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好实用

作者:[土] 丹尼·罗德里克 (Dani Rodrik)

出版时间:2023年6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民说

丹尼.罗德里克:土耳其经济学家, 198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福特基金会讲席教授,曾任普林斯顿大学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所Albert O.Hirschman讲席教授。

一、这本书写作的由来

长久以来经济学圈子和其他社会科学圈子一直存在隔阂,这种隔阂导致两个圈子之间对各自的研究方法相互怀疑。就如作者所说“在与该部的许多来访者(来自人类学、社会学、史学、哲学、政治学以及经济学)交流时,我感受到大家潜意识中对经济学家的强烈怀疑。

在他们看来,经济学家或者只是在表述显而易见的道理;或者是极为自不量力,试图用简单的框架来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我有时觉得,我们身边的那些经济学家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偏科书呆子 —— 擅长数学和统计学,其他方面没什么大用。

“在经济学家看来,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者绵软无力,缺乏条理,废话连篇,经验性(Empirical)不够,或者是以另一种方式错误地沉溺在经验分析的陷阱里。经济学家知道如何思考,如何得出结论,其他领域的学者只是在转圈圈。”除了经济学的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学者之外,还有其他人如公众、政治家等对经济学研究方法也表示怀疑。

作者认为这种怀疑和隔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学家自己的教条思维,另一方面是非经济学家圈子对经济学存在误解,当然这和经济学家没有向非经济学家圈子讲述好经济学这门学科有关。为了消除这种怀疑与隔阂,作者推出了这本《经济学规则》,这本书既给经济学家看,也给非经济学家看,以上便是这本书写作的由来。

二、本书主要内容简介

这本书主体内容分为六章。讨论的核心内容是作为解释和分析框架的模型。

第一章,模型的用途。本章内容主要澄清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第二章,经济学建模科学。本章主要讲述模型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作者认为经济学家通过模型解释世界,模型让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第三章,如何选择模型。本章主要讲述模型选择的一般原理,作者认为模型的选择不仅是科学,更是一种技艺。

第四章,模型与理论。主要阐述模型与理论的关系,作者主要观点是理论就是模型的组合,二者的解释范围都是局部解释。

第五章,当经济学家犯错时。本章主要阐述经济学家经常会犯的错误,忽略之错和执着之错。经济学家容易对公共事务产生影响力,所以对自己的模型要有谦卑的态度。

第六章,经济学及其批评者。本章主要阐述外界对经济学的批评以及作者对经济学的辩护。

最后附录,二十诫。包括经济学家十诫和非经济学家十诫,二十诫可以说是对本书的一个总结,也是作者对模型思考的谦卑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书中相关观点探讨

1 模型让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

作者在书中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就是“模型让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当然后面作者澄清到“这种科学不是物理、化学也不是数学意义上的科学”,因为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的行为,比研究物的自然科学要复杂的多。然后作者论证“模型让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这个观点时提出几个论据:

(1)模型澄清假设的性质,阐明其中的逻辑,以及依赖什么条件与不依赖什么条件。一个好的模型必须做到这一点,但是在之前作者认为模型其实就如同寓言一般,一个模型就是在讲一个故事,那一个好的故事肯定也有假设的背景以及清晰的逻辑结构(故事线),从这个角度来看故事是不是也具备科学的条件呢?

(2)模型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提出更多可信服的解释,深化我们的理解,从而为知识的积累提供条件。在这方面,历史学,文学,政治学等都是对社会现象做出解释,也积累了很多知识,这些学科是否也具备成为一门科学的特质?

(3)模型暗示着某种经验方法,至少理论上说明特定的假说和解释如何应用于现实中。好的模型确实可以满足内外部的一致性,暗示着某种经验方法,但是这样的模型在社会科学中尤其是在经济学中甚少,基于迪昂-奎因命题,这样的经验方法并不可靠,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经济学理论很难被真正的检验”。

(4)模型使知识可以依据公认的学术标准而形成,而不是依据基于级别的等级关系、私人关系或意识形态等。这个观点可能并不成立,如果有公认的学术标准,私人关系和意识形态等不起作用的话,那就应该不存在主流经济学对异端经济学的打压了。

虽然作者提出的几条论证“模型让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的论据都不充分,鉴于作者说的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但不是物理、化学那样的科学”是可以理解的,就像作者所说的“实验室有目的的操纵物理环境,以实现因果关系所需的隔离,而模型则是操纵其所用的假设,模型通过构建思想环境来检验假说” ,毕竟社会科学经验性很难,很难像自然科学那样隔离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社会现象太过复杂,但数理化的模型确实是向物理学那样的硬科学迈出了一大步。

2 经济学是意识形态吗?

