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周其仁老师的《城乡中国》立刻发了条朋友圈:
随后坐高铁奔赴异地,车上无聊就还在回想书中的脉络,莫名奇妙的就和技术尤其AI关联了起来。
关键技术一旦变化就潜在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可能,理论上这套新的社会系统可以在技术成熟后,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所以技术表现为一种加速的力量。
但产权、法规、分配、文化、认知等所组成的社会系统却是一种减速的力量,像书中提到的土地相关的制度,其衍化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所以这套社会系统是一种减速的力量。
这本书出版到现在马上要到10年了,10年对于对于社会系统真的是短暂一瞬,可能什么也不发生。
但对于技术,10却可能是好几个生死轮回的周期了。
当年智能音箱大热,弄的全民皆知,但其实不过也就持续了3年,然后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就过去了。
这种快慢反差过去因为技术没那么大马力还体现不出来什么,但随着技术力量被不断强化和加速,尤其是AI的加入,那就可能产生巨大的撕裂。
很像一个人的生理极限奔跑速度是9.58秒100米,突然用汽车把它拉到9.58秒1000米或者10000米,那这个人的整个身体是会因为承受不住而崩掉的。
承受不住就会尝试拉停,有一次和北大国发院的王贤青老师聊到这话题,王老师觉得后者会把技术的力量降速到一个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
其实这有很具体的举例子,有的时候我们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
是不是电商应该取缔了?外卖是不是应该取缔了?直播是不是应该取缔了?
然后似乎世界就可以回到一个大家想象中的美好时光。
先不说这种期望的荒谬与否,它折射的正是一种社会被加速后,人们的不适应,也可以称为撕裂的痛感。
不适应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人的位置、角色被重构了,而很难寻找到新的定位;也可能是真的有另外一种向往......
这些都会被美化和重新包装成各种各样的理由,成为减速的力量。
我个人比较相信比较相信这是个类似生物进化中间断平衡的过程。
技术累积的可能性和能量总是要释放。
要么是以相对温和平衡的状态小幅跃迁释放,表现为《城乡中国》中体现出的小幅震荡,持续改善;要么就是剧烈释放,彻底的构建新型的人与人、个人与整体、人与技术的关系。
前者略好,后者就是大清朝的情况,被暴打一顿后,你终究不能隔绝在潮流之外。
这就需要很多的《城乡中国》式思考和努力:深入一线、多方实践、积极推进,这不是某个人、某个角色的事情。
毕竟AI这场加速,不管深度还是速度都可能远超以往!
其实还有一种非人类中心视角的解,参见:。
AI碰撞局11.27在北大国发院承泽园会做一场关于端侧模型的碰撞,面壁智能李大海兄分享,北大侯宏和杜晓梦两位老师参与碰撞。本次活动为闭门切磋,感兴趣同学联系:shuixiu2024。
AI碰撞局往期的记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