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新代 编辑:冯晓晖
仙人洞前的蟾蜍石,来庐山旅游的人是必来打卡拍照的地方。这张蟾蜍石照片你一定没见过,和大家常见的有什么区别?仔细看,它有石上面的“豁然贯通”四字石刻,却没有其侧面的“纵览云飞”石刻,石松也基本上是直立的,而非后来斜立的,至今该石松可能移栽换了几次了。
再发一张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同学在此拍的照片作对比。石上的两面石刻,实际上是不同时期父子俩分别题刻的。父在先,子在后;父在上,子在侧。而此照则是其父子来庐山先后之间拍照的,故只有“豁然贯通”而没有“纵览云飞”。
如要考核该老照片拍摄年代,可在实地看“纵览云飞”的落款,虽不太清楚,但用点心仔细分辨可看出是:“余达庐山,游至此处,观见先君讳福德道刻有豁然贯通四字,心中感亦须刻字以留纪念,民国二十二年秋,陇右马鸿炳题” 。由此可知题刻“纵览云飞”者是马鸿炳,时间是1933年秋。石上“豁然贯通”题刻者是其父亲。马鸿炳的父亲是马福祥。
马福祥,甘肃导河(今临夏)人,回族。早年入兰州武备学堂,后任甘军骑兵管带。奉调驻京、津一帶。八国联军入侵抵正阳门,马率部力战,他的一个哥哥马福禄战死。京城失陷后,他随慈禧驾扈从至西安,担任行宫护卫,很得慈禧的赏识。据说一次为慈禧磨墨写字,不忘赞美一下太后。慈禧高兴,夸奖他:“你一个回回人,把一笔虎字写得这么漂亮,真是难得。” 马拱手说:“不论汉人,回人,都是大清的子民。说汉语,习国文,弥合一家人的认同,自是应当。”
因马“在京有战功,沿途宿卫,亦著劳谨。” 加恩先后升任副将、镇守使、总兵,直到西路巡防统领等职。辛亥革命后,他投向民国,又先后任过青岛市市长,安徽省主席等职。他的书法能得到慈禧的赞扬,说明字写得很好,故在庐山来能留下“豁然贯通”笔墨。该石刻未见年代,推测是1927年任安徽省长后所题刻,因之前其均在西北、北方作战任职。
蟾蜍石与仙人洞石松 编者摄于2024年8月
题“纵览云飞”的马鸿炳是马福祥的次子,曾任国民党十七路军旅长、甘宁保安副司令等职,却长于丹青,辗转各地,在庐山见到其父题刻,心生感慨,也挥笔题写了“纵览云飞”四字作纪念。有专业人士对此石刻评价说:“结体开阔恣肆,笔力雄迈劲健,似源自北魏《郑文公碑》”
那幅有父刻无子刻的蟾蜍石照片的拍摄年代,由以上内容可知应为1927年至1933年秋。
陈新代
【读后记】
仙人洞旁的蟾蜍石和石松,是庐山的标志性符号,但上面石刻的由来,却说法不一。有人说是陈三立所书,有的说是辛亥革命元老、江西都督李烈钧写的。陈老师的讲述是准确的,但因为马福祥、马鸿炳父子二人的名气不大,才有了陈三立、李烈钧的传闻。
补充一句:石松重栽几次了,请看本文中的三张配图,石松的位置、形态都不一样。
冯晓晖
漫游遐思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