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明天我就搬走。"大爷收拾着自己的衣物说道。

"老张,你要是敢走,我就把你那点事儿全说出去!"大妈站在门口,双手叉腰。

这是发生在某个社区里的一段对话,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谁也没想到,这对看似和睦的"老伴儿",竟然会上演这样一出大戏。

01

东城小区是一个老旧的居民区,住在这里的大多是退休的老年人。

春暖花开的季节,小区里的老人们喜欢坐在树荫下闲聊,谈天说地,享受着悠闲的晚年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德林,六十八岁,是这个小区里的"名人"。

作为退休工程师,他不仅在技术上有一套,还是个出了名的摄影爱好者。

每到周末,总能看到他背着相机在小区里拍摄晨光暮色。

自从老伴儿去世后,他的生活重心就转移到了摄影和钓鱼上。

"老张啊,你这样可不行。"楼下的李大爷常劝他,"整天就知道拍照钓鱼,连顿热乎饭都吃不上,得找个伴儿。"

张德林总是笑笑:"我这把年纪了,还找什么伴儿,孩子们也不会同意。"

其实,张德林的内心并不像表面那样洒脱。

每天回到空荡荡的家,看着墙上老伴的照片,他也会觉得孤独。

只是这种孤独,他选择用工作和兴趣来填补。

王秀英的情况则完全不同。

六十五岁的她,是个典型的"快乐老太太"。

退休前是会计,现在是社区舞蹈队的领队,还担任居委会的文艺委员。

她的老伴因病去世多年,但她并没有被悲伤打倒,反而活得越发精彩。

"秀英姐,你这精神头可真好!"跳舞的姐妹们都羡慕她。

"人呐,活着就得开心。"王秀英总是这么说,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夜深人静的时候,那种孤独感会变得格外强烈。

他们的相识,要从社区的"银发相亲会"说起。

这是居委会新推出的活动,专门为社区里的单身老人牵线搭桥。

那天,张德林本来是不想去的,是李大爷硬拉着他参加的。

"就当帮我照相,"李大爷说,"我可是活动组织者。"

张德林只好背着相机去了。谁知这一去,竟让他遇到了改变命运的人。

王秀英那天穿着一件淡紫色的棉布旗袍,端庄大方。

她是来帮忙组织活动的,却意外地注意到了站在角落拍照的张德林。

"这位大哥,能帮我拍张照吗?"她走过去问道。

张德林愣了一下:"好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您这相机真专业,"王秀英看着他的器材说,"看来是摄影高手。"

"不敢当,就是个爱好者。"张德林有些不好意思。

"那您平时都拍些什么?"

"风景,花草,有时候也给社区活动拍照。"

"那正好,"王秀英眼睛一亮,"我是舞蹈队的,下周我们要表演,能请您来拍照吗?"

02

就这样,两人有了第一次接触。

后来的日子里,张德林经常去拍摄舞蹈队的活动,而王秀英则时常送些自制的点心给他。渐渐地,两个人熟络起来。

"老张,你的照片拍得真好。"王秀英看着张德林拍的舞蹈照片说,"把我们都拍得年轻了十岁。"

张德林笑道:"那是因为你们跳舞时的神采很美。"

这句话让王秀英心里一暖。多少年了,还是第一次有人用"美"这个字来形容她。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一个周末。那天张德林去江边钓鱼,意外地遇到了来散步的王秀英。

"这么巧?"王秀英笑着走过来,"今天钓到什么了?"

"有几条鲫鱼。"张德林指着鱼桶说。

"那正好,"王秀英突发奇想,"我会做红烧鲫鱼,要不要尝尝?"

就这样,两人一起去了王秀英家。当香浓的鱼香味飘满房间时,张德林突然觉得,这才是家的感觉。

吃完饭,两人坐在阳台上喝茶。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静谧。

"其实吧,"王秀英慢慢说道,"我这房子太大了,一个人住着也是空。你要是不嫌弃,可以搬来住。"

张德林一愣:"这...不太好吧?"

"有什么不好的,"王秀英说,"你给我拍照,我给你做饭。再说了,这年头老年人搭伙过日子多正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一番考虑,张德林同意了。

他想,反正都是一个人,有个伴也好。

搬家那天,张德林只带了些简单的衣物和摄影器材。

王秀英特意打扫出了一间朝南的房间给他,还添置了新的床品。

"你看看够不够亮堂?"王秀英站在门口问,"要是不够,我再买个台灯。"

张德林感动地说:"够了够了,太麻烦你了。"

刚开始的日子,两人都觉得很是惬意。

张德林负责买菜钓鱼,王秀英负责做饭打扫。

他们商定每个月的电费水费平摊,柴米油盐各付各的。

早上,张德林习惯六点起床,去小区的健身角锻炼。

回来时,总能闻到厨房飘来的香味。

03

"老张,快来吃早饭!"王秀英会在厨房里喊。

餐桌上总是准备着热气腾腾的皮蛋瘦肉粥,还有刚出锅的小菜。

有时候还会有一碟香煎馒头片,那是张德林最爱吃的。

"你这手艺,比饭店的都强。"张德林由衷地赞叹。

王秀英会得意地说:"那是,我可是练了几十年的。"

白天,张德林去钓鱼或者找老伙计下棋,王秀英则去跳广场舞或者参加社区活动。

晚上,两人会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

渐渐地,邻居们都羡慕起这对"老伴儿"来。

"你们这日子过得多滋润啊!"楼下的张大妈说,"想当年我们相亲,还不如你们搭伙呢。"

好景不长。

三个月后,问题开始显现。

最先出现的是生活习惯的冲突。

张德林习惯早睡早起,而王秀英却喜欢熬夜看电视连续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到晚上九点,张德林就想休息,可隔壁房间传来的电视声总是让他难以入眠。

"老王,能不能把声音调小点?"有一次,张德林忍不住说。

"这声音已经很小了,"王秀英回答,"我耳朵不好使,再小就听不见了。"

张德林只好买了耳塞,但效果并不理想。

其次是经济方面的分歧。

虽然一开始说好费用平摊,但实际执行起来却很复杂。

"老张,你上个月用电比我多,应该多付点电费。"王秀英会这样说。

"我怎么就用得多了?"张德林不服气,"你天天看电视,用电量才大。"

渐渐地,两人为了一些小钱也会争执。

最让张德林不舒服的是,王秀英似乎对他的过去特别感兴趣。

每次他接到老同事的电话,她都会竖起耳朵听。

有时还会旁敲侧击地打听他年轻时的事。

"听说你以前在机械厂工作?"有一次,王秀英突然问道。

"是啊,"张德林警觉起来,"怎么了?"

"没什么,就是听李大爷提起的。"王秀英看似随意地说,"那时候厂里的同事还常联系吗?"

这种打探让张德林很不自在。

他总觉得王秀英话里有话,似乎在针对什么。

情况越来越糟。

王秀英不仅经常翻看他的手机,还会偷偷查看他的老照片。

有一次,她甚至趁他不在家时,翻出了他的老工作证。

这些行为让张德林感到不安。他开始怀疑,王秀英接近他是否别有用心。

终于有一天,他再也忍不住了。

04

"老王,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他说,"我们还是分开住吧。"

"为什么?"王秀英问,眼神异常锐利。

"我们的生活习惯不合适,再说......"

"再说什么?"

"再说你总是打听我的过去,让我很不舒服。"

王秀英突然笑了,那笑容让张德林莫名心慌。

"老张啊老张,你以为我为什么要打听你的过去?"

而王秀英接下来的话,顿时令张德林如坠冰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