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碑問道
問道碑前意未休,
辨难漫漶酌斟愁。
可怜不若乱书乱,
能在依稀显俊遒。
——欣缘道人观乱书得净心观也,甲辰冬闲坐沽上双无双有馆
“津门问道”说问字
作者 姜维群
书法家王冬龄“津门问道”展览闹极一时,其书法展览传统部分似无人非议,然在“乱书”一单元中众议鼎沸,喜爱者开幕式上激情诵朗,意兴遄飞,不喜欢的人在自媒体上几乎是井喷加血喷。
这些不是本文之讨论点,前几年天津的魏碑领军人物孙伯翔先生曾在南京搞了一次书法展,叫“金陵问道”。曾与老先生聊过,说去金陵这个江南古都心怀敬畏,是去学习求教的,所以用“问道”二字。看来王冬龄先生的书法也有这个意思,因为天津书法艺术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有在书法造诣上扛鼎的、立纛旗的重量级书家。这个也不是拙文论点,只想借此由头说说这个“问”,聊聊这个“问道”。
问是常用字,字义很明白,《说文》:“审也,书皇帝清问下民”,后人诠释什么是清问,即虚心而问也。问是提出问题的一方,多是请教、谘询,所以会含有谦恭成分。当然问有多种心态,例如反问、诘问、质问,等等。
问字很象形,门的里面一个口(嘴),为什么在口上再加一个门呢?门和嘴是什么关系?此处无话找话地问一句,这嘴是在门里问还是在门外问呢?愚以为是在门外问。为什么?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问是因为有事有问题,一般的理解有问题的人去问去请教,需要去找,无事家中坐,问事上门来,故而问者大多在门外。
然“问道”二字是门里问还是门外问呢?这里涉及学术学问方面。询问只是问字最浅表的字义,问的深意还有问难,还有探讨,还有探寻字义,等等。
比较早出现的是《论语·微子》里的“问津”二字:“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后引申为寻访探求,如《桃花源记》最末一句“后遂无问津者”。问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述有寻找、探寻之义,如《三侠五义》中,侠客们来到陌生去处,常常抛下一颗石子什么的,名曰投石问路。路不会讲话如何作答?此处不是向道路询问,而是侦寻探找的意思,与投石问路、寻花问柳同一义也。
综上所述,可以说说“问道”一词了。问道,一个道字在我们这里比天大,比宇宙大。信吗?道,中国生出来一位老子,弄出来五千字,两千年解读出几亿字,这个道还是混混沌沌难分地天。“问道”也成了高大上。
齐景公与晏子有一段对话,得千古问道之冠。景公问古代之盛君他们做了什么?晏子讲了一堆治国爱民的大道理。齐景公听了说,我没有这样的意图与抱负。晏子说,我听说问道的人要改正,闻道者会改变神情(改容)。现在国家“积邪在于上,蓄怨藏于民,嗜欲备于侧,毁非满于国”,面对这样的危局您还没下决心?齐景公听罢终于下决心了,改革弊政,宫市不饰,止役轻税。这是问道治国采纳谏言而收到良效,至于学术艺术上的问道就不胜枚举,各有所得了。
有一种问道如齐景公者遇到强势的“闻道者”,能真刀实砍兴利除弊国政一新。若问道者只想听赞扬,恰如相声中的求掌声求笑声,如此这般似乎是当代展览之常态。有格言说:“对高洁的灵魂而言,称赞是一种马刺;对薄弱的灵魂而言,称赞是一种目标。”真正的问道不是鼓乐喧天的展览会上,不是闪光灯似白昼,手机像丛林围绕,虚誉满天飞,空赞如流霞。
讲两个另类的问道故事。东晋画家、大雕塑家戴逵,他造一尊高一丈六尺无量寿佛,为使佛像得到最大认可,他经常偷偷躲在帷幕后面,偷听众人七嘴八舌对佛像的议论,没有本人在场,会听到更多真话。戴逵把这些记下来仔细分析,反复修改,三年后佛像大获成功。
唐代大画家周昉,画《簪花仕女图》的人,德宗皇帝命他画章钦寺神像,他准备了几个月才去画,绘画期间让所有人随便观看,都城各种人都来了,有赞的,有说不对不足的,他从善如流,随时改定,史载“月余,是非语绝,遂下笔成之,无复瑕纇(读音lèi,疵病,缺点)”。
此乃真正之问道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