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研智观

智能资源环境管理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生存资源和生产资料,人类活动、非法侵占、过度开采、污染、自然灾害等,都会对自然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能够将被动抢救自然资源转为主动预防、改善、保护的态势,实现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倡导的深入贯彻。

当前,我国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已从传统的人力调查统计模式快速发展为信息化管理模式,海量基础数据与调查统计数据的积累,也将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数字化、智慧化自然资源管理打下基础。

01

热点聚焦

新能源为保障能源安全贡献“新”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以来,我国深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能源转型进程不断加快,新能源产业竞争力、发电装机规模和电力利用水平迈上新台阶。

十年夯实制造根基。我国新能源产业以“降本增效”为发展主线,产学研联合攻关“硬科技”,创新材料层出不穷,设备功率持续打破纪录,高质量成果不断涌现,为产业更新迭代提供充足动力。

十年打造应用强国。我国新能源产业坚持分布式与集中式并举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飞猛进。

十年促消纳。我国新能源产业多措并举,发挥锂电池、氢能等灵活调节能力,促进就地消纳,依托“大物移云”实现数字化管理,推进构网型技术应用,“绿电”可靠性安全性持续提升。

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发展制约、保障能源安全的本质要求。在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新能源实现历史性发展,有力支撑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助力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中国能源网)

备战迎峰度冬 多地打好能源稳产保供组合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冬季采暖季,多地按下能源保供“启动键”,打好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稳产组合拳,确保迎峰度冬保供安全。

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近日,全国大范围内的集中供暖陆续启动。中国气象局预计,今年冬季气温冷暖起伏显著,发生过程性强降温的可能性大。

为应对迎峰度冬期间电力负荷增长的趋势,国家能源局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国家能源局印发了2024年迎峰度冬电力供需预警和“一省一策”工作建议,以指导地方和企业做好保供应对。其次,能源局还加强了能源中长期合同的履约管理,扎实做好存煤储气工作,确保重点地区、重点时段的燃料稳定供应。最后,能源局还督促加快电源电网项目建设,强化要素保障,确保今年迎峰度冬期间应投尽投、应并尽并。

迎峰度冬期间稳定的电力供应,离不开煤炭作为“压舱石”的重要保障作用。随着我国冬季煤炭消费旺季的来临,主要产煤省份和煤炭企业将全力做好煤炭稳产稳供工作,预计后期国内煤炭产量将维持高位,今年产量同比有望延续增长态势,全年进口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保障“清洁过冬”“绿色过冬”。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天然气生产较快增长。10月,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208亿方,同比增长8.4%,增速比9月加快1.6个百分点;前10个月,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2039亿方,同比增长6.7%。

此外,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取暖模式也在北方地区逐步推广。随着清洁取暖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同时结合近两年清洁取暖的情况来看,今冬明春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能源供应有保障,预计总体运行平稳。(上海证券报)

02

《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指南》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足迹管理工作部署,加快提升重点工业产品碳排放管理水平,促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实施《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工业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加快制定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对于构建全领域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工业产品种类多、范围广,上下游产业链长且关联度高,有必要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的研究制定进行统一管理,规范优先制定范围,明确工作程序,细化编制要求,支撑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

《指南》包括工作目标、制定范围、工作程序、编制要求、宣贯实施等内容。旨在指导有关行业协会(联合会)、标准化技术组织、标准化专业机构,强化目标引领,按照急用先行、系统推进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主动作为,协同落实。

《指南》明确了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的“路线图”,有关行业协会(联合会)、标准化技术组织、标准化专业机构要加快标准研究制定,稳步有序扩大覆盖产品范围,积极构建完善的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体系。要按照“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梯度制定的工作体系,建立标准实施评估和持续更新机制,为企业、机构提供统一规范的规则标准。要充分发挥产品碳足迹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牵引作用,丰富标准应用场景,引导企业低碳改造,促进产业链和供应链转型升级,增强绿色低碳竞争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6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这是我国首次以公报形式全面反映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公报》显示,围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要地区,我国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中国山水工程”),已完成修复治理面积6.7万平方千米。

