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们从事国企改革服务,当然非常关注二十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就是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施工图,为接下来五年、十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的改革工作提出新要求、指明新方向。
虽然我们要突出重点学习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相关内容,但是也要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的改革部署深入学习,毕竟,几乎所有深化改革之举都涉及国资国企,必须全面系统学习,才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融会贯通、结合实际、全面落实《决定》要求。明律师在学习《决定》之时,也秉承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进步。今天我们聊聊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一、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实施宏观经济治理,有助于克服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推动经济协调发展。经过四十多年的探索和改革,我国已经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这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的制度保障。
宏观经济治理是国家借助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实现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平衡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与过往我们所熟悉的“宏观调控”相比,“宏观经济治理”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治理目标更加多元化。传统宏观调控主要聚焦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等目标,而宏观经济治理在传统宏观调控目标基础上,还包括科技自立自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经济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等更广泛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二是治理政策更具协同性。传统宏观调控主要使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固定调控工具来调节经济活动,以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等宏观经济目标。而宏观经济治理侧重于构建一个全面的、多维度的治理体系,强调不同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与整合,以及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系统性。
三是治理框架更加制度化。宏观调控主要是在经济过热或过冷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政策措施,更多关注政策工具的即时效果和对经济波动的直接干预。而宏观经济治理则强调将宏观经济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中,构建一套完善的规则、程序和机制,以规范和指导政府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决策和行动,推动治理框架的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
四是治理方式更具战略性。传统宏观调控通常更强调短周期的经济干预,侧重于直接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需求管理手段。而宏观经济治理则是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供给与需求并重,更好地将经济短期运行与中长期发展有效衔接,具有更强的战略性。
(一)宏观经济治理目标
宏观经济治理目标对宏观经济治理发挥重要引领作用,随着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经济治理目标更加丰富多元,强调在多重治理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具有更强的战略性: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深厚物质基础。
二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努力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有力就业保障。
三是保持物价稳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努力保障市场供应,有力维护市场秩序,抑制通货膨胀,防止通货紧缩,保持价格基本稳定。
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以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依托,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国际收支平衡。
五是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和升级,推动地区结构、城乡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各产业、各部门之间保持合理的发展比例,促进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六是实现合理的收入分配,健全分配制度,调整不同阶层、地区、城乡间的收入分配结构,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