守军,夺得了泸定桥,保障了大部队的通行安全,让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落了空,红军不是第二个石达开!
二、泸定桥的历史
泸定桥是什么时候修筑的?又为何是一座铁索桥呢?似乎与我们所认知的桥有很大差异。这就要从泸定桥的历史说起了。
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历史悠久。在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促使政府下令修建了泸定桥。在政治上,当时正值清朝国力鼎盛时期,康熙帝出于巩固藏区统治的政治考量,急需修建一座桥梁打通汉区通往藏区的梗阻,以便增强汉藏交流,巩固国家统一形势;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汉藏间的经济贸易越发繁荣,而横亘两地的大渡河成为经贸文化往来交流的最大阻碍,导致货物积压商旅难行。在这种内生动力下,修建大渡桥刻不容缓。公元1706年,大渡桥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康熙帝亲笔泸定桥,取泸水与平定准噶尔叛乱之意。但是在当时的建筑工艺下只能用铁索横江的方式来维持简易的交通。因而铁索桥成为泸定桥的一大特色。就是这座铁索桥,为以后数百年的汉藏交通做出了卓越贡献,造福了一代代两地人民。
三、为何不炸桥?军阀轻敌大意阳奉阴违,也舍不得炸桥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红军勇士冒着密集的火力,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什么守军当时没炸桥呢?我认为原因有二。
第一就是轻敌大意,对蒋介石的命令阳奉阴违。敌人显然没有料到红军战士能急行军二百四十里,突然出现在泸定桥西岸,而且即使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敌人也认为红军不可能冒着密集火力渡过只有十三根铁锁组成的桥面。但让守军震惊的是,他们显然不能想象是什么样的军队能够做到视死如归,不顾客观环境的阻碍,这种精神劲头震撼了敌人,在这种震慑下,守军的斗志已经被瓦解,想炸桥也来不及了。而且当时军阀统治下的川军并非抗日时的川军将士,川军的将士们显然并不愿意为内战效死力,同为中国人,何必要你死我活?地方军阀对蒋介石的命令也是阳奉阴违,对于过境的红军只要不在他们辖区,他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没有必要为此把他们也需要往来通行的桥给炸掉。
第二就是舍不得炸桥了。泸定桥修建的目的其中之一就是为了加强汉藏经贸往来,因此这座桥为往来商旅提供了莫大便利,促进了经贸繁荣;同时也让军阀尝到了甜头,巨大的经济价值能够带了税收,增强自身实力巩固统治。而且泸定桥修建艰难,一旦炸毁,再修就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凭借地方势力显然力有不逮,若仅因为阻拦过路红军而炸桥,军阀显然不愿意断了自己的财源,老百姓也不会答应,毕竟是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因此守军不炸桥也可以理解。
创作不易,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