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丨Tim

编辑丨Aaron

2023年,Meta 发布了与依视路陆逊梯卡(“EssilorLuxottica”)合作的第二代智能眼镜 Ray-Ban Meta 。 这款搭载高通 AR1 芯片,支持音频交互和摄影摄像的智能眼镜获得了“意外”的成功。

截止今年 5 月,Ray-Ban Meta 已累计销售超 100 万副。 根据 Wellsenn 预计,2024年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全年出货量将达到 200 万副,可以说是今年最为火爆以及受关注的AI智能硬件。

Meta 在重金投入 XR 硬件方向多年后终于在 AI 眼镜这个产品形态尝到甜头,并趁势在 Connect 2024 上发布了 AR 原型机 Orion。市场也传出 Meta 对依视路陆逊梯卡 4~5% 股份的收购意向,并计划延长合作关系至 2030 年,双方将共同开发多代智能眼镜。

Ray-Ban Meta 的成功离不开对用户需求的清晰理解。这是一款「做减法的产品」— 在当前技术的限制下,即使没有显示,一款能提供舒适基础佩戴体验的轻量化眼镜,附以优秀的语音交互和影像支持,再加上Ray-Ban的时尚加持,最后AI助手锦上添花,在 299 美元的亲民价格带Ray-Ban Meta给用户提供了充足的剁手理由。

11 月 18 日,Rokid 在成立十周年之际举办的 Rokid Jungle 2024 合作伙伴暨新品发布会上,同时推出了两款对标Ray-Ban Meta的智能眼镜,在定价以及轻量化上都给出了惊喜,有新Newin 也受邀参加本次活动,我们在现场体验到真机产品,并在这里对当下 AI 眼镜品类进行了深度复盘,覆盖本次行业新品、产业机会以及竞争格局。

Rokid 携手暴龙发布新款 AI 眼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搭载高通 AR1 芯片并具备双目单色显示的「Rokid Glasses 先锋版」,这款眼镜也是此次发布会最令人期待的重磅产品。

参数满配,满电状态下日常使用可以持续使用 4 小时。配合磁吸式充电底座设计,通过眼镜盒进行充电,满电状态下眼镜盒可充满十次。

Rokid对这款产品的定位非常清晰,希望在眼镜、耳机、相机以及助手四个方面提供好的产品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Rokid Glasses 先锋版」的光机巧妙地设计在鼻梁正中间,并采用“一拖二”设计,重量仅 49 克(与不带显示的Ray-Ban Meta相近),实测佩戴体感非常舒适;此外,这款设备支持左右镜腿触控操作,并配备 8 通道 3 阵列麦克风,可外接移动电源,为用户提供更灵活的交互体验,我们在现场也拍摄了该机型的几张实物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发布会介绍,「Rokid Glasses 先锋版」的外观设计尚未最终敲定,重量也可能进一步降低。预计会在明年年初的意大利 MIDO 展会上正式亮相,并在明年二季度发货,官方售价在 2499 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Rokid Glasses 和 Rayban Meta 对比(最上面为 Rokid Glasses 先锋版)

第二款是 Rokid 与暴龙眼镜 Bolon 合作推出的智能近视镜,由暴龙主导设计并会在之后单独发布。这款产品主打更时尚的设计,同时提供更丰富的配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Rokid Glasses x Bolon 与先锋版相比,功能类似但不具备显示功能,秉持“减负 + 满配”的设计理念,预计售价将在 200 美元以内,使其更适合作为智能辅助设备或时尚配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本次发布会上 Rokid 还推出了一款主打空间视频拍摄的全新设备 Station 2 。这款产品虽然尚未公布具体售价,但其定位已经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tation 2 的发布表明 Rokid 正在布局创作者生态,为 AR 和视频内容创作者提供更强大的工具。Rokid 暂未透露更多技术细节,但可以期待这款产品将在视频质量、空间捕捉和后期编辑能力上实现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patial Link 是 Rokid 推出的一款通过 DP 协议将传统小屏设备投射到空间大屏的创新设备,定价 699 元。

其核心采用与 Rokid AR Lite 套装相同的 CPU 和 GPU,支持丰富的显示比例(4:3、16:9、32:9)切换。此外,设备设计中保留了实体按键,进一步提升了交互的直观性。

除了新款硬件产品,本次发布会 Rokid 还公布了在 AR 与 AI 领域的最新生态合作,涵盖支付、办公、运动以及娱乐等多个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关注的是 Rokid 与阿里生态的深度绑定。此次发布会在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召开,Rokid 创始人兼 CEO 祝铭明曾担任阿里巴巴 M 实验室牵头人,这段经历也为 Rokid 和阿里在应用场景上的共同探索搭建了桥梁。

