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发改委推出第一批29个民营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涵盖各地各部门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强化法治保障和要素保障、优化政务服务、加强政企沟通等。这些经验举措,聚焦民营企业关心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整合协调各类资源,展现了改革创新的思维、担当作为的勇气,对各地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具有示范意义。

案例1:福州市持续推进审批改革 精准高效便民利企

一、背景情况

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围绕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关于强化土地要素保障的部署安排,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及自然资源部深化“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的要求,全力推进“三争三领”行动,以精简审批环节、加强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为重点深化改革,全力提升服务效能,精准高效便民利企。

二、主要做法

(一)硬核举措“精准送”,在保障提效上做到更好

一是惠企措施靠前发力。梳理优化土地开发、强化要素保障、盘活存量用地、提升审批效能、完善技术规程等五大方面、89条惠企政策,以政策包形式精准推送。二是政策创新持续推进。出台《福州市房产与规划建筑面积测算技术规程》,配套编制《福州市房产测算参考图示》,在两套国标之间架设桥梁,衔接统一规划计容建筑面积、房产建筑面积以及人防建筑面积测算标准;将“多测合一”的实施范围拓展至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实现测绘成果一次提交,规划、消防、人防、不动产登记领域共享,测绘时限降低一半以上。三是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在全省率先实现住宅类“带押过户”的基础上,拓展实现商业用房、办公用房、车位等多种非住宅类“带押过户”,免去买卖双方提前筹款还贷解押环节,提高带押房屋流通性,帮助企业节约“过桥资金”。

(二)优化流程“极简办”,在审批提速上做到更快

一是延伸“拍前”+“拍后”服务链条。在企业办理规划、用地手续过程中,推行“量身定制”的精准服务路径,做好政策咨询、流程指导、业务辅导、材料准备等工作。创新开发“福地迎商”微信小程序,企业家和意向投资者可通过小程序便捷获取推介地块周边配套、规划功能、技术指标、管控要求和惠企政策等相关资料,有助于企业提前开展方案设计和资金测算。二是拓宽“线上”+“线下”帮办渠道。探索“全流程网办”形式,开展工程建设项目“不见面审批”改革探索,嵌入一键式智能分析比对、数字化审图等功能,企业可全天候递交申报材料、一键式材料自检和秒审、自动生成审查报告,提升审批效率和便利化程度。三是推行“串联”+“并联”集成办理。探索推行集成化审批,在具备条件的项目推行“四证齐发”审批模式,并联审核项目备案、预审建设方案,预核施工许可,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签订当日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实现拿地即开工。

(三)精准服务“暖企心”,在质效提升上做到更优

一是推进“一站式”便捷办理。持续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开设“帮您办”专窗,增设“云上审批”和“视频帮办”功能,针对省市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台资项目、工业项目等,主动靠前、优化审批、全流程帮办;依托“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在全省率先推行二手房转移登记“一件事”全程智能网办,将13个贯穿二手房交易全生命周期的办事事项联动线上办结。二是开展“一对一”精准包联。梳理61个出让项目、重点项目,组建局领导包案“一地一专班”,通过局领导包项目推进、专班动态跟踪、巡回服务、现场办公等举措,协调解决规划审批、方案设计等问题,确保项目快速落地建设。三是探索“一把手”换位体验。去年以来开展服务体验21次,制定优化措施14条,并将换位体验活动拓展到不动产登记领域,推动各县区不动产窗口办事体验整体跃升。

三、取得成效

(一)审批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取消、豁免、合并办理事项和环节50余项,全类型51个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一趟不用跑”,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总时限由76个工作日压缩至19个工作日,努力为企业创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

(二)改革成效得到多方认可。被省自贸办评为“全国首创”并入选省自贸区第19批创新举措在全省各行业推广;“福地迎商”小程序获“2024全国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百景奖。上线4个月以来,超过10万人次通过“福地迎商”小程序查询到地块信息,畅通了信息获取渠道;“不见面审批”助力福州在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评估工作中排名全国第一。

(三)企业群众享受更多便利。截至目前,先后推动工程规划许可、规划条件核实和土地核验等多个高频业务实现“不见面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高频事项100%实行“不见面审批”;2023年度,完成“一窗受理”项目2376件,占受理总量的80%,受到央视“经济半小时”关注;二手房转移登记“一件事”全程智能网办上线推广后,完成报件3000余宗,其中400余宗为全省异地办理;“带押过户”实施至今,共办理该项业务2866宗,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