《公报》介绍,“中国山水工程”实现各类生态要素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完成土地综合整治4000平方千米、矿山生态修复1000平方千米、流域水环境保护修复3000平方千米、森林和草地保护修复2.4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治理1.2万平方千米,聚焦解决区域内突出生态问题,着力消除生态安全隐患,有效改善了长江、黄河、青藏高原等重点区域和祁连山、贺兰山、长白山、洱海等重要山川湖泊的生态功能,整体提升了“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在地方层面,江苏省率先开展省级山水工程试点,浙江、河北、广西、重庆、四川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启动省级山水项目,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省级山水工程体系。

在众多工程中,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具有典型意义。乌梁素海是我国北方防沙带的关键核心区和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也是世界鸟类迁徙通道在我国迁徙路线中的重要节点。该工程坚持统筹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修复治理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退化趋势明显等问题,累计完成沙漠治理面积32.1平方千米,新增草原生态修复面积40平方千米,治理露天采矿坑1147个,修复湿地10.7平方千米,治理水土流失9.7平方千米,修复林地22平方千米,新增减氮控磷示范面积919.7平方千米,使乌梁素海这颗“塞外明珠”重新焕发出昔日光彩。(光明网)

03

实践动态

环评服务巧施“加减”法,湖北精准赋能经济绿色转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办理环评手续真是越来越便捷。这一积极变化,正是湖北省生态环境部门近年来不断强化环评服务保障、采取多项措施取得的成效。

优化服务做“加法”。湖北省生态环境部门积极对接发改、经信、交通运输、水利、商务等部门,建立完善重点项目环评工作台账,并依托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平台,在项目前期阶段提前介入,运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为招商引资、项目谋划及落地实施提供有力支持。今年以来,已有超过1000个项目通过该平台进行选址选线论证,多个涉生态敏感区的项目得到了优化建议。同时,对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实行专班辅导、专人负责,多次组织召开专题调度推进会,推动环评难点堵点问题的解决。

简化审批做“减法”。湖北省生态环境部门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版)》执行,对大量环境影响较小的建设项目实行环评登记表备案制度,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此外,积极探索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使得多个项目能够快速通过审批。目前,全省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平均时间已控制在法定时限的三分之一左右,效率显著提升。

严守底线强担当。湖北省生态环境部门在简化审批的同时,始终坚守底线,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同时,加大环评文件质量抽查复核力度,对存在质量问题的环评机构和环评工程师进行严肃处理。此外,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不断加强对固定污染源的管理。

通过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环评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为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展望未来,湖北省生态环境部门将继续深化环评制度改革,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中国环境APP)

7462万元!江苏首次开展湿地生态保护补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苏省财政厅会同省林业局对纳入省级重要湿地名录并具有保护形式的省级重要湿地,近日下达首批补偿资金7462万元,补偿面积567万亩。这是江苏首次开展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本次下达的补偿资金主要用于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自然岸线维护、河湖水系联通等建设,以及开展必要的调查、监测、巡护、生态保护宣传教育等工作。

保护区将把补贴资金用于约6000亩退化湿地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40多亩鹭鸟栖息地生态修复、200多亩鸻鹬类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27公里管护隔离网建设、智慧保护区功能提升等项目。

近年来,江苏省修复长江、太湖等区域湿地约100万亩,通过新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率由2011年底的25.9%增长到目前的65.1%。今年1月,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提出建立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逐步实现重要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目前,江苏省拥有重要湿地面积达1474万亩。

据介绍,湿地生态保护补偿的顺利开展,将有利于提高全省各地湿地生态保护积极性,提升湿地涵养水源、固碳、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中国环境APP)