在支付方面,Rokid 通过与支付宝的合作使 AR 设备进入支付与事务处理的全新领域:1)接入支小宝:通过 Rokid 设备可以快速查询和管理支付宝服务;2)AI办事 + 声纹支付:用户可以通过声纹验证完成支付或办理事务,将便捷与安全相结合。这一合作让 Rokid 产品在日常支付场景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智能生活增添实用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办公场景中,Rokid 与钉钉合作,将虚拟办公的场景引入 AR 设备中。用户可以在 Rokid AR设备上接收钉钉消息提示,实现信息的快速查看和响应。同时Rokid的AR产品也让虚拟多屏办公走向现实。这种整合为移动办公提供了更直观和高效的解决方案,特别适合远程工作或需要多任务处理的用户。

Rokid 还联手通义千问将 AI 问答助手整合到设备中。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交互获得实时解答,无论是工作中的知识查询还是生活中的问题解答,通义千问都能为 Rokid 用户提供精准高效的支持。

此外,Rokid 还有爱奇艺、Garmin高通等生态伙伴的合作,Rokid 将娱乐、运动和技术整合到一个开放的生态中,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壁垒。

卖好一副智能眼镜并不简单

根据 IDC 数据,今年一季度全球 AR 眼镜的出货量同比增长 56% 至 10 万台,而 AI 眼镜出货量暴涨 217% 至 26 万台,如果从更广泛的市场来看,2023 年全球眼镜销量就达到 15.6 亿副,其中近视眼镜与太阳眼镜约 15 亿副,而国内市场近视眼镜销量达到 1.5 亿副,市场潜力巨大。

Ray-Ban 母公司陆逊梯卡是高端眼镜领域绝对的霸主,其全球高端眼镜市场份额超过 50%,拥有众多知名品牌款式和成熟的线下网点。

Rokid 本次发布会上合作的暴龙眼镜 Bolon 也正是陆逊梯卡旗下的品牌,相比于雷朋在全球的知名度以及高端市场定位,暴龙在国内也具有较好知名度,聚焦中端市场,性价比也更高。

Meta 近年在 XR 方向的巨额投入积累了很强的技术和团队,与陆逊梯卡的合作可谓是强强联合,并终于在 Ray-Ban Meta 这款设备上取得较大成功,就连扎克伯格也认为,Ray-Ban Meta 是 Meta 在当下技术条件下实现的可行产品,而 Connect 2024 上发布的 AR 眼镜 Orion 则需要以 10 年的周期来看,且很有可能真正的替代手机而成为主流的个人设备。

反观苹果和谷歌等竞争对手,虽有尝试但效果一般,Google Glass 生不逢时,而 Vision Pro 从目前市场表现来看也不尽如人意,这两家主要竞争对手当前还没有直接对标 Rayban Meta 形态的产品储备,需要重新调整方向。

上个月,苹果供应链就传出了推迟对二代 Vision Pro 的研发,并启动了代号“Atlas”的计划来收集内部员工对 AI 眼镜的反馈意见,可能苹果也意识到 Rayban Meta 的智能化、轻量化与大众化形态才是当下更具商业化潜力的品类,但这些方向仍面临多重技术瓶颈:

1)用户侧

从消费者端来看,智能眼镜仍未完全脱离“时尚配饰”的定位。大多数用户购买此类产品的初衷是因为眼镜的外观设计和品牌,而不是其智能功能。戴着舒服、好看,是最基础的要求。

根据对 Ray-Ban Meta 用户的调研显示,目前消费者使用较多的是音频交互和摄影摄像,AI 助手目前是锦上添花的功能,但随着近年来 AI 能力的精进,这块功能的使用频次在上升。

Meta 内部的数据显示,在所有眼镜的联网请求中,对 AI 助手的调用达到 30% 左右且在上升。同时消费者对 AI 助手的模型质量及多样性有更高的期待,这对硬件厂商提出了新的挑战 —— 如何在眼镜设备中整合更优质的 AI 能力,并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生态绑定。

以 Ray-Ban Meta 为例,其与 Meta Llama 模型的绑定引发了用户不满,尤其是在对更多开放选择需求上。

总的来说在消费者端与其说是AI眼镜,「智能眼镜」可能是更贴切的描述。

2)成本与定价

芯片作为智能眼镜的核心元器件,其性能和成本是产品体验的决定性因素。目前能支撑智能眼镜功能,同时兼顾功耗和发热的芯片不多,基本只有高通 AR1、紫光展锐 W517 和恒玄的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通 AR1 芯片虽然是主流方案,但高昂的价格和供货周期限制了中小厂商的快速入场,国产芯片如紫光展锐 W517 虽然成本较低,但在性能和功耗上仍需验证。

