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将,朱能故里,位于安徽怀远朱曹尹(小朱集)。朱能生于1370年,卒于1406年。在他短暂的36年生涯中,他出生入死,战功显赫,深得永乐皇帝朱棣的信任。永乐四年(1406年),朱能担任征夷将军,征讨安南战死,朱棣追封他为东平王,谥号武烈。并亲赐墓地北京怀柔,用汉白玉石为其造墓,后朱能夫人王氏死后与其合葬。朱能的儿子朱勇承袭爵位,延续十二世。
根据最新资料统计,中国朱姓人口大约为1600万人。占据了全国姓氏人口约1.22%。主要集中在江苏、河南、安徽、浙江、广东,这五个省,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44%。湖南、山东、湖北、四川、江西、云南、河北和上海等八个省市,占到全国总数的34%。江苏、浙江、安徽为中心的朱姓人口最多省份,约占全国朱姓人口的15%,朱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3位。
朱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总的来说朱姓真正的祖始源流分为两大支,一是炎帝,也就神农氏。二是黄帝,也就是轩辕帝。古往今来开,华夏大地,人类统称为炎黄子孙。
炎帝,又名朱襄氏,因发现火种,指火焰为帝号,称为炎帝,也称古帝、赤帝,飞龙氏、连山氏,因擅长农耕和医药,促进百物生长,他开礼乐,创六书,奠定中国文字基石,被誉为神农氏,炎帝是三皇五帝之一。炎帝朱襄氏被尊为朱姓始祖,曾与女娲共治天下。据史料记载,炎帝登上王位,以古陈朱野为建都(今河南省商丘市柘(zhè)城县)。 在位70年(4239—4169年),死后葬于朱野,现在柘城县还有炎帝朱襄陵,也称炎帝墓,河南人世代承袭参拜祭祀。炎帝的华夏族以赤心木朱为图腾,故以“朱”为帝都,自称朱襄氏,他的后代也以朱为姓延续至今。
皇帝,号有熊氏,因生于轩辕之丘,名轩辕。他是人类第一个发现土地上长出的稻谷能食用,因此指地和稻谷的颜色为帝号,称黄帝(皇帝),也是三皇五帝之一。建都于姬水,以姬为姓。沛国朱氏出自黄帝。(黄帝分支复姓公孙)黄帝后裔周朝武王姬发灭商后,封弟振铎在曹国,赐姓曹,名曹挟。后改封曹侠于邾国,以国为姓,曹挟改名为邾挟。(邾国故城遗址位于山东邹城)邾国延续千年后被楚灭。邾挟后裔茅夷鸿流落于沛国,把邾去耳留朱,改为朱姓。沛国朱氏,朱寓一支与东汉末年分别迁往青州与丹阳,其弟朱卓的一支仍留在沛郡,坚守祖业和故土。朱卓的后裔朱君建曾任北周太子洗马,世居毫州永城。朱君建的曾孙朱操生有四子:朱仁轨、朱敬则、朱记(qi )、朱珉。老大朱仁轨曾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常教诲族中弟子说:“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老二朱敬则文武双全,才华出众,官居相位多年。老三、老四皆高官厚禄。由于朱敬则兄弟四人名声显贵,成为朱氏族众中最显赫的家族。
老大朱仁轨后裔一支迁居雎(sui )阳,形成睢阳朱氏。睢阳朱氏又分衍出吴郡常熟朱氏与昆山朱氏等分支。老二朱敬则的后裔有一支在南宋建炎初年南渡居霍丘,后又迁至寿春下蔡。朱敬则的另一支后裔,繁衍名扬中外的朱熹与朱元璋。
朱熹的父亲朱松中进士后,调任建州政和县令,举家迁入福建建州政和县城居住,形成建阳朱氏一族,朱松也成为入闽朱氏始祖。1130年,福建兵乱,朱松逃到朋友郑安道家中,妻子程氏在此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朱熹。朱熹八岁时,跟随父亲朱松才回福建建瓯(ōu)定居。
怀远朱氏一脉,敬朱熹为世祖,朱熹与夫人刘氏共生五女三子。二女和四女早年夭折。长女嫁临桂县令刘学古为妻,三女嫁朱熹的学生黄干为妻,五女嫁进士范元裕为妻。
