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右上菜单栏···键,设为星标

摘要:伴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通用航空制造业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这种影响通过工业增长速度和GDP的同比增长对比、产业链带动规模和就业规模方面充分体现出来。作为创新产品丰富的新兴产业,通用航空制造业在政策与管理、市场、人才、基础设施和集群化发展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应对以上挑战,关键在于强化政府的引领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搭建好市场和人才支持平台,以及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

关键词:通用航空 低空经济 集群化 基础设施 政策

一、引言

低空经济是指在3000米以下的空域范围内所涉及的各种通用航空产业的经济活动。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下,我国的低空经济蓬勃发展起来。作为低空经济中产品的提供源头,通用航空制造业是以科技创新推动的新兴、战略型产业,为工农业生产、医疗、救灾、气象、体育、旅游和短途运输等低空经济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通用航空制造业的传统产品随之升级,新能源无人机、EVTOL等采用前沿技术的绿色创新产品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本文对通用航空制造业的经济贡献进行评估和预测,分析了当前通用航空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并为解决这些重大挑战提供了建议。

二、通用航空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

1.工业增长速度,即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由于各部门的工业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因此,通过对比工业增长速度和同期GDP增速可以评估产业的相对增长情况。在2023年,我国的GDP同比增长5.2%,通用航空制造业同比增长近60%。进入2024年,通用航空制造业在国家政策利好的情况下继续快速增长。以通用航空制造业的典型产品——智能无人机为例。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8%,智能无人机制造业的工业增长速度为同比增长56.4%。由此对比可见通用航空制造产业的强劲增长动力。

2.产业链带动规模估算。通用航空产品的研制作为低空经济产业链的核心,为低空经济的服务和消费领域提供产品,是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驱动力,也刺激着低空经济人才的教育、培训和就业。据有关部门估算,通用航空产品的研制及其带来的消费规模增长空间过万亿元,拉动的投资规模也超过万亿元,间接拉动的经济增长空间也在万亿元以上[2]。

3.就业规模估算。通用航空制造业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可以直接影响整个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就业数量。以美国为例进行估算。2011年,美国通用航空产业年产值超过1500亿美元,直接提供126.5万个就业岗位[1]。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经超过5059亿元。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就业岗位超过426万。我国低空经济规模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那么届时低空经济的就业岗位将高达1686万。

三、通用航空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无论是在材料、动力等方面进行低碳环保技术升级改进的传统产品,还是采用了智能化、颠覆性技术的创新产品,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是通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还是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1.政策和管理

首先,在产业链下游应用通用航空产品的市场环节,由于原有政策重视力度不够而导致通航产业发展受到约束,从而对产业链的制造环节造成了消极影响。例如,空域的限制政策和机场建设滞后,导致通航产品的购买、使用和服务需求受到抑制,进而影响到产品的制造。

其次,作为新兴产业,通用航空制造业的产品种类增长迅速。此类创新产品的研制技术标准不健全,而且需要航空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制定安全运行规范;新兴产品不断出现的技术创新给适航审定标准制定工作和与创新场景使用相关的部门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市场

通用航空产品的市场应用场景众多,比如高空摄影、农林喷洒、空中游览、高空跳伞、短途出行和物流配送等,但是其中飞行培训和工农林航空作业占比过大,在其他满足更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方面,例如交通出行和消费方面,还远远不能发挥其潜能。然而,消费需求正是低空经济领域未来最具有经济潜力的部分,而且通用航空制造业正在如火如荼发展的创新型产品市场也主要集中在消费领域。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需要经过相当长的观望时间。例如,EVTOL作为一种全新的空中交通工具,大众对其接受的基础是建立在充足的安全性信心之上,而安全性的信心建立又需要充分的政策鼓励、市场宣传以及充分时间和充足数量的观望和试用。在消费者的安全性信心建立之前,产品的市场开拓尤其不易。

3.人才

由于国家政策的鼓励和行业的广阔前景,企业投资航空器及其相关产业链的热情空前高涨,而能够提供航空产品研制人才输出的科研院所数量有限,与航空产品种类和研制厂家数量的增长速度严重不匹配[3]。这必然会导致航空产品研制人才的严重短缺。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通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新创企业需要长期持续性进行大量资本投入,从而带来了巨大的成本风险考验。这种风险对初创造企业造成的运营不稳定性会导致企业的吸引力下降。这也阻碍了通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

