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点认为,以往民众普遍认为西方在民主与富强方面占据优势,但随着中国与美国经济交往的加深及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始有声音质疑西方制度的优越性。具体而言,从经济层面来看,过去有人可能认为自由主义经济制度是最有利于财富积累的,然而近年来,中国通过实施部分市场经济化改革,同时保留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并利用国有经济的补贴助力国内企业在与西方企业的竞争中取得显著优势,这似乎证明了中国的经济制度在某些方面具有优越性。
然而,深入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几个关键问题。首先,中国能够采取这样的经济策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对自由市场规则的忽视。若美国当初严格执行这些规则,中国可能难以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其次,这种经济体制虽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增长,但其背后的代价却不容忽视。例如,国有经济的补贴资金来源于纳税人,这些资金若由纳税人自行支配,虽未必能带来比政府集中使用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民众对于这种财富分配方式的认可度却是一个未知数。因为,若民众自行使用这些资金,虽然总体经济效益可能降低,但若能准确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则可能带来更大的社会福利。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政府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的合理性,但这种做法必须在获得民众广泛同意的前提下进行,才能真正惠及民众。经济秩序与法律秩序一样,需要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进行考量,才能得出最优解。以劫富济贫为例,从个体角度看,这似乎是一件好事,因为富豪损失的部分财富能够改善穷人的生活质量。但从社会整体来看,这种做法会破坏社会的安全和经济秩序,导致国家和市场陷入混乱,其带来的损失将远远超过短期内的社会福祉提升。同样,经济制度中的税收和分配政策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如果政府未经民众同意便随意动用民众财产和生产资料,即使这种做法在整体上对社会有利,也会因缺乏法律保障而引发民众的不信任,进而可能导致这种行为的普遍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确保政府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能达到最优效果呢?
当前,中国经济领域频繁出现的“内卷”现象,正是这种制度副作用的体现。民众的努力与财富增长不匹配,生产力的发展与民众幸福感的提升不匹配。在这种制度下,即使我们在经济上超越了西方,也可能只是零和甚至负和博弈的结果,即双方顶层的少数寡头受益,而广大民众却未能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红利。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经济上的暂时领先就盲目自信地认为西方的制度不如自己,这实际上是对西方制度缺乏深入了解的表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