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咨询室里,青少年成为了半壁江山。他们或眉头紧锁,或神情淡漠,共同承载着抑郁情绪、焦虑困扰、躯体化症状以及双相情感的波澜。学业压力、同伴关系的错综复杂、与父母沟通的鸿沟,如同三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有一群青少年,他们如同破晓前的曙光,主动请求父母的帮助,寻找心理咨询师的指引。他们对心理咨询抱有理性的认知,能够迅速与咨询师建立起信任的桥梁,问题改善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然而,更多的青少年则是被父母牵引着踏入咨询室的门槛。他们如同惊弓之鸟,对咨询充满抗拒,紧闭心扉,拒绝袒露内心的脆弱与挣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们眼中,咨询师仿佛是父母的“耳目”,而非真正理解、帮助自己的人。但随着咨询的深入,信任的种子逐渐萌芽,他们开始意识到,咨询师是那把打开心锁的钥匙,是陪伴他们走出困境的同行者。

更为棘手的是,那些已经被医院贴上抑郁、焦虑标签的青少年,他们或是面临休学的危机,或是深陷网络的泥潭。父母对我寄予厚望,希望通过我的咨询,为他们的孩子点亮一盏明灯。但孩子们却如同刺猬般,抗拒着每一次接近。家长们满心疑惑:“孩子明明在痛苦中挣扎,我们为何不能为他铺设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

于是,一个死循环悄然形成:心理问题导致抗拒咨询,抗拒咨询又无法解决心理问题

如何打破这个死循环?这背后藏着的,不仅仅是“孩子不听话”那么简单,而是青少年在心理发展、家庭关系、甚至社会文化中的种种纠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少年为何对心理咨询说“不”?

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青少年独特的心理世界和与成人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青春期是一个充满挑战与矛盾的时期。青少年们在这个阶段,既渴望被周围的人理解,又害怕被否定或嘲笑。

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在面对心理咨询这一新鲜事物时,往往持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他们担心,一旦踏入心理咨询的大门,就会暴露出自己的脆弱与不足,从而受到他人的非议或排斥。

举个例子来说,有些孩子会觉得去做心理咨询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心理咨询似乎只属于那些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而自己只是有些小困扰,根本不需要去“看医生”。

特别是那些在学校里比较在意同学眼光的孩子,他们更担心如果别人知道自己去做心理咨询,会怎么看自己,会不会因此而失去朋友或受到嘲笑。

另外,一些孩子还会觉得,父母让自己去咨询,其实是在暗示自己“有问题”。这种误解往往源于家庭沟通的不畅或父母表达方式的不当。

比如,小明的妈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总是急匆匆地对儿子说:“你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去看心理医生!”这种语气和措辞,让小明觉得妈妈根本没有在理解自己的感受,而只是把他当作一个需要修理的“机器”。这样一来,小明对心理咨询的抗拒情绪就更加强烈了。

当然,还有一些孩子对心理咨询本身缺乏足够的了解。他们可能会把心理咨询师想象成医生一样,要对自己进行“诊断”和“治疗”,甚至会担心自己的秘密会被咨询师泄露给父母。

这种担忧和误解,让他们对心理咨询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和抵触情绪。他们不知道,心理咨询其实是一种平等的、倾听的、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会尊重来访者的意愿和隐私,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总结青少年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的三个最常见原因,我们可以归纳如下:

01

污名化与羞耻感:心理咨询的“隐形标签”

02

被控制的恐惧:心理咨询=父母的“遥控器”?

03

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它真的能帮到我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应该如何智慧应对?

面对孩子的抗拒,智慧的父母不会急于求成,找“速效解药”。而是会先放慢脚步,走进孩子的内心小宇宙,探索他抗拒的真相。

破解孩子抗拒 先倾听再引导

01

‍ 面对孩子的抗拒,别急着说服,先静下心来,听听孩子的想法。

你知道吗?孩子抗拒咨询的原因,可能就藏在日常的对话里。当孩子情绪低落,你耐心听过他的抱怨吗?你问过他:“最近有什么让你特别烦心的事吗?”这些问题,不只是为了答案,更是告诉孩子:“我在意你的感受,我愿意倾听你。”

真实故事分享:

一位母亲,她的女儿初中开始叛逆,拒绝咨询。母亲苦口婆心,却换来女儿的冷漠回应:“我才不要去。”

但母亲没有放弃,她开始调整方式,不再直接提咨询,而是和女儿聊起了轻松的话题:喜欢的偶像、学校的趣事。渐渐地,女儿的心扉向她敞开,主动分享了学校的压力。

这时,母亲才小心翼翼地提出心理咨询:“或许有个人能更懂你,帮你理清困惑,你觉得呢?”女儿竟然点了点头,同意了咨询。

记住,倾听是理解的第一步。当我们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他们才会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让我们用爱和耐心,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换个方式 引导孩子的心理咨询之旅