案例2:福州市鼓楼区坚持以服务护航民企

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福州向海而兴,加快“海上福州”建设,在鼓楼区打造城市中心的海洋经济科创高地。不靠海,却要把海洋经济做大,如何抢抓机遇开拓出海之路?福州市鼓楼区意识到民营经济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围绕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关于支持民企参与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发展的部署安排,依托建设海洋经济科创高地,用心用情做好服务民企文章,携手民营经济共赴蓝色新浪潮。

二、主要做法

(一)搭建平台,力促政策先行。园区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主阵地,为了让民营企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唱好主角”,鼓楼区通过实施“平台载体跃升年”专项行动,强化产业平台载体支撑。围绕打造“全省海洋经济会客厅”目标,依托福州软件园双创新城,加速建设海洋经济科创高地,现已配置办公面积达5.6万平方米。同时,为入驻海洋经济科创高地的企业量身定制专项政策,陆续出台了《鼓楼区建设海洋经济科创高地扶持措施》《鼓楼区海洋经济科创高地招商及平台引进激励办法》,对租金等予以优惠,开通“一企一议”通道,并提供医疗、教育、人才等方面的配套服务。此外,推动成立海洋金融产业发展联盟,吸引银行、保险等金融持牌机构加入,推出海渔贷、“海福通”等涉海金融产品,并成功举办“鼓楼区‘引金入海’海洋产业专场政金企对接会”等多场涉海金融活动,帮助涉海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目前,联盟已为港航船舶、福建乾动海上粮仓科技公司等11家涉海企业授信2.53亿元。

(二)需求上云,助力高效对接。作为新生力量,快速成长的海洋经济科创高地也遇到诸多挑战,入驻的涉海企业面临着缺人才、少技术等难题,为更好汇聚各类资源、畅通对接渠道,鼓楼区依托海洋经济科创高地,开发了线上公共服务云平台。自主建设的海洋经济科创高地技术转化服务平台于2024年元旦正式启用,其功能集涉海专家、涉海金融、涉海政策、涉海资讯、涉海需求、涉海活动、企业招聘等服务为一体,既为各类涉海民企提供了形象展示载体,又帮助各类企业快速找到对接渠道,便捷获取所需的科技资源和技术服务,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以进一步缩短创新周期,提高生产效率。目前平台成功吸引涉海企业2209家,海洋专家876人,发布技术成果总数1194条。未来,还将积极推动福建省技术成果转化中心海洋分中心、海洋生态预警联合实验室等平台落户。

(三)牵线搭桥,打造创新枢纽。随着优秀涉海产品推广、涉海科研成果汇集,鼓楼区以建立创新“枢纽”为愿景,积极发挥政府牵线搭桥作用,下功夫解决涉海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困难问题,切实为企业解决发展的后顾之忧。2024年初,福州伊诺威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入驻海洋经济科创高地,其专业从事海洋工程设备出口,作为“无形”的帮手,海创高地积极助其寻找技术合作方,生产船体除锈及喷漆机器人。随着海洋科创成果转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被逐步打通,伊诺威的机器人“出海”,变得越来越顺畅。除了为涉海民企匹配优质资源,海洋经济科创高地海积极助力好产品、好方案快速推广。佰辰星光资本合伙企业作为入驻企业之一,面临着乡镇渔业辅助船管理困境,海创高地建议以电动化改造为抓手,分离船舶的使用权和所有权,采取以租代购的方式,分批次淘汰现有的传统辅助船。这套由海创高地提出的“渔民不增加支出、政府不投入资金”的方案,已在我省其他地市展开试点。

三、取得成效

“海上福州”建设之路蹄疾步稳,海洋经济作为发展新赛道蕴含着巨大生机,而民营经济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所在,引领民营经济参与海洋经济发展是一次双赢的奔赴。鼓楼作为核心城区,依托政商、科研、金融等资源集聚优势,以海洋经济科创高地建设为抓手,在解决涉海企业痛点方面资源集聚、彰显优势。在这块海上项目的陆上“试验田”上,高度集聚的产业生态,为业务交流、项目合作带来更多便利。目前鼓楼区围绕深海养殖、海洋装备和智慧海洋的上下游产业链,已成功吸引了中船蓝荟等67家涉海企业入驻高地,并落地福建省领创海洋院士科创中心、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东南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平台,“海洋经济创客空间”成功获评市级众创空间,“海洋科创+海洋经济”融合发展的蓝色动能正加速释放。

案例3:厦门市算力增动力 算能增动能

以算力政策红利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一、背景情况

面对数字化转型浪潮,厦门市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然而,今年2月,在对包括美图、瑞为、快商通等民营企业在内的150家人工智能企业调研发现,厦门仅有176P公共智能算力,与产业实际需求存在约700P的算力缺口,智能算力不足成为制约企业研发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主要瓶颈。为破解该堵点,厦门市围绕强省战略关于数字赋能的部署安排,创新提出“以算力补贴人工智能产业终端,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算力基础设施”的新思路,通过制定算力政策、加大算力供给、强化算力招商、构建算力生态体系等举措,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主要做法