在书中作者用一个研究生驳倒著名经济学家的例子论证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作者写道“决定一项研究是否具有权威性的不是研究者的所在机构、地位或社会关系,而是它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经济学自身的研究标准。经济学研究的权威性来自其内在性质,如逻辑是否连贯严密、证据是否可信等,而不是研究者的身份、社会关系或意识形态。”可能作者对经济学研究的权威性来源过于自信了,现实可能并不是这样。

首先主流经济学对异端经济学不重视甚至是打压,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经济类的权威期刊的审稿人都是主流经济学家,一篇和主流经济学范式不一样的论文可能很难在主流经济学家主导的期刊发表,所以异端经济学家要想传播自己的学术观点不得不建立自己的学术阵地,建立自己的学术期刊,比较典型的例子如奥地利学派,奥派在战后的发展可谓命运多舛,从被打压到复兴又被忽视的曲折历程可见所谓的研究者所持的立场,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是会影响经济学研究的权威性的。

其次有研究表明学术近亲繁殖在经济学领域特别严重,各国家都有,尤其是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出自最好的几所大学,而他们培养出来的博士生又是下一代经济学家的主要来源,他们秉承同样的学术规范,信念甚至是意识形态,类似库恩所说的学术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形成就像生物学里面的近亲繁殖一样,对外围学术观点的排斥和内部学术创新动力不足都会导致学术退化;

最后经济学虽通过模型向科学前进了一大步,但就如拉卡托斯所说的主流经济学的“硬核”——经济理性主义不变,而仅仅只是在“保护带”修修补补,对现实的解释力乏善可陈,但是主流经济学却还坚守阵地,这何尝不是一种经济理性主义的意识形态呢?

3 模型和理论有区别吗?

作者认为理论和模型是有区别的,“理论”一词有种雄心勃勃的意味”,自然科学的理论被视为一般性的,具有普遍的有效性,但在社会科学领域,经济学模型取决于具体的条件,条件不同模型不同,而且模型充其量只能提供局部性的解释。所以作者得出结论:“理论都不过是一些特定模型的集合,这些模型必须结合具体条件审慎应用。每种理论都是一个工具箱,而不是对其研究现象的全方位解释。只要人们对这些理论保持合理而非过高的期望,它们就可能有很高的适用价值。”社会科学领域理论的解释能力有限,无法做到全方位的解释,条件变了,需要解释的理论也跟着变了。

从作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在经济学领域模型和理论的特性相似,理论只不过是模型的组合而已,理论的创新终究来源于模型本身的创新和模型组合的创新,在解释社会现象方面模型和理论都只能做到局部的解释,所以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相比,普适性要低的多,或者用作者的话说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比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更具雄心勃勃的意味”。

正因为在经济学领域模型和理论的这种关系,导致经济学理论向模型的转变趋势更加明显,尤其是计量经济学的兴起之后(在计量经济学里面很多模型的构建是不需要理论支撑的,比如向量自回归模型),模型相对于理论变的更加独立了,很多模型不再是传统理论的一部分,模型的理论负荷将越来越弱。

4 经济学进步的方式是怎样的?

“经济学知识的积累不是垂直式的,以更好的模型取代旧模型,而是水平式的,以更新的模型来解释以前未得到解释的社会现象。新模型不会真的取代旧模型,它们只是提供更适合解释某些情况的一些新维度”。作者以市场运行理论的演变来支撑自己“经济学的进步方式是水平式的”这一观点。

相对于物理世界来说,社会领域确实很少有普适性的理论,任何一个理论或模型都只能捕捉一部分的现实,要想对现实世界获得完整的理解,那就必须增加模型,增加解释的新维度。即便是自然科学如物理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牛顿物理学在解释量子世界的失败并不代表物理学家就要抛弃牛顿物理学理论,牛顿物理学在日常工程学领域还是很有解释力的。知识水平式的积累方式是一种边际上的进步,每个理论或模型做一些边际上的贡献就推动经济学的不断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经济学模型解释能力反思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上世纪2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英国女王在访问伦敦经济学院时提出问题:为什么经济学家没能预测到金融危机?让一群这所显赫的大学著名的经济学家无言以对。同样还有2011年11月哈佛学生罢课事件,学生们认为主流经济学是在解释现实世界问题方面很low,主流经济学已经成为科斯所说的“黑板经济学”。这两件标志性事件充分体现了公众对经济学解释现实能力的怀疑,为什么经济学模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解释框架,解释能力却饱受质疑呢?

