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月19日20:00,2026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十八强赛第六轮,中国男足主场迎战日本。上半时,林良铭劲射被挡,小川航基甩头破僵,板仓滉头槌扩大比分。上半场比赛结束,中国0-2落后于日本。下半时,林良铭开场推射破门为中国队扳回一球,伊东纯也助攻小川航基完成头球双响。全场比赛结束,中国男足1-3不敌日本男足,两连胜终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国足在这场比赛的过程值得肯定,对国家队的建设有三个意义:第一,菱形中场打强队的说明书已经基本写就。第二,国足年轻队员与欧陆水平的真实差距得以测算。第三,中国队员的真正长板得以展现。

菱形中场的使用说明书

菱形中场,一直是伊万和外界最核心的战术争议点。从伊万上任以来,对菱形中场的认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菱形中场是落后和老派的战术体系,单后腰一遇到强队就会被打爆,四后卫也往往弥补不了后场宽度。

阶段二,打弱队还是可以用菱形中场的,遇到韩日,最好双后腰,或者五后卫,希望伊万听劝。

阶段三,原来菱形中场打强队是这么运转的!

伊万一度在对阵韩国时把菱形中场改为双后腰,事实证明,在对手战意不强,依赖超级个体突破的情况下,可以少丢球,但创造奇迹的机会为零。

如今面对日本,伊万坚持了菱形中场,这场比赛也让我们第一次完整看到了菱形中场打强队该有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最初对菱形中场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单后腰防不住对手禁区前调度的问题,或者说,担心我们没有以一敌多的“兽腰”,事实上,伊万的单后腰位置并不喜欢用兽腰,如黄政宇,反而喜欢用出球和跑位见长的球员,如王上源。

我们本以为,菱形中场的单后腰要纯纯的防守,一个后腰都不防守,还能指望谁?事实上,菱形中场的精髓在于中场的轮转,也就是互相之间以较少的跑动距离实现弥补,一个人扑上去了,周围队友可以凭借较短的时间填补空间。

我们本以为,中国队适合的中场是“铜墙铁壁”,岿然不动站住位置的,没想到,伊万要的中场是一个涡轮增压模式,要在轮转中动态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积极的多功能边中场显得极为重要,这也是谢文能、徐皓阳、李源一甚至汪海健得到重用的原因,同样是谢鹏飞、高天意、戴伟浚不得重用的原因。

从442菱形中场的示意图就能看出,静态的菱形中场,每一名球员的理论出球点都是最多的,视野可及范围内,接应队友的人数是最多的,互相应援的节点最丰富,局部突破后的选择最多。

就看中国队的进球,其实先有谢文能跟胡荷涛的联动围抢,后有谢文能左路向中路的带球突破,正常阵型下,谢文能本该有保护性接应传后腰,两翼转移传徐皓阳,传前腰传前锋多种选择,东方不亮西方亮,在多数队友没有到位的前提下,拉边的前锋韦世豪仍有接球空间,按位置跑位的林良铭和惯性前插的谢文能转眼间双鬼拍门,电光火石间就形成了禁区内的两点接应。

以结果论,我们会夸赞谢文能的超级盘带和跑位积极性,这个进球也没有前后腰的参与,但是本质上,菱形中场的多种出球可能性才造就了这唯一一条进球线路的凸显,或者说,如果你只有一种选择的时候,对手是容易防守的,当你有很多选择的时候,对手才会有无所适从之感。

在本场比赛大部分拉锯战阶段,国足从容控球的机会不多,大多数是一些逼抢后追求速度向前传一些二分之一球,这种状态下,菱形中场保证基本每个区域都有人,这才有守转攻那为数不多的机会,反之,五后卫或者双后腰阵容,往往阵型展不开,球到不了前场又会被对手控制。

真正有效的防守是多个区域都能形成协同作战,球员从自己的理论本位到应援位置,距离不应太长,彼此间能有呼应;不太有效的防守反而是“站住位置”,因为守转攻展不开阵型,很容易把球权丢给更强的对手,因为要靠球员人数保证核心区域,反而容易让对手把阵型压扁,形成围攻态势。

当然,这种442菱形中场最大的考验是球员的体能,以及因为体能下降带来的注意力问题,对印尼我们出现了直观的体能问题,对日本的丢球,看似是个注意力问题,本质上仍是体能问题,因为体能问题出现了大脑缺氧,出现了快速移动的迟缓,导致定位球被对手抓住机会。

因此,伊万选人的逻辑也对应浮现:体能、比赛作风被放到首位,因为轮转型的中场需要每一个人多跑,靠前场等球的所谓窝里横中场核心绝对不好使,偷鸡型前锋往往适应不了比赛节奏,中后卫的机动性更重要,身高不吃亏的前提下宁用灵敏度更高的魏震不用蹲坑型的李昂等。

日本男足这场比赛虽进行了轮换,但仍有较强战意,相比之下,出线成定局之后日本队反而有可能战意下降,因此,这场比赛还是很有参考价值,证明了菱形中场可以靠一套完整的战术和选人逻辑,实现对强队该有的压力。

年轻队员对强队祛魅

年轻队员对强队祛魅

在联赛中给外援打下手的国内年轻队员,真的跟五大联赛球员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吗?