(一)精准把脉,优化完善算力政策

针对民营企业反映的原有算力政策门槛高、覆盖面窄等问题,厦门市广泛听取市场主体意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2024年5月出台《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智能算力发展和应用的通知》,将算力补贴规模从1000万元提高到5000万元,算力补贴门槛从30万元降低至5万元,单家补贴上限从50万元提高至100万元。民营企业购买或租用符合条件的智能算力服务,按照实际支出费用给予最高50%的补助,支持民营企业降低大模型开发训练和应用推广成本。

(二)以需促供,加大智能算力供给

新政策出台后,不仅民营企业购买本地算力的需求得到释放,也激励了社会资本在厦门投资建设智能算力的热情。三大运营商率先响应,依托各自优势资源,持续加大在厦算力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争取总部资源落地。阿里云、弘信电子等民营科技企业也纷纷表达出投资意向,算力供给主体不断增加。截至7月底,厦门市公共智能算力规模已显著提升至516P,有效缓解算力供需矛盾,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算力支撑。

(三)算力招商,助力产业集聚发展

算力政策的实施不仅解决了企业算力不足的燃眉之急,还成为了政府招商引资的抓手。高德导航、南京斯锐德等知名民营企业看中了厦门算力领域的政策优势和市场潜力,纷纷计划在厦门设立子公司或开展新业务。这些项目落地后,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更将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数字产业集聚发展,助推厦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数算融合,构建算力生态体系

算力的发展与应用离不开数据的支持。近年来,厦门市全力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初步形成包含一揽子数据基础制度、一个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中心、一个数据交易平台、一批第三方服务机构、一个数据资产登记中心、一个数据产业基地的“六个一”基础框架,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营造良好的数据环境,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2024年7月27日,海迈科技获得全市首张数据资产登记证书,这也是全省首张建设信息化领域数据资产登记证书。

三、取得成效

自算力政策实施以来,厦门市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算力资源的丰富和成本的降低,极大地激发了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政策的吸引力和市场的潜力引来众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厦门,为招商引资工作注入新活力。截至目前,厦门市公共智能算力规模已大幅提升,预计年底前将达到1000P,基本满足当前产业发展需求。同时,随着更多企业和项目的加入,厦门市数字经济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效应将更加明显,为民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案例4:漳州市“三度三心”

护航民企发展提速增效

一、背景情况

围绕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关于完善执法体系的部署安排,深入贯彻省委、市委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全力保驾护航民营经济发展,漳州市公安局传承弘扬新时代“漳州110”“以人民为中心、做人民的保护神”宗旨,以“更快、更灵、更优”为目标,部署开展为期一年的护航民营经济发展“好雨”行动,着力打造亲商利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截至目前,全市涉企警情、涉企案件、涉企矛盾纠纷数分别比降18.1%、16.8%、13.5%。

二、主要做法

(一)深化联络密度,让企业舒心创业。聚焦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深化推动“三争”行动部署,传承弘扬新时代“漳州110”人民至上理念,搭建警企联系“四个一”新体系,推动警企协作再上新水平。一是成立一个小组,即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专门服务、专项联络民营企业。二是出台一项方案,即《漳州市公安机关护航民营经济发展“好雨”行动方案》,制定涉及12个主要警种职能的24项具体措施。三是建立一项常态化帮扶制度,即市、县公安机关领导班子及局属警种部门主要领导常态化挂钩帮扶民营企业制度,推动问需于企、问计于企落到实处。四是设立密切警企业联络“一点一牌”,即一系列警企联络点和一整套“亲情连心”警企联络牌,最大限度激发全警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确保“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