首先是客观原因。正如前面论述的,不同于物理现象,社会现象研究的是人的行为,人与人的行为互动产生复杂的社会现象,正如南希·卡特莱特所说的“任何现象都是由很多共同原因造成的,在经济学中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真正地将原因和结果分开”,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很难在复杂的社会现象里找到真正的因果关系,这是经济学模型解释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是模型自己的原因。“模型是对事物的简单化,通过剔除干扰因素,来表现某种具体机制如何运行”。根据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在这里可以说模型)是由“硬核”和“保护带”组成的,主流经济学的“硬核”是理性的经济人,这是其对人最关键的假设,这种为了建模方便将多维度、活生生的人抽象为一维的理性经济学人,本来就是对人的异化,经济学研究人的行为,但是在模型中却将人性的其他维度忽略掉(斯密的“同情心”以及凯恩斯的“动物精神”),这肯定会削弱模型的解释能力。对于模型的假设作者也不同意弗里德曼的“假设无关性”的观点,认为“要使一个模型有用,即能够反映现实,其关键假设就必须充分反映现实”,所以模型的解释能力不足和模型本身也有很大的关系。

基于主流经济学模型对现实解释能力的失败,模型作为一种解释框架需要作出改变,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模型,模型依然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最重要的工具。一个可能有前途的方向是以布莱恩·阿瑟等人为主导创立的复杂经济学,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均衡模型,复杂经济学假设人是现实的人,将经济视为一个涌现的过程,非均衡是其常态,同时将技术视为经济形成的主导力量,应用的模型主要是基于计算机的算法。这是一种更加贴近现实的经济学,虽然在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很多对显示具有比较强解释能力的成果。归根结底,人类社会更像一个生物系统,而不是一个物理系统,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化的系统,而不是静态的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总结

在经济学方法论领域,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以自己深厚的经济学功底将复杂的经济学方法论问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呈现给经济学家和非经济学家。个人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向经济学家传递的信息是他们需要更好地讲述自己研究的学科,向非经济学家传递的信息是,用这种不同的分析框架来看,许多经济学的常见批评意见都是错误的)是达到了,作者以一种非常谦卑的态度将模型这一故事讲述的非常精彩。

本书最后的部分的经济学家十诫和非经济学家十诫是本书的总结和精华所在,“十诫”来源于圣经故事里面的摩西十诫的故事,摩西十诫是上帝耶和华借由以色列的先知和首领摩西向以色列民族颁布的律法中的首要的十条规定,以十诫为代表的摩西律法是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的准则,也是最初的法律条文。作者借用“十诫”来告诫经济学家(包括作者自己)需要对模型的解释能力表现出谦卑审慎的态度而且不能教条,同时告诫非经济学家其实他们对经济学存在很多误解,也应该以谦卑的态度来理解经济学。

“十诫”也体现了《经济学规则》(《经济学好实用》)中的“规则”应有之义吧。

附录:

经济学家十诫

1.经济学里有各种模型,请珍视模型的多样性。

2.模型是特殊的,不是一般的。

3.把你的模型弄得足够简单,以集中分析特定的原因及其作用机制,但也不要太简单,以致遗漏各种原因之间关键的相互作用。

4.假设可以不符合现实,但关键假设不能不符合现实。

5.世界(几乎)永远是“次优”的。

6.用模型来考察现实需要精确的经验分析,这更是一门技艺而不是科学。

7.不要以为经济学家达成的共识一定代表现实。

8.当被问及经济或政策问题时,你可以说“我不知道”。

9.效率并不代表一切。

10.把你的价值观视为公众的价值观,是亵渎你的专长。

非经济学家十诫

1.经济学里有各种模型,没有预定的结论,请拒绝与此不符的说法。

2.对于经济学家的模型,不要因为它的假设而批评它。你应该问他,如果有问题的那些假设变得更符合实际,结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分析要简洁,请不要把混乱伪装成复杂。

4.不要被数学吓到。经济学家运用数学不是因为他们聪明,而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

5.当经济学家提出一项建议时,问问他为什么确信建议背后的模型可以适用于眼前的案例。

6.当一名经济学家使用“经济福利”一词时,问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7.请注意,经济学家在公共场合的发言可能与在内部研讨会上的不同。

8.经济学家并不膜拜市场(或者说不是所有经济学家都膜拜),但他们通常比你更知道市场如何运行。

9.如果你以为所有经济学家的想法都一样,可以去参加他们的一场研讨会。

10.如果你以为经济学家在对待非经济学家时表现得特别粗鲁,可以去参加他们的一场研讨会。

- End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