04

国际视

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展现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正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与会各方就多项气候行动关键议题,特别是推动商定新的全球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进行讨论和谈判。COP29主席、阿塞拜疆生态和自然资源部部长穆赫塔尔·巴巴耶夫表示,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数十亿人口,COP29是落实《巴黎协定》的关键时刻。

制定新的全球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为2025年之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资金做出安排,是COP29的核心议题之一。但截至目前,有关全球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的谈判进展缓慢。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表示,气候资金谈判达成的关键是发达国家按照《巴黎协定》第九条要求,作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的承诺,并达到相应承诺数额。

COP29的另一大关键议题是《巴黎协定》下的第六条全球碳市场机制。大会开幕当天,缔约方就《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下的碳信用标准及其动态更新机制达成共识,标志着全球碳市场机制取得重大进展。COP29首席谈判代表亚尔钦·拉菲耶夫积极评价这一进展,认为这有助于有关资源流向发展中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通过跨境合作的方式减少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

在“中国角”举行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高级别论坛”上,COP29首席执行官埃尔努尔·索尔塔诺夫说,中国正在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重要驱动力。巴西政府分管气候变化事务的副部长安娜·托尼表示,中国不仅在本国加速推进能源转型,还积极与国际社会分享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中方在COP29期间举办的系列活动,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分享发展经验的意愿,彰显了负责任大国担当。(人民日报)

中日政经界人士呼吁促进绿色转型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十七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11月9日在日本东京举行。参加论坛的两国政界和经济界人士一致认为,绿色发展是中日两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双方在节能环保、推动绿色转型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双方应进一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发掘更多合作的新增长点。

来自中日两国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协会的800余名代表参加了当天的论坛,就提高能源效率、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氢能氨能、中日长期贸易、建筑绿色化等主题进行了交流。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赵辰昕在论坛致辞时表示,中国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的国际合作。节能环保是中日经贸合作的重点和亮点之一,双方在这一领域产业优势互补,市场空间广阔,合作的基础非常扎实。中方愿与日方加强在环保产业、节能装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日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务实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中日是同行者,更是好伙伴。双方应共同落实好领导人重要共识,发挥互补优势,深化绿色合作,为中日经贸关系的提质升级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武藤容治在致辞中表示,实现全球净零排放是一个极其雄心勃勃的目标,重要的是每个国家都要朝着同时实现脱碳、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这三个目标切实努力。为此,必须将工业革命以来依赖化石燃料的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转变为以清洁能源为中心。正在推动脱碳的日中两国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在节能和环境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这不仅对两国,也将对世界整体实现碳中和作出巨大贡献。当天,中日27个合作示范项目举行了文本交换仪式,这些项目涉及工业园区脱碳、垃圾焚烧发电、绿色建筑等多个领域。(人民日报)

05

数据洞察

2024年10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0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

10月份,全社会用电量77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从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第二产业用电量53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第三产业用电量13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9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

1~10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818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为78027亿千瓦时。从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1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第二产业用电量527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6%;第三产业用电量153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0%;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26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3%。(中国能源网)

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共突破400万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务部11月19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11月18日24时,全国汽车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补贴申请均突破200万份,两者合计超过400万份。商务部表示,随着汽车以旧换新有力有序推进,政策效果加快显现。

从市场表现来看,10月,乘用车零售量226.1万辆,同比增长11.3%,增速较9月加快6.8个百分点。1至10月,乘用车零售量1783.5万辆,同比增长3.2%。10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119.6万辆,同比增长56.7%,增速较9月加快5.8个百分点,占乘用车零售量的比重达52.9%。1至10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832.7万辆,同比增长39.8%。

10月,全国报废汽车回收87.9万辆,同比增长113.4%。1至10月,全国报废汽车回收584.6万辆,同比增长55.9%。

业界分析认为,市场回暖离不开“真金白银”的补贴优惠。按照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安排,在汽车领域,符合条件的购买新能源乘用车可以补贴2万元,购买燃油乘用车可以补贴1.5万元。(经济参考报)

图片 | 网络

清研智谈

清研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