(二)提升服务速度,让企业顺心办事。紧盯民营企业所需、所急、所盼,充分发扬“漳州110”“更快一秒”的传统,创新为企服务“三三四四”新举措,为服务企业便捷化装上“腾飞的翅膀”,真正做到跟进服务全周期。即:确立便捷审批更快一秒、特事特办更优一筹、主动服务更近一步“三个一”标准,在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出入境窗口、台商台企协会三类地点设立“民营企业服务专窗”,全面压缩公章刻制、企业人才落户、生产用房地址编制、车辆业务办理四大项业务审批时限,常态为企业员工提供扫黑除恶、反诈防诈、反恐防恐、网络安全四个专题宣传活动,以优质的服务、高效的审批、快速的办事,助力民营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三)把握惩治法度,让企业安心经营。充分发挥“漳州110”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的为民情怀,深化拓展“护企110”机制功效,确立护企安全“三个零”新标准,全方位维护企业发展权益。一是化解矛盾纠纷“零上交”,构建“联盟+协会”基层共治机制,探索民营企业“纠纷不出厂”综合化解调解模式,全力推动涉及民营企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二是打击涉企犯罪“零容忍”,开展打击涉企“行霸”“业霸”、扰乱市场秩序、侵犯知识产权及内部人员侵害企业利益、阻碍生产经营五类突出违法犯罪专项,建立“重大涉企案件专班攻坚、小微涉企案件快侦快破、涉企案件资金快追多挽早返”机制,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三是安全生产防范“零懈怠”,协助指导企业健全安保措施、调解组织、监控系统等人防技防设施,加强企业集中区域、工业园区、重点项目建设区域、大中型物流市场等周边治安整治,帮助企业深入排查并消除安全隐患。

三、取得成效

1-9月,全市公安机关常态化挂钩帮扶民营企业512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200余件,依托20个驻企经侦警务联络站、18个“一站式”公安综合服务窗口、新增214个警企联络点,为585名列入“白名单”企业人员提供出入境通关保障。“好雨”行动实施以来,破获涉企刑事案件351起,开展“涉企专门集中返赃”仪式250余场,挽回民企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深入企业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0多起,涉企矛盾纠纷化解率达85%以上。

案例5:漳州市创新“就业夜市”

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情况

围绕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关于强化用工要素保障的部署安排,随着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和技术进步,传统的招聘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解决求职者白天工作与求职之间的时间冲突,同时提高招聘效率,降低民营企业用人成本,漳州市人社局创新开展“就业夜市”招聘会,通过优化招聘的时间、地点、主题和形式,为求职者和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高效的交流平台,将人才经济与夜市经济有效融合,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选对时间,选择晚上作为“就业夜市”的举办时间,这样不仅避开了求职者白天的工作时间,还为在岗求职者提供了更多的求职机会。这种时间上的灵活性极大地提升了求职者的参与度。同时考虑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高峰期,在7-8月加大了招聘频次,在毕业季接连举办了多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帮助毕业生更快地找到满意的工作。

(二)定好地点,挑选了人流量大、氛围轻松的公共场所作为“就业夜市”的举办地点。例如,漳州古城、万达商场等繁华地段,这些地方不仅容易吸引求职者的注意,也为求职者和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交流环境。除了线下招聘会外,还采用了“直播带岗”的形式,让求职者即使不在现场也能了解招聘信息,参与面试,这极大地解决了空间上的限制,使更多求职者能够参与到招聘活动中来。

(三)明确主题,根据选址人群的特点,将招聘主题集中在了家政服务、商超零售、新业态等行业,同时也涵盖了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工业领域,确保了招聘活动能够精准满足不同求职者的需求。通过对行业的细致划分和企业的精心选择,提高了求职者和企业之间的匹配度,大大提升了招聘活动的效率。

(四)创新形式,设计新颖互动方式,让参与者留下深刻印象。2024年“就业夜市”迎来全新升级,新增“就业小舞台”活动,邀请就业“红娘”现场“说媒”,台下企业代表为求职者“亮灯”,让求职过程更加透明化,促进求职者与企业之间相互了解,书写求职招聘新形态。

三、取得成效

漳州市将招聘与夜市融合,借助景点、美食等地标性优势,在全国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漳州古城设置“就业夜市”,以古城“烟火气”为就业服务“聚人气”,借力“夜市地摊经济”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就业夜市”,加大力度巩固提升“逛夜市,找工作”招聘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充分借助“就业夜市”这一平台,深入挖掘企业用工需求及各类求职者求职意向,更加精细化、个性化地进行供需匹配,促进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的对接,实现求职招聘与夜间经济的“双向奔赴”。

漳州市创新“就业夜市”人才招聘对接模式,坚持“线上+线下”结合,通过“企业展示+岗位介绍+线上答疑+在线投递”四位一体直播带岗,打通用人单位和人才之间的信息壁垒,自“就业夜市”启动以来,目前已推广覆盖辖区内11个县区。市本级“就业夜市”已举办40场(同步线上直播带岗),累计组织1000多家次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达98%,提供16000多个次岗位,每场就业意向达成率达20%以上。