02

‍ 面对心理咨询,如果孩子觉得这是一场“强迫行动”,那父母的急切只会让他们更加抗拒。与其命令,不如换个方式,给孩子更多选择权,让心理咨询成为他们自愿的选择。

试试这样问:“宝贝,如果有一个专业的人,完全站在你这边,愿意倾听你的烦恼,你会想试试看吗?如果不喜欢这个人,我们还可以换另一个,你觉得怎么样?”这样的提问,既尊重了孩子的意愿,又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探索自我、解决问题的门。

有的家长可能会担心:“孩子一定不会同意啊。”但请记住,真正的引导,关键在于耐心和尊重,而不是急于求成的“服从”。

给孩子时间,让他们慢慢了解心理咨询的好处;给他们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是否尝试。当我们用爱和耐心去引导,孩子自然会感受到我们的支持,也会更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揭秘心理咨询 让孩子不再误解

03

‍ 青少年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你是否也注意到了?他们可能以为咨询师是学校里的“严师”,或是“判定”他们的医生。但真相是,心理咨询远不止于此!

让我们用轻松的方式,给孩子科普一下:“咨询师不是来教训你的,也不会随便泄露你的秘密。他们只是愿意倾听,并帮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咨询室里,你可以叫我侯吉亮、吉亮,甚至小侯,就像朋友一样。(是的,我亲身经历过,感觉超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享一个真实故事

有个妈妈,她的儿子对心理咨询特别反感,觉得去咨询就等于自己“有病”。

后来,妈妈巧妙地带他看了一部关于心理健康的电影,咨询师用幽默的方式与来访者对话,这让儿子对心理咨询有了新的认识,觉得它“有点意思”。

最终,他同意尝试一次心理咨询。

我也推荐两部超棒的电影,帮你和孩子更深入地了解心理咨询:《心灵捕手》和《第六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心灵捕手》

《心灵捕手》展现了心理咨询如何帮助人们走出心理阴影,建立自我接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第六感》

《第六感》则是一个心理治疗师帮助青少年走出痛苦的故事,每次看都让我感动不已。

(温馨提醒:《第六感》是惊悚片,但情感真挚,值得一看!)

小小体验 打开心理咨询的大门

04

‍ 直接让孩子面对陌生的咨询师,确实有点“为难”他们。别担心,试试“曲线救国”的方法,让孩子先通过一些轻松的活动,对心理咨询有个初步的了解和感受!

你可以带孩子参加心理健康讲座、工作坊,或者线上聊天活动。这些场合压力小,氛围轻松,孩子们更容易放松警惕,打开心扉。

分享一个真实故事:

‍有位父亲,他的儿子因为人际问题感到压力很大,却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这位父亲灵机一动,找到了一场心理健康主题的公益沙龙,邀请儿子一起参加。

起初,儿子有些抵触,但在活动中听到别人的经历后,他开始产生共鸣,对心理咨询有了新的认识。几周后,当父亲再次提到心理咨询时,儿子居然主动说:“我想试试看!”

这就是“小小体验”的魅力!它降低了心理咨询的门槛,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接受并愿意尝试心理咨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示范 让孩子拥抱心理咨询

05

‍ 青少年对心理咨询的抗拒,有时是对父母的一种“无声反馈”。如果父母总是批评、指责,孩子又怎会信任父母推荐的咨询呢?

试试这个方法: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比如,主动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分享自己的求助经历:“有时候,我也觉得迷茫,所以去听了一场心理讲座,收获很多。”这样的坦诚,会让孩子觉得寻求心理帮助是生活中的正常部分,而非“羞耻”之事。

‍ 我还建议,父母可以先接受一次心理咨询。这不仅能帮助我更全面地了解孩子,还能让父母体验咨询过程,建立信任关系。更重要的是,这能让孩子感受到:寻求帮助不是“有病、有问题”,而是成长和进步的表现。

别让孩子有被“物化”的感觉,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而不是被“修理”或“治疗”。让我们用爱和智慧,引导孩子拥抱心理咨询,共同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

‍ 每个青少年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抗拒心理咨询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和故事。父母的任务,不是强迫他们立刻接受,而是耐心陪伴,一步步走出心理防线。

记住,尊重和理解是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相信在爱的滋养下,孩子会渐渐放下防备,尝试接受新的帮助。心理咨询的路上,家长和孩子是并肩作战的伙伴,共同面对挑战。

‍ 改变,不仅发生在孩子身上,也会悄然影响父母的心灵。当我们放下焦虑,学会倾听和理解,或许才真正找到了那把帮助孩子成长的钥匙。

让我们携手,用爱和理解,搭建起心理防线后的桥梁,陪伴孩子勇敢前行,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