差距的确有,这场比赛证明,差距也没有这么大。

以前总说,国足不行的原因在于青训,说我们在青少年基本功打造时期就欠了账,可是,到19岁还能教训南野拓实的韦世豪,为啥到了成年队就迅速被对手拉开差距?

19岁的技术已经定型了,很多例子能证明,在19岁时,我们还能跟日本对抗,真正的差距出现在20岁之后的职业生涯中。

就在之前不久的U23亚洲杯上,虽然对阵日本我们输了,但我们的谢文能、拜合拉木、贾非凡、刘祝润等球员,看起来仍跟日本队处于可以抗衡的水平上,未来呢,还要继续目送日本的同龄人一个个前往欧洲,而我们的球员回俱乐部枯坐板凳,直到28岁时再被同龄日本教训?

本场比赛,胡荷涛、谢文能、朱辰杰、徐皓阳等都表现出了跟日本队抗衡的实力,甚至有局部军训的瞬间,这证明了我们的个人能力并没有被远远抛开。

目前看起来的菜菜子澳大利亚、沙特,不到两年前还在世界杯舞台上抗衡世界级强队,强队日本更是屡屡克制世界顶级球队,怎么看,我们跟世界水平的差距都不该成为一道天堑。

只能说,我们的循环体系不对,日本队球员在青年队时跟中国队差不多,在本国联赛一筛选就纷纷加入旅欧大军,红气养人,再回亚洲个个都是大腕了,日本是典型的内循环外循环结合的培养路径,“日本出品”的球员整体得到欧洲认可,机会就更多了。

中国球员呢,因为出不去,又因为慢节奏的联赛特别适合老油条及单干外援发挥,内循环都阻滞了,少有的几个给外援打下手的边角料,凑到国家队,在一片懵懂中开始输球,越输越觉得自己不行。

先从信心上对强队祛魅,再在重大比赛中得到锤炼磨合,然后从人员培养上开辟体外循环的新大陆,中国足球真的不该差这么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卡塔尔、沙特、澳大利亚真的没有多么强,而国足也太需要争取机会,去世界舞台上踢一次不丢人的小组赛,当前的国足,至少为这条突围之路展现了生机。

中国足球该是什么样的

中国足球该是什么样的

足球这项运动,在不同国家都会形成非常具有国别特色的体系,而中国队可能从未发现或坚信自己的特色。

对日本这场比赛,证明了中国足球在拼抢、灵巧这两方面上,能发展为我们自己的特色和长板。

董路曾经说过,中国球员的技术在欧洲不算技术,中国球员的强壮在欧洲也不算强壮,中国球员的战术在欧洲也不算战术,但中国球员的灵巧在欧洲仍然是灵巧,甚至更为灵巧。这就是“相对长板”和“绝对长板”的辩证思考。

张稀哲的技术、李昂的强壮、吴曦的战术水平,都是相对长板,很容易在强队面前吃瘪,本场对阵日本,国足除了中后卫,几乎全员采用了“灵巧+积极”的球员,这是一种不惜体能的反传统的小快灵,这是一种敢于上身体拼对抗的“走脚下”,这是一种有秩序有精气神的“疯狗战术”。

倒是王子铭进一步证明了,国内联赛的微波炉,到了国际赛场上很难热起来,打巴林就是其有效区间的上限了。

金志扬在国安推崇小快灵,徐根宝在崇明要求“走脚下”,朱广沪不顾颜面提出了“疯狗精神”,这些理念未能更深一层挖掘中国球员的绝对长板并一以贯之地推广和体系化,在不断的自我怀疑中,这些名词未能在事实上生根发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处于低谷中的国足,借助18强赛的磨练,逐步发现了比较适合中国人的踢球方式,这种方式也许不够漂亮,也许不能保证自己战胜强队,但慢慢摸到了自己手里仍然可以一战的筹码。

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显得非常内敛,中国足球也一直没有打出大开大合的有效战术,中国人团队意识强于个人主义,似乎也很难出一位真正意义的强势特权球员。

怎么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呢?某位前著名外交官曾经在一个半公开的讲座说过,我们真正的特长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也就是,把你搅合地不舒服,是我们真正擅长的东西。

442菱形中场,从分布看很有“星火燎原”的即视感,我们有游击队,有敌后战争,有持久战,有三十六计,有“弱者道之动”的智慧,有卧薪尝胆的执着,有以柔克刚的太极,有丢车保帅的迂回,能等小卒过河的裂变,我们特别擅长寻求弱势的均衡,特别擅长韬光养晦中的执着,并找到绝对长板脱颖而出,这些刻在骨子里的精神特质,和无限个局部无限个灵活的智慧碎片,才是中国足球演进的精神路径。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足球需要借助我们独一无二的,从精神到身体的灵巧,从意志到战术的坚韧,找到自己的绝对长板,国足的18强赛,以及青年军展现的希望,该次第累积一个飞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