案例6:泉州市创新“四调联动”工作法

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升温”增效

一、背景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六年七下晋江调研,亲自总结提炼“晋江经验”。2023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指出,不断创新和发展“晋江经验”。泉州作为“晋江经验”发祥地,虽然在民营经济方面持续领跑,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一个缩影,但也较早迎来爬坡过坎的转型期。改革创新是“晋江经验”的动力源泉,泉州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围绕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关于加强政企沟通的部署安排,探索推出重点工作分级调度、联系点快速监测调度、常态化沟通清单调度、民间投资评估调度“四调联动”工作法,及时、准确把握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努力把惠企助企的事办实、纾困解难的事办好,以服务民营企业的“温度”,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升温”增效,不断奋力在福建省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中走前头、作表率。

二、具体做法

(一)念好“细”字诀,强联动、压责任。创造性推出民营经济重点工作定期调度机制,明确工作会议、快速监测、企业服务、问题协调、宣传推广等制度,拉动各指挥部、产业链(群)指挥长下沉一线、扁平化决策,现场或提级解决问题,累计调度5300多场次、涉及事项2.2万件,解决面超70%。围绕持续提升“创新链”、做强实体“产业链”、深度融通“资金链”等“十大”链条,谋划“百项”细分改革举措,要求对企业诉求建立“全过程”调度机制,明确一般事项3日内办结、重难点事项每周反馈。

(二)念好“快”字诀,明趋势、早研判。在全省创新建立民营企业联系点常态化快速监测调度机制,根据主营业务收入、纳税额、吸纳就业等主要指标和突出贡献情况,选择超百家泉州重点民营企业作为“联系点”。通过对库存、订单、用工、用电等数据指标的监测,及时、准确了解我市鞋业、食品饮料、石材、石油化工、陶瓷等五大行业企业发展规模、经营效益,对指标波动异常等问题突出的企业,提前介入预判并重点监控。

(三)念好“准”字诀,解难题、提信心。健全完善多层次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清单化调度服务机制,通过加设民营企业诉求(问题)“交办单”“运转单”“办结销号单”,推动相关单位和业务部门从个案和整体上精准掌握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堵点、难点,“点线面”结合调度解决一批难题、出台一批务实举措。推广“政策找企”2.0平台,帮助和指导企业精细化开展政策匹配与申报,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鼓足发展干劲。

(四)念好“稳”字诀,出实招、增扩产。建立健全民间投资工作调度评估机制,以常态化沟通交流和清单化调度服务为依托,创新领导包抓、部门指导重点企业和民间投资重大项目制度。建成泉州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通过投贷联动、重大项目用地评估机制,稳步推动民间投资项目的融资和用地保障落地落实。

三、取得成效

(一)畅通涉企政策“直达通道”,助企纾困成效明显。以“四调联动”工作法为抓手,以“万名干部进万企”“政企早午晚餐会”等机制为助力,迭代“政策找企”2.0版,丰富重点民营企业“联系点”画像,推动惠企政策智能比对、精准匹配、奖补资金自动测算。目前平台已发布惠企政策超4400条,兑现资金超53亿元。

(二)畅通诉求反馈“绿色通道”,有效投资不断扩大。充分发挥“四调联动”工作法优势,市县两级发改部门召开各类座谈会超200场、组织前往民营企业调研达500次,及时调度、高效回应提出的问题及建议,凝聚逆投资强大动能。今年上半年,实现全市工业投资增速18.5%,其中技改投资增速31.2%、居全省首位,民间投资增长10.3%、高于全省5.7个百分点。

(三)畅通隐患排查“快捷通道”,企业发展更有保障。用好“四调联动”工作法,通过每月收集到的重点民营企业“联系点”库存、订单、用工、用电等指标数据,分析、排查影响鞋业、食品饮料、石材、石油化工、陶瓷等行业企业发展的风险隐患。今年来已形成调度分析报告2份,为政策“及时雨”的制定提供有效数据支撑,更好地帮助民营企业专注经营、潜心发展。

案例7:三明市推行“三个前移”

彰显“检察护企”实效

一、背景情况

今年以来,三明市检察机关围绕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关于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部署安排,结合三明检察“麒麟”系列品牌建设,在全市部署开展“麒麟护企”专项行动,通过“谋划前移、履职前移、服务前移”,有效提升“麒麟护企”检察品牌影响力,为三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主要做法

(一)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工作目标,“谋划前移”一体推进。一是坚持高位推进,提前谋划部署。市、县两级检察院均成立以检察长为组长的“麒麟护企”工作团队,制定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在每季度业务态势分析会上作专项汇报,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二是坚持头雁引领,加强活动统筹。市检察院检察长每月点题调研“麒麟护企”专项工作情况,结合“四下基层”活动,深入“检察护企联络点”问计问需,提供法律服务39次,收集并解决企业需求26件。三是坚持品牌培育,开展巡回活动。创新“3+N”“麒麟护企”主题巡回工作模式,每月到一个县(市、区)开展主题巡回活动,邀请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工商联、商会、执法司法机关代表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加。四是坚持以点带面,营造浓厚氛围。在11个县(市、区)33家重点民营企业集中挂牌“检察护企联络点”,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编发专刊8期,发布典型案例10件。