朱熹的三个儿子,分别是:朱塾、朱埜(yě )、朱在。长子朱塾,子孙形成虞邑窦堰朱氏与桐城朱氏。后裔朱梴(chān)被封为明朝第一代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承袭爵位。三子朱在早逝。
朱熹的次子朱埜生四子:朱钜、朱铨、朱铎、朱铚(zhì)。次子朱铨因官迁庐陵,成为庐陵朱氏始祖。朱铨之子朱元圭退居后在书院讲经论道,培养出民族英雄文天祥。后转迁广东兴宁,后裔形成客家朱氏。三子朱铎迁居海宁,后裔成为浙江海宁派一支。四子朱铚意外身亡,无子嗣。
朱熹的长子朱钜留居建阳考亭,生有三子:长子朱洽留守建阳,后裔子孙从福建建阳考亭回迁祖居地徽州婺(:wù)源,形成婺源朱氏东、西两大房。次子朱德祖迁居朱家泾,后裔形成朱家泾派,定居至今。三子朱潜,南宋危亡时期,朱潜携带幼子朱余庆避难到高丽国,在锦城(今罗州)定居。因此,朱潜为后裔子孙尊海派始祖。历经七百多年,后裔子孙繁衍昌盛,散居朝鲜半岛各地,多达二十多万人,其中韩国有十四万多,朝鲜六万多。
元朝末年,朱潜云孙朱能自小喜爱兵法,文武双全,谋略过人,随父亲朱亮回归中土,追随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朱亮屡立战,任燕山护卫副千户。朱能跟随燕王朱棣北征,靖难之役中朱能表现出色,出生入死,战功卓越。朱棣称帝后,朱能被授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赐丹书铁券,食禄二千二百石。
永乐皇帝朱棣,感念朱能多次舍命相救,赐朱能封地应天府,又名怀远,也是怀念的意思。朱能在封地上建了两座寺庙,东边金皇寺,西边高皇寺,两寺相隔约6公里。请高僧人日夜念经祈福,感念皇恩,祈求国泰民安。朱能又在封地选址朱曹尹修葺祖坟(其中有很多是跟他出生入死战死沙场的宗人)多达二百多座,保留至今。但大多祖坟在破四旧时期被平,后建小学幼儿园。朱能还重金请风水先生,在祖茔旁边,建设一座朱氏家族祠堂,供奉祖先。朱氏祠堂占地500亩,建筑高大宏伟,坐北朝南,三进三出,庭院分明,雕梁画栋,粉墙红瓦,石块铺路,四周回廊两边,种满树木花草,肃穆中带着庄重。朱能又在祠堂的路对面建立一所驿站,造房屋百间。该驿站地处金皇、高皇两寺之间,是怀远、蚌埠、阜阳、淮南的交界地,地里位置十分重要。驿站规定凡朱姓宗人,路过此地皆可以免费吃住。逐渐这里变得繁华起来,不仅四邻八乡的人都到金皇、高皇两寺庙烧香礼佛,朱氏宗人也源源不断在此聚会。朱潜的海外后裔则不远万里,年年来此祭拜来祖祠堂,各地朱氏宗人自发性的芸集参拜来祖祠堂多达上千人,声势浩大,拜祭仪式壮观。因此处是朱姓祖茔地,也是朱氏宗人特殊集聚地,被人们称为朱集。朱集盛况延绵二百多年。明朝灭亡了,一夜间,朱集驿站里的上百朱氏宗人惨遭杀害,血流成河,头颅遍地,尸体纵横,满目疮痍,过去繁荣的街市,变成了毛骨悚然的鬼市。清兵到处张贴告示,搜捕朱氏宗人,抓到后便拉到朱集枭首示众。朱集也被贬叫“枭猪集”。直到解放前夕,才被改成小朱集。
在清朝统制时期,朱姓家人侥幸逃过劫难的人,则隐姓埋名,远离他乡。国殇丧失的不仅是尊严,也丧失了朱氏栖身的家园。直到清朝气数已尽,朱氏家人才陆陆续续回到祖茔地定居。明朝亡国后,朱氏祠堂被清兵放火烧毁。民国年间朱氏后人重建,但规模缩小很多,抗战时期再次遭到日本鬼子的破坏,衰败不堪,1954年一场水灾,将其彻底摧毁。
朱能故里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日军占领了淮河沿岸的城市和煤矿,皖淮地区八路军游击队在朱集建立了秘密抗日根据地,地下党在小朱集街上卖菜、磨面、开饭馆、弹棉花为掩护,积极开展地下工作,建立了怀远、淮南、蚌埠、徐州、阜阳,长丰、合肥沿线重要情报网点。配合八路军游击队输送物资,收集日军情报,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1943年秋,游击队在往解放区运送物资途中不幸遭日伪军截击,游击队长李长生身负重伤生命垂危,被转移到小朱集救治。日本鬼子得到消息,一天夜晚突袭包围了朱集,朱曹尹村长朱现成,在紧急情况下把李长生藏在打谷场的地窖里,再压上打谷用的石磙。
