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自古以来河网发达,现代以来管网排水系统日益臻于完善,两者有机统一,组成特色鲜明的河网与管网迭加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地下雨水管网是排水防涝体系的“里子”。近年来,保护区、姑苏区不断完善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落实各项排水防涝措施,科学防治城市内涝,用实际行动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近日,江坤路雨水管网改造工作已启动,北环西路雨水管网改造进入尾声,姑苏区排水防涝设施提标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工程共涉及阊胥路、北环东路、北环西路、江月路、杨枝塘路、江坤路及太宴街等7条道路的雨水管网改造,预计于2025年5月全部完工。
“旧改”“新建”势在必行
管网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承担汛期快速收集、排除雨水的任务,是防范城市积水内涝的重要屏障。但是,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发展,迭加极端强降雨事件趋频趋强,城市内涝频发。
工程涉及雨水管大多建于上世纪90年代,建设年代久远,标准低,雨水管与窨井老化,破损严重,排水能力不足,存在积水等问题,已达不到目前排水防涝设定要求。此外,下穿道路也存在车辆、行人误闯风险。
“旧改”与“新建”共同推进,成为城市地下排水管道系统更新的重要方式。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姑苏区排水防涝设施提标改造工程对年久失修、功能失效、标准偏低且会造成内涝积水的雨水管网,尽可能采用国家标准上限,进行更新改造,解决管网老化问题。
扎实建设城市“里子”
近日,北环西路的施工现场搭设了围挡、警示标志、夜间警示灯等,部分地段工人正紧锣密鼓地开挖地面、铺设管道,另外地段管道已埋好,土已回填、压实,铺上水泥,雨水井也已安装完毕。工人翻开井盖,原有的雨水管管径已由400毫米升级成1400毫米。“这下子,台风、暴雨时再也不用担心积水溅湿裤脚了。”居住在附近的陈阿姨终于卸下困扰已久的“烦心事”。
改造后,管径扩大几倍的管网将让城市排水“脉络”更为顺畅。而北环东路只是姑苏区排水防涝设施提标改造工程的一个子项。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姑苏区根据《苏州市城市中心区排水防涝综合规划》,包括对阊胥路、北环东路、北环西路、江月路、杨枝塘路、江坤路及太宴街等7条道路的雨水管网,以及对梅巷、苏浒、长青等8座立交泵站横截沟、边井等进行改造,对南园、人民桥南、人民桥北等11座立交泵站增加积水警示屏,新建管径400-1400毫米雨水干管约4公里。
此前5月,工程完成施工招标并组织进场施工。截至目前,累计完成雨水管道2295米,截水沟250米,积水大屏智能系统完成90%,施工产值总体完成62.2%。
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城市更新过程中,韧性是衡量更新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保障现代城市各类要素有序流动,建设中,工程注重整体规划和协调联动,尽量减小工程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打造更具“免疫力”的韧性城市。
施工区域内管线大多错综复杂,工程施工注重整体规划和协调联动,与多个涉及部门和单位实现整合共享,摸排各种管线现状,整合路径资源,统一进行整改,提高工程效率。对于难以避免的占道施工,各项目分段分侧推进,组织交通评估,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安排交通导改及交通疏导,尽量减小对交通通行的影响。其中,“北环路”项目位于校园周边,为尽可能减少施工过程对学生出行及学习环境的影响,项目充分利用暑假节点,优先安排施工,在开学前完成施工以及恢复路面。
工程建成后,改造区域的排水能力将得到较大提升,排水重现期可以提标至5-10年一遇,解决道路积水问题,同时降低区域内涝风险。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接下来,保护区、姑苏区将持续做好老旧管网改造,加快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构建完善的排水防涝体系,同时抓好新建管网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