(二)以高质效办案为工作核心,“履职前移”注重效果。一是落实宽严相济,审慎办理涉企犯罪案件。严厉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批捕116人,起诉148人,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3894万余元;深挖企业“蛀虫”,办理侵害企业合法权益职务犯罪案件16件17人,追赃挽损1.7亿余元。二是抓实专项监督,有力整治趋利性执法司法问题。常态化开展涉企刑事“挂案”专项监督,梳理涉企刑事案件105件139人,监督撤案9件11人、终止侦查6件17人、解除取保候审11件14人;扎实开展企业涉税犯罪案件涉案财物专项检查,依法监督公安机关解冻账户9个,涉及资金140余万元。三是深化综合履职,护航企业健康发展。加强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构建繁简分流、快审快结履职模式,办案期限从56天缩短至30天,知识产权综合履职率居全省前列;开展“空壳公司”专项打击治理,梳理疑似“空壳公司”131家,督促吊销“空壳公司”12家。四是增强系统观念,推动两个专项融合发展。将“麒麟护企”与“检护民生”专项行动相融合,“联动监督”守护舌尖安全,发挥“人大+检察”叠加效应,联合开展公共餐饮具卫生安全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依法立案行政公益诉讼案件24件。

(三)以助力企业发展为工作导向,“服务前移”提振信心。一是强化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在三明中关村科技园设立三明法务区检察中心,制作“明检护企”微信小程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定制化的法律服务。二是加大对企业普法宣传力度。组建“麒麟护企”志愿宣讲服务队,开展法治巡讲活动30余场,对全市130多家企业开展“菜单式”普法,制作“法治大礼包”,为企业常态化开展普法教育提供优质的检察产品。三是助力破解社矫监管难题。强化检司联动协作,探索“一批多地”请销假机制,为22名涉企社矫对象外出从事生产经营提供便利,确保“出得去”“管得住”。四是着力化解涉企矛盾纠纷。妥善处理5件重点涉企信访件;深化“检察监督+根治欠薪”机制,支持起诉、仲裁260件,帮助农民工追讨欠薪1133万余元,引导企业梳理类案问题,明确解决办法,提早预防欠薪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取得成效

“麒麟护企”主题巡回活动深化了检察机关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双向互动,让更多民营企业家了解、知晓检察工作。自“麒麟护企”专项活动开展以来,2个典型案事例被最高检采用,5个典型案事例被省检察院采用,相关经验做法被法治日报、新福建客户端、福建法治报、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

案例8:莆田市实施“企业家接待日”制度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一、背景情况

“企业家接待日”工作机制是莆田市围绕强省战略关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部署安排,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巩固主题教育成果、践行亲清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之举。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带头落实,每月面对面接待企业家,帮助协调解决困难和诉求,成为莆田市民营经济工作的一个亮点品牌。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流程、有序预约。在“企业家接待日”开展流程方面,前期通过湄洲日报等媒体发布《莆田市“企业家接待日”通告》,确定参加接待的市领导及接待时间、地点等。按照“五受理、五不受理”要求,将企业投递相关诉求和意见建议进行分类梳理,对合理的诉求及意见建议,正式通知企业家参加市领导接待活动。中期由相关市领导现场接待来访企业家。企业家提出相关诉求,市直相关部门和有关县区(管委会)领导根据具体问题当面予以回应,由市领导现场协调形成一致意见。后期由具体承办单位进行跟进处理。

(二)分级受理,责任到人。在明确相关问题责任主体方面,通过将企业问题按照是否需要市级部门协调处理分别纳入市级或县级“企业家接待日”受理,明确区分责任级别,对接不同级别部门。企业所反映的问题所涉及责任单位,需确定具体对接领导和经办人,负责跟踪问题进展,做到“专人专问,对接清晰”,以便推动企业家诉求稳妥、有序解决。

(三)闭环管理、逐一销号。在跟踪评定问题办理情况方面,通过对“企业家接待日”受理问题实行闭环管理,相关责任部门定期跟踪并反馈问题处理进度。对处理情况进行划分,分别是:对企业提出的合理诉求,能够立即协调解决的,尽快协调落实;一时无法解决的,明确时间表,限时协调解决;因客观条件或政策原因无法办结,耐心向企业家解释说明,争取企业家的理解和支持;对超出县级或市直部门权限,需提请市委、市政府专题协调办理的,详细说明原因和依据,提出相关拟办意见,并报请相关市领导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处理。对问题销号标准进行划分,分别是:已协调解决的;部分协调解决,但经与企业家解释沟通取得理解的;虽多次与企业家解释沟通,但因客观条件或政策原因确实无法办结的三个标准逐一销号。通过理清反馈要求,使“企业家接待日”问题办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推进“企业家接待日”工作落到实地,着力成为沟通在莆企业家有力的“法宝”。

