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无小事,用药需谨慎。

有患者近期反馈说,吃了40mg的羟考酮缓释片,黄色的那种,发现整个排出来了,这已经是第二次了,而之前服用10mg的却没有发现。活见鬼!怎么回事?

没有见鬼,但,这的确是“鬼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Daniel T.Anderson在2002年发表的羟考酮缓释片研究文章中引入了“鬼丸”的概念:一种看似完整但无药物的片剂,类似于未消化的药丸。

就是这位患者发现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几年前就有了“投诉”记录,制药公司也做出了相应的澄清说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羟考酮缓释片采用骨架技术,药物释放过程中,骨架几乎不会改变,并且会随着大便排出。但是药物的有效成分已经被吸收了。

此种情况普遍存在,但,相对少见。一个原因可能是少有人去回头看;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一般情况下,服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都会产生一种不良反应——便秘,所以,“完整的”片片更不易被发现。

这位患者发现了两次,是偶然中的偶然。

客官,别走!还没完,我还有个问题。

既然羟考酮缓释片采用的骨架技术,掰开后骨架内部结构和表面积并未发生多大变化,为什么说明书上还不让掰开服用呢?

这……

我把它归因于羟考酮缓释片特殊的结构。

有资料介绍:羟考酮缓释片使用 Acro-Contin®药物递送系统。它利用由两个疏水性大分子和一个丙烯酸聚合物组成的双控制基质。羟考酮以双相方式从片剂中释放,最初药物从片剂表面快速释放,随后通过片剂基质在12小时给药期间溶出,缓慢释放剩余的羟考酮两部分。

也即,羟考酮缓释片由即释(30%-40%)和缓释两部分组成。正常情况下,即释部分先释放,然后缓释部分再缓慢释放,而掰开后,即释缓释两部分同时释放,导致药物的“快速释放”。

排出的羟考酮缓释片,虽然是“鬼丸”,但,不是见鬼。

祝您健康用药,用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