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冲锋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山东教育系统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努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当好“排头兵”、做出新贡献。即日起,山东省教育厅新媒体矩阵推出“教育强国 奋斗有我”专栏,展示山东教育系统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今天,“教育强国 奋斗有我”专栏通过图文、视频讲述了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带领典籍校勘团队“为国修典”的故事——
中华古籍浩如烟海,兼收并蓄;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不绝如缕。中华五千年,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文化之延续,凝聚着历史传承者的努力和心血,饱含着文脉赓续者的汗水与付出。
山东大学的典籍校勘团队四十年如一日,校编古籍,整理文献。他们知校阅古籍无捷径,字字斟酌,精益求精;他们担整理古籍之大任,争分夺秒,为国修典。
整理古籍,赓续文脉。面对庞大繁重的汇校工作,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和团队一起孜孜矻矻,分秒必争。古籍整理工作都是国家项目,做国家项目就是服务国家,为国修典,是他们对古籍的深爱,是他们对祖国的深情。
汇校古籍,版本众多,写本和刻本在字形、字体上多有不同,通假字、多音字经常出现,有时候一字之差就会让语义截然不同,汇校工作不仅考验体力,还考验眼力和耐力。
杜泽逊组建团队,协同作战。30多人的校勘团队,如同快速奔跑的接力赛,在古籍汇校的路上无悔奔跑,《尚书注疏汇校》《周易注疏汇校》《毛诗注疏汇校》等成果逐渐面世。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文化则不兴。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中华文化赓续延绵。为国修典,责无旁贷,文化传承早已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中华文脉定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来源:山东大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