(四)数据赋能、上下联动。利用莆田市民营经济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对“企业家接待日”问题的数字化管理,可按接待领导、相关企业、涉及部门进行一键式索引,方便快捷查询问题相关情况,各部门可通过平台实时上传问题解决进度,平台会显示不同时间节点进度,并统计办结情况。企业家可在平台对部门处理结果做出评价,提供反馈。

三、取得成效

活动开展以来共组织接待活动23场次,市四套班子领导“四下基层”接待企业家,帮助协调解决具体问题62个。针对上下联动不紧密、跟进协商不主动、闭环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推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莆田市“企业家接待日”工作机制的通知》,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上下联动、办结销号、跟踪问效。会同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开展“企业家接待日”诉求办理工作“回头看”,对2023年9月份以来企业家反映的108个问题办理情况逐一梳理、回访督查,截至8月底,已办结及有序推进98件,占90.7%。

案例9:南平市延平区聚“链”成群 以“电”向新

全力打造小电池产业百亿集群

一、背景情况

电池产业是南平市延平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延平区按照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关于发展壮大产业集群的部署安排,围绕加快打造县域重点产业链,结合原有产业链,抓住电池产业增长新机遇,坚持“一个龙头企业打造一个产业集群”的思路,以南孚电池为“链主”,着力打造小电池产业百亿集群。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链主+集群”模式,“领头雁”辐射带动。

一是“专班式”推进。建立“链长+链主+专班”工作推进机制,搭建由区领导任“链长”、龙头企业(南孚电池)为“链主”、区直部门纳入专班的推进体系。由链长牵头研究产业链发展政策等重要事项,定向联系产业集群,摸底梳理发展供需“清单”,带领区直单位协调解决链主和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产业链运行更加顺畅。2021年以来,共推动实施电池产业项目10个,总投资9亿多元,其中技改项目8个,技改投资4.9亿元。二是“组团式”合作。实施“龙头企业研发+链上中小企业产业化”等合作模式,发挥南孚电池“链主”主体地位,组建瑞晟新能源、华孚电器、鑫东来科技等一批物联网电池关联企业库。通过举办座谈沙龙、融链固链、市场开拓等活动,全面梳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特点与分布,促进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抱团发展。三是“链条式”招商。制定物联网电池招商图,由政府办、商务、工信、镇街园区等人员组建招商小分队,开展产业链招商和科技招商,打造国内领先电池产业园,引进总投资4.2亿元的中晟新能源、天球实业,强化关键项目招引补链条。

(二)打造“定向+配套”机制,“组合拳”强链补链。

一是政策扶持。成立3亿元规模的产业基金,采用“轻资产模式”等优惠政策形成招引企业“强磁场”。如在设备方面,新购置设备由国企购买部分生产设备通过租赁形式提供企业使用,企业在5年后再回购该设备。原先设备的搬迁,按照设备搬迁费用的50%给予企业设备搬迁费用补助。在原材料供应链方面,由区属供应链公司依据企业原材料采购需求,为其提供原材料采购额度,企业前5年按照LPR利率支付相关利息等。二是服务支持。围绕从企业筹建到项目落地全生命周期,制定“重点企业服务一卡通”,建立产业链重点项目清单,共选派11名干部,担任物联网电池企业的联络员,深化“一企一策”纾困帮扶,为项目落地提供各项审批、核准、备案、登记等手续全过程“保姆式”服务,确保项目开工率、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实现“两个100%”。三是平台加持。在全市率先成立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调解中心,针对南孚电池公司每年知识产权起诉案件超500件的问题,调解中心加大调解力度,降低诉讼成本,维护企业利益。针对部分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屡成被告等问题,通过调解,使企业赔偿金普遍下降70%以上,实现多方共赢。

(三)打造“技改+智改”体系,“强引擎”激发动能。

一是“双轮驱动”研发。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南平工业园区、延平区“两区”融合发展机制,合作成立区融拓数字公司,依托南孚电池、天球实业、中晟新能源等电池生产骨干企业,加快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产品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生产提质;投资0.9亿元用于新增技改,推动配套碱性电池、锂电池等生产工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产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推动技术向“新”。二是“科技搭桥”转化。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搭桥行动”,实施“龙头企业出题+高校院所攻坚”成果转化模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同时加强与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全国原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深入合作交流,将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成立全省首个物联网电池研究院,开展订单式定向研发转化,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取得成效