4.基础设施

通用航空产品的应用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如起降场地、充电装备、面向未来的新兴产品运营管理系统等。以起降场地为例。对于传统的通用航空产品,一方面,就我国通用航空机场的绝对数量和分布特点来讲,距离能够满足应用场景和潜力的要求还相距甚远。目前我国颁证的通航机场仅有449个,而且分布与消费需求和消费者潜力不协调。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通航机场又处于经常闲置、营收困难的境地。对于EVTOL和其他新兴产品,当前传统意义的机场并不能满足其起降要求,而这些有特殊要求的起降场的建设标准还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而且由于新兴产品种类的迅速增加而导致难以确定。充电装备和面向未来的新兴产品运营管理系统等其他软硬件基础设施面临同样的问题。

5.集群化发展

由于具有高度产业关联性与协同互补性,集群化成为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内生性要求[4]。我国目前已经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川陕等地形成了区域性的航空制造业产业集群。这些航空制造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原来航空工业发达的省市,依赖于原有的航空工业产业链基础,或者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省市,依靠地方经济雄厚的财政支持和由于人才虹吸效应而形成了的人才集聚来发展。即使航空工业基础弱或者经济基础薄弱的省市支持航空制造业的政策多,但想实现产业集群困难重重。这些省市由于基础薄弱,缺乏对相关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使得产业集群的企业数量过少。过小的集聚规模又导致产业链难以得到延展,产业配套效应不足。产业配套能力弱反过来更加削弱了当地对相关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

四、通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策略和建议

近年来,随着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国家对通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越发重视。《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等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文件明确了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对产业发展阶段任务和实现路径进行了规划。

然而,这些纲要、方案、措施等文件亟待进一步细化。政府需要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对通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通过详尽、分门别类地立法、建立监管制度来保障产业的稳健发展。《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这些已经实施的、更加具体的法规就是很好的例子。当前需要研究并推出更多这样的法规。只有完善的法规体系才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作为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监管法规的完善往往跟不上新技术迅速发展的步伐。这种情况下,需要相关部门和产业的龙头企业合作,使管理部门随时了解到产业的最新政策需求,从而使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尽可能不落后于科技的发展。

另外,通用航空制造业属于人才、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周期长且风险大。国家和地方需要通过切实的财政支持政策来扶持企业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保障制度,鼓励、支持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使产业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入。

为解决当前消费市场乏力和对新兴通用航空器的消费者信心不足现象,各地政府应通过不断创新应用场景来帮助企业牵引和开拓市场。只有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市场的潜力才能越来越大,消费者的好奇心和信心随之增强,由此为新产品的开发注入新动力,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例如,合肥市常态化发布“场景机会”和“场景能力”清单,帮助企业发掘应用场景,促进了当地通用航空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关于基础设施。对于传统通用航空器所需要的机场,将通航机场建设和航空器应用场景所关联的部门结合起来,合理规划,不仅能够填充通航机场数量缺口,而且能够解决一部分机场闲置、营运困难的问题。另外,可以考虑对基础设施落后的通航机场进行升级改造,以适应新兴航空器,如无人机等的试飞、起降和存放需求,扩大通航机场的使用范围,增加机场的营收来源。对于新兴航空产品,随着种类的持续增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而且差异很大。这就需要政企合作,使政府能够掌握需求趋势,及时为应用场景搭建必要的软硬件基础设施。

关于集群化发展问题。首先,从国家层面,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对通用航空制造业进行统一规划,全国一盘棋。其次,在地方层面,需要因地制宜地推出适合本地区的政策,而不是蹭热点、跟风模仿、一哄而上,盲目地构建一个大而虚的全产业链目标。各个地方政府之间应互相配合,合力实现通用航空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基础雄厚,适合发展全产业链的地区推动形成龙头产业集群;对于具备产业链的部分优势的地区而言,则应为优势企业积极融入国内其他地区相关产业链予以政策支持;对于缺乏专业人才、资本或制造业基础等资源禀赋的地方,努力挖掘通用航空产品的使用场景、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促进消费,也是促进通用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冯超.中国通用航空发展空间与产业链[J].中国流通经济,2014,28(5):117-121.

[2]杨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评述[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4,(12):44-48.

[3]李秀香.促进江西产业集群配套发展的对策建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8,(12):173-176.

[4]韩东林,程琪,葛磊.中国四大航空制造业集群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8月第32卷第15期.

作者简介:

贾琳,女,1983年2月生,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专业:国民经济学。

精彩推文

声 明:原创文章,欢迎联系获取转载授权,并注明来源飞行邦;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本平台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