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年鉴在新时代文明百花园中绽放异彩

熊 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

《决定》指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我国社会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年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年鉴编好用好、年鉴事业发展行稳致远,在新时代文明百花园中绽放异彩,是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结合近年来陕西省年鉴工作的具体作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不断推动年鉴工作迈向更高的台阶。

一、加强组织保障,巩固拓展年鉴工作成果

坚持党的领导。新时代年鉴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年鉴事业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年鉴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指导、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陕西广大年鉴工作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修志为用增‘三力’创建模范机关”活动,坚决履行好党中央赋予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职责使命,确保年鉴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坚持法治化途径。《 地方志工作条例 》提供了依法开展年鉴工作的依据,陕西省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年鉴工作,坚持和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强队伍建设,落实经费保障,使“年鉴全覆盖”成果持续巩固,年鉴编纂质量不断提升。2024年3月,《西安年鉴(2023)》入选第八批中国精品年鉴,实现陕西省中国精品年鉴零的突破。

坚持规范化引领。近年来,年鉴工作中心任务转为巩固拓展省、市、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全覆盖成果,提升质量,创建精品,但从功能作用上讲,还只是停留在存史阶段。现阶段到2035年,“编鉴为用、编用并举”成为年鉴工作“双核”中心任务,逐渐由“一本书”升级为党委政府的智库、社会事业发展的百科全书、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可谓任重道远。加之各地情况不一,因此必须以省级为单位,出台一部规范性指导意见,引导全省做好新时代年鉴工作。2024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全省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持续推进综合年鉴全覆盖,健全质量管控体系,开展精品推荐评奖,引导年鉴工作在实践中从“有没有”过渡到“好不好”,进而转型为“精不精”。同时要求推出一批年鉴精品成果,实现年鉴工作网络化、数字化,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能力水平显著提升。

二、聚焦创新发展,努力提升编鉴为用水平

记录时代发展脉搏。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好新时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和主线,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年鉴工作,客观真实记录历史进程。当前,陕西省正在开展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陕西年鉴》将把“三个年”活动作为记述重点,深刻反映三秦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向省委、省政府提供质量高、效果好的资政服务。

形成小而精产品。年鉴记录当下,资料全面,更新速度快,要加强年鉴资源开发利用,同步编辑出版内容全、体量小和便于快速阅读的文化产品,广泛宣传推介当地经济社会现状,促进文旅商融合发展。要充分利用掌握的资料、数据,编纂出版口袋书、小手册等,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提供智力支持。

创建“年鉴+”模式。年鉴工作不再局限于坐在办公室编纂一本书,如果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就必将被历史淘汰,此项工作会失去意义。随着年鉴工作的转型升级,年鉴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宽,要在工作中培养主动服务的意识,创建一种以年鉴资料、数据为服务内容的“年鉴+”模式,向各行各业提供精准服务,优化资源共享,扩大年鉴的社会影响力。

创新年鉴宣传方式。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随着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趋于碎片化,阅读也变得碎片化。当前,人们的空余时间主要由手指来分配,抖音等音乐创意短视频占了很大比重。因此,年鉴工作也应紧跟时代变化,在网络上推介片段内容,分集播放,做到短小精干、言简意赅。

三、夯实工作基础,大力推进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政治建设。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是业务单位,但首先是政治机关。要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加强党组织建设,落实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养成在吃透党中央精神前提下开展工作的习惯,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效体现在年鉴工作中,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近年来,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被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命名为“省直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先进单位”,2个党支部通过验收并被命名为“五星级党支部”。

完善人才队伍机制。规范管理地情专家库,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要按照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原则,建设和管理好年鉴人才队伍,发挥好专家学者的作用。在高校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不断提升年鉴编纂水平。与高校进行互动,鼓励在校大学生到地方志系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掌握年鉴编纂基本知识。围绕年鉴理论前沿、业务实践开展能力培训,加强年鉴学术交流研讨。

强化质量意识。要坚持质量第一原则,严格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等要求,牢牢绷紧质量建设这根弦,把质量作为关系年鉴工作发展前途和未来的大事来抓,认真落实“精准、翔实、科学、严谨、求实”工作要求,涵养“工匠精神”,严把政治关、史实关、体例关、文字关、保密关、出版关,编纂出版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年鉴作品。

突出地域特色。在年鉴工作中,要从记述内容、框架结构、彩页图片、装帧设计等方面入手,凸显地方特色,避免出现“千鉴一面”的现象。陕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各有特色,因此在年鉴工作中必须考虑地域的差异性、特殊性,由此才能编出一部有灵魂、有特点的年鉴。

实施精品工程。从调研学习和《西安年鉴(2023)》编纂过程看,打造精品年鉴实属不易,要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拳”,树立全过程精品意识。陕西省印发《陕西省年鉴精品工程实施方案》,并与陕西人民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等签订《陕西省年鉴精品工程出版战略合作协议》,把年鉴编纂出版工作推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今后,要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保障作用,在持续巩固地方综合年鉴全覆盖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创新引领、质量提升、特色突出、编鉴为用,不断打造精品,推动年鉴工作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更好地服务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在承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上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中国年鉴研究》2024年第3期

作者:熊 晖(湖北省武汉市人,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