紫光展锐 W517 这款芯片是前些年针对智能手表研发的,对标的是 AR1 上两代的产品,其性能和功耗有待验证。进货价格大概在 50 美元左右,是 AR1 的一半左右。

目前,高通 AR1 芯片的方案,硬件成本约在 1000-1500 元之间,Ray-Ban Meta 凭借高通 AR1 芯片的强大性能和 Ray-Ban 的品牌加持,为此类产品提供标杆,但定价只在 2500 元上下,而国产芯片或 ISP+魔改方案的成本也在 800 元左右,这种低利润率的策略对行业造成了显著挤压。

过去,华强北模式的核心在于以 1/5 的价格提供 60-70% 的功能体验,但在 Meta 的定价策略下,这种模式难以奏效。一方面,高通 AR1 的采购价格在 100 美金左右,足以成为华强北供应链难以逾越的门槛;另一方面,国产芯片虽然在成本上有优势但不明显,成本很难控制到千元以下,同时性能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它们的竞争力。

Meta 在这款产品上延续了其 VR一体机 Quest 的定价策略 —— 贴着成本出售,通过规模效应占领市场,用极限的定价策略,凭借 Ray-Ban 的品牌加持,将市场竞争门槛大幅提高。

这一策略也让其他厂商难以快速跟进。类似 Pico 等厂商在 VR 赛道面临的窘境,虽然具备一定技术实力,但在 Meta 的烧钱补贴战略下,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难以在相同价格区间内推出竞争力相当的产品。

在这个层面上,「Rokid Glasses 先锋版」定价非常有竞争力,和 Meta 一样的定价,但附带光机双目显示,不带显示方案的售价则更为便宜。

3)产品属性和商业模式

从硬件模块拆解来看,摄像、音频、电池等核心组件技术较为成熟,但由于眼镜物理空间受限,很难在设计上平衡轻量化与功能集成的矛盾,因此也很难在外观造型和功能上做出差异化的突破。

对亚洲用户来说,除了眼镜本身的重量之外,由于头型和欧美人的差异,板材粗款眼镜夹头是一个常见的槽点,同时鼻梁等五官的差异,也需要产品针对亚洲人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来提升佩戴体验。

此外,眼镜产品具有一定特殊行业属性。与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不同,眼镜具备多重独特属性,使其商业模式面临更多挑战:

线下试戴与体验的必要性:智能眼镜作为贴近人体的可穿戴设备,佩戴舒适性至关重要。Ray-Ban Meta 第二代比第一代销量提升的重要原因,除了技术改进外,还得益于陆逊迪卡强大的线下渠道能力。这种资源是一般厂商难以短期复制的。

配镜的区域化需求:在海外市场,眼镜的销售往往涉及处方和保险,增加了销售环节的复杂性。这种模式对智能眼镜的普及提出了更高的行业门槛。对国内用户而言,由于亚洲人头型和五官特征的差异,镜框重量、鼻托设计等细节必须经过特别优化,才能满足区域市场需求。

SKU 极多且利润率稀薄:传统眼镜产品 SKU 极为丰富,每家眼镜店通常会陈列数十到数百种款式。而单款模具的开发成本高、销量有限,利润率难以摊薄。消费电子行业追求的高度标准化与眼镜行业的“长尾需求”理念形成冲突,进一步增加了智能眼镜商业模式创新的难度。

Meta 的做法表明,在智能眼镜领域,与其追求单品利润,不如将其作为生态布局的一部分。通过将硬件利润压缩至最低,形成技术壁垒和品牌优势,Meta 能够快速占领市场,并通过后续的内容、应用和服务变现。

例如,Ray-Ban Meta 的音频功能和 AI 交互能力已经成为用户日常使用的高频场景,为其生态系统的深化创造了入口。其他厂商若想在此领域突破,可能需要重新审视眼镜的属性,跳脱出传统硬件盈利模式的框架,探索更多服务导向的商业化路径。

与光学品牌合作,共同构建线下销售网络,或深耕垂直行业应用,将智能眼镜定位为特定场景的生产力工具,而非单一的时尚消费品,可能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国内外新玩家争相入局

Ray-Ban Meta 销量突破百万的信号为各大厂商指明了智能眼镜商业化的可行路径。然而,市场并未形成类似智能手机的寡头格局,这为新入局者提供了机会。

目前市场中,严肃认真的玩家就至少有 30多家,颇有当年智能音箱的架势。但实际能在未来 3 个月交货的公司应该不超过 5 家,主要挑战是团队完整性(硬件各个模块+软件)+ 品牌打造 + 运营管理。现在看来,国内市场已经形成了“三大阵营”:

1)第一梯队:巨头卡位

小米、华为和苹果等巨头凭借资源和技术积累,具备长期竞争优势。然而,这些公司短期内的产品进展较为缓慢。小米已经调拨了大概在 100 人团队,新品采用高通 AR1 平台,预计最早明年二季度发货,但集团层面造车拥有最高优先级。华为的状况类似。

2)第二梯队:转型者观望

二线手机厂商以 OPPO 和 vivo 为例,这类厂商面临手机业务的激烈竞争,资源有限,且其现有的下沉渠道与智能眼镜的目标用户并不完全匹配,现阶段会倾向和别的厂商合作,分担风险。

运动相机企业和 XR 厂商因为在摄像头等部分相关模块的积累也被认为有进入智能眼镜赛道的可能性。但这些厂家目前因为各自的原因,当下主要以观望和寻求合作为主。

其中,大疆已经确定扫地机为下一个主推的新品类,而 Insta360 据传也想抢占大疆的部分市场份额,因此智能眼镜短期不会是这两家公司的核心战略。作为电子消费品巨头的安克有很强供应链能力但没有摄像头团队和技术积累,短期内机器人反而拥有更高优先级。

至于前几年在 XR 风口下走带显示方案路线的 AR 眼镜初创公司,其在显示路线技术和人才积累不一定有很多能复用,且估值高持续融资将面临一定难度。

3)第三梯队:跨界探索

字节拥有强大的资金储备,同时在 XR 硬件(Pico)和耳机类产品(Oladance)上有技术积累,这使其具备切入智能眼镜领域的硬件基础。

作为社交媒体巨头,字节的第一人称视角视频内容与智能眼镜天然契合,例如通过眼镜拍摄内容直接用于抖音或 TikTok,形成流量闭环,同时也能凭借其算法推荐和社交平台生态,帮助智能眼镜产品快速触达目标用户并优化推广效果。

然而,硬件产品的开发逻辑与字节一贯以数据驱动的软件开发文化存在冲突,这使得字节过往在硬件上的尝试都难言成功。同时,据了解目前高层对智能眼镜品类的市场空间尚存疑问,倾向认为其市场规模仍远小于 TWS 耳机,尚不足以成为战略重点。

阿里巴巴的布局相对温和,更多是通过合作方式进入市场。此次与 Rokid 的合作表明阿里更倾向于通过场景端的赋能来探索智能眼镜的潜力,阿里也更注重通过智能眼镜推动自身电商、物流和企业服务的生态整合,而非直接研发智能眼镜硬件产品。

腾讯一贯对硬件研发持谨慎态度,更倾向于通过投资智能硬件厂商或与之合作,在内容和场景端发力,如与 Meta 或 Rokid 等品牌共同探索基于智能眼镜的社交和游戏场景。

小红书作为国内知名的内容种草平台,对智能眼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于智能眼镜天然适合时尚与生活方式场景,这些场景与小红书的内容生态高度契合,通过合作发布或种草推广,小红书可以快速推动产品认知度和用户转化,但小红书缺乏硬件研发能力,其平台属性也决定了更多是通过与厂商合作推动品类发展,而非自主生产硬件。

除了以上几家互联网一二线大厂,AI 模型公司也在智能眼镜领域寻找合作机会,探索独家绑定的硬件方案。智能眼镜的第一人称视角和实时互动能力,为大模型的语音助手和生成式 AI 提供了绝佳场景,Minimax 和智谱等国内大模型公司也正在通过探索与硬件厂商的独家合作来切入市场。

4)总结

对于跨界玩家来说,其在资金、技术或流量上具备优势,但由于硬件研发能力和战略聚焦不足,现阶段的影响力仍有限。

未来能否在智能眼镜领域取得突破,取决于它们是否能有效整合自身生态优势,与市场需求形成闭环,同时在硬件产品力上实现突破。

对于新入局者而言,当前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行业利润被压缩的情况下维持运营。这需要厂商在品牌打造、硬件优化和供应链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挖掘新的增长点。

Nothing Tech 通过 a) 注重 CMF 设计语言和品牌调性; b) 积极运营用户社群 在高度竞争的智能手机市场打开一定市场份额,或许为新团队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榜样。

当然,智能眼镜的商业化成功离不开线下体验和区域化设计。Ray-Ban Meta 第二代的销量增长证明了线下渠道覆盖和佩戴舒适性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亚洲市场,厂商需更关注区域化设计,如针对亚洲人头型和鼻梁特性的优化,以提升用户体验。

接下来的几个月还会有多家厂商陆续发布 AI 眼镜产品,有新Newin 会持续关注并带来跟踪报道。

精选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