2023年以来,物联网电池产业产值34.1亿元,同比增长34.6%,引进上下游企业2家,新增工业投资5亿多元。延平区将南孚和华孚打造成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其中,南孚电池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高效能电池重点实验室,碱性电池全国零售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华孚电器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产品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连续15年产销量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前列,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4%。鑫东来科技生产的碱性电池导电剂出口,实现我国该项产品出口“零的突破”。

案例10:龙岩市“掌”上金融 “码”上贷款打造助农支小扶弱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

一、背景情况

自龙岩市获批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以来,为加快普惠金融数字化发展,并深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效能,龙岩市围绕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保障的部署安排,在“e龙岩”政务服务手机APP上搭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该平台融合“科技+数据”,旨在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效缓解市场主体因信息不足而面临的“融资难”难题,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领域提供更加便捷、可得的数字金融服务。

二、主要做法

(一)搭建平台,铺设小微贷款“快车道”。一是建立“掌”上信息共享机制。依托“e龙岩”政务APP的200万用户基础,搭建“龙岩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提供融资对接、金融教育、消保维权、金融司法等多元化功能。目前,平台已接入33家银行业机构、13家政府融资性担保公司和3家保险业金融机构,上线了605项金融产品。二是构建“一键式”快速融资渠道。用户可通过“e龙岩”App进入平台申请贷款,同时,平台生成融资申请二维码,广泛投放于银行网点、政府部门服务窗口和全市1783个村部,使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能够通过扫码快速融资,显效提高融资效率。三是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依托市政务数据汇聚平台,融合了市场、税务、水务、燃气等18个部门、45大类、2000余项实时公共信用数据,以客户授权方式推送给银行业机构,既简化了用户提供书面证明材料的流程,又使银行业机构能够利用实时大数据为客户精准“画像”,有效解决了因信息缺乏导致的贷款“审批慢”问题。

(二)创新模式,打造服务实体“动力源”。一是建立贷款业务“秒授信”。与省农行、省建行、福建农信等15家银行业机构实现数据直连,客户在平台申请线上信贷产品并授权后,平台将实时数据推送给申请的银行业机构,银行业机构通过后台风控模型同步“精准画像”,实现信用类贷款授信“秒批”、让客户贷款“一趟不用跑”。二是推动抵押登记“云办理”。针对抵押类信贷产品抵押手续繁杂、耗时长的问题,平台与不动产登记审批系统、银行信贷风控模型实现直连,将不动产抵质押等金融场景线上化。2021年以来共线上办理抵质押78406件。三是建立差异化精准服务“板块化”。上线“金融超市”,包含“首贷行动”“创业辅导”“绿色金融”“贴息贷款”“供应链金融”、“企业上市”等子板块和特色专区,针对不同市场主体提供差异化的精准金融服务,有效缓解贷款难问题。

(三)数字转型,打造金融发展“软环境”。一是推动多网融合。平台采用政务服务平台身份认证体系,与“金服云”“信易贷”“云闪付”等多级平台实现身份互联互通和融资对接成果互认,在全省率先实现“各级平台协同”,进一步打破“信息孤岛”。二是推动业务信息上链。运用区块链技术,将用户申请、业务受理、信用数据请求、报告查询、业务办结等流程信息上链存储,通过文件加密、数字签名等方式确保政务数据和业务流程信息的安全性、可溯源性。三是推动管理流程数字化。建立限时办理、数据回流、定期通报等制度,督促银行建立相关绩效管理制度,并依托平台再造信贷办理、授信审批流程,确保数字金融工具有效利用和持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三、取得成效

截至目前,平台已成功上线“智慧快贷”“兴闪贷”“龙岩e贷”“兴林贷”等21款秒批类和政务数据直连产品,撮合融资7.55万笔,授信金额超146亿元,平均每笔授信19.33万元,显著提高了融资对接的效率和便利度。该平台凭借其卓越表现,已成功入选中国信息协会“2022数字政府创新优秀案例”,获评2021年度福建省十大金融创新项目以及“2021年福建省普惠金融改革可复制创新成果”并向全省推广,同时得到了《人民网》《新华网》《金融时报》《福建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的广泛报道。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关于国脉

国脉,是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据治理、数据要素×专业服务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

  • 营商环境
  • 营商环境案例
  • 福建省
责任编辑:ouruijia

免责声明:除非特别注明,国脉电子政务网所载内容及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国脉电子政务网,政府CIO的思想阵地与交流平台,5000位政府CIO在这里读懂“互联网+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