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定中国,那就搞印度?”这听起来像是西方世界最近的战略转向。
曾经,西方通过各种手段试图遏制中国的崛起,从贸易战到科技封锁,但最终却发现,这样的压力只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和自立。
那么黔驴技穷的西方在这场博弈中,下一步会做什么?答案似乎已经显现:转向印度。
既然“去中国化”不成,那就“去印度化”吧。
过去几十年,西方国家一直主导着全球经济和政治秩序。
通过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和资本积累,西方逐渐确立了其世界霸主的地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国家将许多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尤其是中国。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西方的战略焦虑感逐渐加剧。
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的突破,西方国家展开了一场“去中国化”的努力,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将中国排除在全球产业链之外。
美国发起的贸易战,芯片封锁,以及对华为、中兴等科技巨头的打压,都是这一策略的表现,但现实却一次次打了西方的脸——中国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在自主研发和产业链整合中不断迈向高端。
于是西方的目光开始转向印度,试图通过打压另一个新兴经济体来保持其全球霸权。
印度这个全球南方的重要一员,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也逐渐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一部分,现在西方对印度的“期待”似乎并不那么友好。
去中国化失败,西方另寻对象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一直试图通过“去中国化”来削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他们幻想着一旦中国被剥离出全球经济体系,西方的经济霸权就能得以维持,事实证明,这种策略不仅没有成功,反而让中国在经历波折后迅速恢复,并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
中国的制造业仍然是全球最强大的引擎之一,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产品等领域更是位居全球前列。
面对中国的强大韧性,西方开始转向印度。
印度同样是全球南方的重要一员,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人口,在西方看来,印度的发展潜力巨大,或许可以成为下一个被“利用”的对象。
西方并不是要扶持印度,而是希望通过打压和制裁来遏制其崛起,避免印度成为第二个中国。
印度与俄罗斯关系密切,引发西方不满
印度近年来在全球政治舞台上十分活跃,尤其是在金砖国家组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更让西方头疼的是,印度与俄罗斯保持了密切的军事和能源合作,特别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没有追随西方的制裁行动,反而继续与俄罗斯进行石油和军火交易。
甚至印度还试图推动用印度卢比结算石油,这无疑触动了美国的敏感神经。
于是2024年初,美国政府以“帮助俄罗斯军事行动”为由,对十家印度科技企业实施制裁。
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十足,是西方企业的强劲对手,显而易见,美国的制裁并不是简单地为了打击这些企业,而是为了遏制印度与俄罗斯的合作,确保西方的利益不受到威胁。
印度两面下注,西方反应冷淡
印度在俄乌冲突中的表现颇具“实用主义”色彩,一方面,印度从俄罗斯大量购买廉价能源,另一方面,印度又利用其与西方的良好关系,将这些能源转售给欧洲国家,从中获利。
印度在国际事务中一直采取“中立”的姿态,不愿意完全倒向任何一方。
莫迪政府的这种“左右逢源”的做法让西方国家非常不满,美国和欧盟相继对印度企业进行制裁,且公开表示印度永远不会成为美国的正式盟友。
西方国家已经看清,印度并不会按照他们的意愿行事,反而在全球事务中越来越独立自主,这对西方的霸权构成了潜在威胁。
欧洲对印度的制裁加码
印度不仅从俄罗斯购买能源,还通过抬高价格将这些资源转售给欧洲国家,狠狠敲了欧洲的“竹杠”。
这一举动让本已面临能源危机的欧洲国家更加焦头烂额,对于印度的这种“趁火打劫”,欧洲显然不能忍。
为了应对印度的这种行为,欧盟开始讨论对印度企业进行关税惩罚,特别是那些与俄罗斯有能源交易的公司,印度出口到欧洲的产品,尤其是与能源相关的商品,将面临更高的关税。
欧洲的这一举动说明,印度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正发生微妙的变化,西方不再把印度视为一个单纯的合作伙伴,而是一个需要“管控”的对象。
印度并非西方的“救命稻草”
印度虽然与西方在一些领域有合作,但其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注定不会让它成为西方的“盟友”。
印度在国际事务中坚持不结盟政策,并且在与俄罗斯、中国等国的关系上保持灵活,这种独立的姿态,让西方国家无法完全掌控印度,甚至产生了敌意。
从美国对印度科技企业的制裁,到欧盟准备对印度能源公司加税,可以看出,西方的策略已经从“拉拢印度”转向“打压印度”。
印度的崛起虽然不可忽视,但它将不得不面对来自西方的压力,既然西方搞不定中国,他们也不会让印度轻松崛起。
中国的崛起已经让西方寝食难安,而现在印度也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自然引起了西方的警觉。
有人说,西方搞不了中国,转而搞印度,或许只是一种“延迟战术”。
无论如何,全球产业链的变局已经不可避免,西方再怎么耍花招,也很难改变历史的进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