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视觉中国
“AI会改变所有的行业。”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无数次地听到这句话。
的确,自从2016年阿尔法Go横空出世彻底引爆AI概念以来,一些行业的确被人工智能深度改变。研发新药的时间缩短了数百倍,士兵不需要亲自上战场,网恋对象可以不必是人,鸿蒙智行能够带我去绝大多数地方……
然而,在这段时间里,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手机却似乎始终处于“仍在探索”的状态。
手机智能吗?毋庸置疑。然而,现在的手机够“AI”吗?似乎除了AI手机、智能体等口号和概念,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时至今日,AI已经开始全面渗透现实世界,但如果手机厂商仍然拿不出符合AI时代的手机范本 ,消费者自然也会失去持币待购的意愿。而一旦手机作为科技先锋的形象变得模糊,这个品类更新换代的价值将会被削弱。在这个当口儿上,显然对谁都不是一件好事。
问题是,所谓“AI时代的产品”绝非凭空而来。汽车行业就已经付出了试错成本。诸如驾驶的时候看电视、乱插嘴的智能助手、莫名其妙的OTA、付费才能解锁的主题装扮等等,生硬嫁接的智能落地只会让人啼笑皆非。
要想把AI写入手机的“元叙事”,或许还是要梳理AI与手机的发展脉络,为各自擅长的场景求并集,然后像当年融合通话功能与触摸屏一样,融合AI与手机。如此才能顺畅、自然,成为人们真正需要的AI时代的产品。
被AI改变的手机
好在,近年来在手机的发展中,AI也并未缺席。
自2016年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大放异彩以来,手机的历次换代都不乏AI技术的参与。只不过当时的AI基本上被当作提高手机某一特定功能的单一技术使用。手机和AI之间取的是较为狭窄的“交集”。
以在我国较有代表性,产品沿革较为清晰的华为Mate系列产品举例:
2017年,也就是阿尔法GO历史性战胜李世石的第二年,伴随着视觉识别技术大幅增强,华为Mate 10也相应搭载了内置NPU,让手机实现了物品智能识别、AI翻译等功能。
2018年,华为Mate 20系列强化了AI识别和AI成像技术。图像处理算法让照片更清晰,更真实。AI识别能力则引爆了“拍照测卡路里”玩法。屏幕中跳出的卡路里数字让手机成了人们的健康专家。
2019年,华为Mate 30系列发布“隔空手势”功能。用户在腾不出手的时候,靠挥手就能上下翻动视频。2020年,Mate40系列强化了这项功能。依赖微核NPU和姿态感应器的协同工作,手机开始理解人类的动作。
2022年,华为Mate 50系列发力隐私保护。依靠AI识别,用户在截屏分享时,人名等敏感信息会被自动打上马赛克。AI+应用的路线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有了新的思路。
而2023年发售的Mate60系列则运用AI在安全与影像领域双向发力。安全方面,通过声场控制算法,手机能够在需要隐私的车内、电梯等场景自动抑制听筒外漏声音,保护通话隐私。影像方面,借助AI云增强服务,可以在云端对照片进行优化,提升清晰度和美感。
这些AI技术提升用户体验的例子足以证明,作为一种特定功能,AI是与手机的发展共同起舞的。而每一次起舞,也都帮助用户解决了某些切实需求,也让手机成为更好为人服务的工具。正因如此,以华为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品牌也形成了自成一脉的AI研发应用脉络。
如今,在AI成为时代浪潮的当下,单纯强调“AI功能”显然不再令人满意。手机厂商又将作何应对?