日本鬼子冲进村庄,疯狂的打砸抢,把粮食、物品、家畜洗劫一空,又纵火焚烧村庄、寺庙、祠堂,一时间,烈焰熊熊,狼烟滚滚。日军洗劫村庄后,把所有的人赶到小朱集街上,架起机关枪,用刺刀压着百姓,在路旁挖了个一人多深的大坑,然后在坑旁架柴浇桐油燃烧火堆,逼问李长生的下落。日本鬼子威逼恐吓,拿出金钱诱骗,软硬兼施,用尽了手段,全村人缄口不语。鬼子头目恼羞成怒,大声吼道:“死啦死啦滴!”一把抢过妇救会长朱曼娘怀中的婴儿,扔进火堆里,可怜,刚满9个月的婴孩被活活烧死。日本鬼子在民愤声中开枪镇压,朱曼娘在枪声中倒在血泊中。鬼子又把村长朱现成等五人推进大坑里,一边往坑里填土,一边威逼,如果没有人说出李长生的下落,就把他们统统活埋。眼看着土已经埋到了五人胸口,他们呼吸也逐渐困难,全村人仍然没有开口说话,鬼子头目恼怒歇斯底里叫道:“统统死啦死啦滴!”正当他要下令屠村时,激烈的枪声响起,鬼子头目“砰”的一声中弹倒下。原来是八路军游击队得知小朱集遭鬼子突袭包围,赶来救援。人们赶紧把五人从坑里扒出来,因老村长朱现成年龄大了没有救过来牺牲了。
1948年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朱能故里小朱集曾是解放军淮海战役的总后勤部驻扎地。数以万计的物资从这里发往前线。“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这也是一场真正的人民胜利!”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个省出动的民工人数高达543万人,几百万的民工支援前线。战略物资成为这场战役中最大的后勤保障,供有20.6万副担架、88万辆大小车辆、30.5万副挑子、76.7万头牲畜、8539艘船只、9.6亿斤粮食……。小朱集的妇女把做好的干粮、面饼、馒头、炒米等,鞋袜、军帽、军装、弹药、推着小车运到屯粮站点,再由站点分发火速送往前线。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对党和解放军的支持和信赖。
如今的朱能故里,历经了沧海桑田的时代的更迭变迁,早已面目全非,现在存留的只有朱能父亲朱亮和先人的坟茔地,小朱集原址,高皇寺原址,金黄寺已毁不存在。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跨越历史,追根溯源,朱能故里应该成为造福后人的源泉福祉。重塑红色革命根据地,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修建朱能故里,让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是众望所归的期盼。
附:朱熹、朱元璋、朱能生平简历
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早朱元璋198年。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30年)
朱能,(1370年﹣1406年11月12日),字士弘,安徽怀远人。比朱元璋小42岁,明朝军事人物,世袭燕山中护卫副千户,官拜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赐丹书铁券,永乐四年(1406年),朱能战死,追封东平王,谥号武烈。(朱万春 周跃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