单一技术无法改变现状
要明确的是,AI时代的手机绝非“大模型+手机”。单一的AI技术再强,也无法完成令手机全面焕新的任务。
就好像在上一次手机的全面革新中,智能手机的出现让人们对手机的外观、材质、功能得到了全方位的改观。触摸屏取代键盘,金属取代塑料,视网膜显示屏、高清摄像头、多点触控技术以及GPS和陀螺仪等多种传感器前所未有地扩展了手机的功能,进而引爆了智能终端时代。
反观当下,从Mate10算起已经7年过去了。AI技术在视觉处理、计算速度、网络速度、AI算法,以及交互体验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新时代的手机也应该是以一个全新的AI六边形战士的形态出现。
这就与华为的思路不谋而合。正如前期华为发布的鸿蒙NEXT操作系统是一款与AI深度融合的系统,带来了一系列系统级的AI能力提升。这个时代的手机也必将是以AI思维创造出来,才符合当代AI原住民的使用习惯。
研究机构益普索发布的《AI Phone白皮书》显示,手机的AI能力分为L1到L5共5个层级。当前的智能手机普遍处于L2级别。AI更多的作为AI小助手,修图功能等身份出现,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但本月华为发布了Mate 70系列手机AI应用的3款视频,让人们对于AI手机下一步会变成什么样子有了不同的猜测。在华为放出的视频中,在影像、交互和安全三个不同的方面,均呈现出多个AI能力融合才能达到的效果:
在第一条视频中,我们看到一位女孩只要挥挥手就能把猫咪隔空移位,手指屈伸就能把零乱的杂物收纳整齐。
您目前设备暂不支持播放
“一抓一放,掌控全场”的slogan以及多处强调的手势操作无疑影射的是Mate系列熟悉的隔空操作能力。然而,七年过去,AI技术的发展是否能给这个“旧”功能带来新的惊喜?
第二条视频里,可以看见,随着主角男子的视线,他所观察的对象出现了拖影的效果,呈现出一系列连贯的动作切片。
这不免引发我们对于新款Mate系列影像能力的猜测。但到底是在预示在图像处理和实时渲染方面的技术提高?抑或运动预测算法,甚至增强现实技术有所提升?目前还是一个开放式命题。
第三条视频则更为抽象。
每当有人想窥探主角女孩的私事,无论是在电梯中探察她抱着的鲜花,还是从背后窥视她正在看的书,女孩的物品都会自动察觉并且进入闭合状态。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Mate系列擅长的隐私保护功能。然而,密闭空间、公共场合、办公场所涉及不同的场景,怀中的花朵、手中的书和办公桌上的书本和电脑也是不同的介质,如何一次性讲好不同的安全故事也是不小的挑战。
对视频背后技术能力的猜测注定众说纷纭,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多个AI能力融合,跨设备跨场景的AI应用正在到来。
我们距离AI智能体还有多远?
目前,行业内对于未来手机的畅想都基于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手机正向着“智能体”的方向进化。套用益普索发布的《AI Phone白皮书》中的衡量标准,也就是手机行业需要跨越AI Phone的L2级别,向L3迈进。
而L3级别要求手机“能够识别人类情感。实现任务级自主拆解闭环,人与AI协作并监督”。这是什么意思呢?
用眼前的例子来说,在华为的第三条视频中。设备识别到有别人在“偷看”,于是立即把内容隐藏,而用户也已心领神会。这就是一次完整的“理解-拆解-协作”的过程。AI与人“打配合”,巧妙地保护了隐私。
在AI时代,这样的丝滑配合与心领神会是人们所需要的。新一代的手机“智能体”也必将从诸如此类的AI应用新视角中诞生。
AI时代的手机,显然不应仅依靠大模型的能力只实现一些诸如翻译、文档处理、你问我答之类的AI既有功能。AI的“智慧”和手机的便捷特性理应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诚然,手机之所以几乎成为生命力最长的科技产品,凭借的并不是某一刻的惊艳,而是人们对其实用性的长久依赖。无论是Mate10还是Mate70,应用AI的理由始终是让手机成为一个更好的工具。从这个角度讲,AI Phone的实质也是以关注人的需求为出发原点,以终端为载体延伸出更多的服务。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AI时代的手机到底应该什么样?仅凭手机厂商的几条视频或许尚无法解答这个问题。但让AI更理解人,适应人类,甚至响应我们的情绪确是值得畅想的方向。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