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段楠楠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重组,无意间将广西本土券商国海证券带火。在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宣布重组第二日,国海证券开盘涨停。
此后由于资本市场持续火热,国海证券股价较9月20日上涨超50%。虽然公司股价持续上涨,但国海证券自身业绩并不给力,2024年前三季度国海证券归母净利润腰斩。在资本市场持续回暖的背景下,国海证券能否走出经营泥潭?
1、自营业务“靠天吃饭”,前三季度利润腰斩
作为地方性券商,国海证券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并不好看。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国海证券实现营业收入29.20亿元,同比减少3.56%,实现归母净利润1.84亿元,同比减少53.04%。同期,国海证券扣非后净利润则为1.80亿元,同比下滑55.74%。
从国海证券披露的三季报数据来看,是主营业务低迷及信用减值拖累了公司业绩增长。
以公司收入占比较高的经纪业务为例,2024年前三季度,国海证券经纪业务及手续费收入为5.31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6.16亿元同比下滑13.80%,下滑幅度较上半年的10.71%仍在扩大。
所谓经纪业务及手续费收入,主要包括代理买卖证券业务、交易席位租赁及代销金融产品三类。从国海证券半年报披露的数据来看,代理买卖证券、交易席位租赁收入占经纪业务及手续费收入的95%以上。
国海证券经纪业务及手续费收入下滑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代理买卖证券、交易席位租赁收入下滑所致,而这与沪深两市成交低迷有较大关系。
2024年前三季度沪深两市总成交额为144.3万亿元,同比下降11.09%。从这点来看,公司经纪业务收入下滑速度快于行业平均水平,反映出国海证券在行业内竞争力偏弱的情形。
此外,超2.82亿元的信用减值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司前三季度的利润表现。
在沪深两市成交较为低迷及信用减值较大的背景下,头部券商往往会在自营业务发力。以中信证券为例,2024年前三季度,中信证券自营业务下可交易性金融资产为7608亿元,同比增长15.80%。
此外,中信证券其他债权投资、其他权益投资工具投资金额也在快速上升。在此带动下,中信证券2024年前三季度自营业务收入为217亿元,同比增长37%。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纪业务下行带来的业绩压力。
除中信证券外,东方财富等头部券商都在发力自营业务来提升自身经营业绩。与头部券商相比,国海证券自营业务则要弱很多。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国海证券可交易性金融资产为185.6亿元,同比增长不到3%,其他债权投资金额为47.52亿元,同比下降近24%。不过得益于旗下以股票为首的权益类投资的复苏,国海证券前三季度自营业务收入为6.40亿元,同比增长20.80%。
一般而言,大型券商为了减少可交易性金融资产中持仓股票带来的影响,往往会加大固收类投资,而这类收益比较稳定。而国海证券自营业务受制于股票类权益投资,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公司业绩波动性极大。
当资本市场景气时,凭借持仓的股票公司自营业务业绩会大幅上升,当资本市场萎靡时公司自营业务表现则会相对惨淡。
如何破除“靠天吃饭”的经营格局,是国海证券等中小券商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2、保荐项目频现财务造假,投行业务连续四年收入增速下滑
前几年,在IPO发行提速的背景下,各大券商都在发力投行业务。
国海证券也不例外,公司前几年在投行领域持续招兵买马,但由于其保荐的项目频频踩雷,加之自2023年8月以来IPO暂缓发行,国海证券投行业务一直没有起色。
其中影响较大的便是国海证券2015年为胜通集团保荐债券发行一案。2016年1月,国海证券与胜通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国海证券担任“16胜通01”、“16胜通03”、“17胜通01”的主承销商,并收取了1798万元承销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胜通集团财务情况开始恶化,旗下多只债券违约,此后公司因为债务问题申请破产。
经证监会查明,在2013年至2017年,胜通集团通过虚假编制财务报表的方式,累计虚增收入615亿元,虚增利润119亿元。
作为胜通集团保荐机构,国海证券因为未“勤勉尽责”,被证监会没收1798万元承销费,并处以60万元的罚款。此后,广西证监局、深交所分别对国海证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负责“胜通债”保荐发行的相关责任人也被证监会处罚。
受“胜通债”影响的多家金融机构将国海证券告上法庭,要求国海证券承担连带责任。
除“胜通债”外,国海证券保荐的荣联科技也涉嫌虚增利润,财务造假。北京证监局调查显示,荣联科技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减成本的方式合计虚增利润超2亿元。
据悉,荣联科技2015年非公开发行保荐机构为国海证券,督导期持续至2016年底。这也意味着,荣联科技财务造假期间,国海证券仍作为中介机构进行持续督导。
近两年,国海证券明显想在投行领域发力,不断招兵买马,保荐人数量也在逆势增长,但其布局投行业务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顺利。
2024年前三季度,国海证券投行业务收入仅为7543万元,同比减少超35%,这也是国海证券自2020年以来,连续四年投行业务收入增速出现下滑,即便在2021年、2022年投行大年国海证券也未能幸免。
国海证券投行业务增速放缓,一方面与头部券商迅速抢占市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公司保荐的项目频频暴雷有关,国海证券投行业务何时能够回暖,「界面新闻·子弹财经」将保持关注。
3、踩雷昔日浙江女首富,股票质押风险频发
国海证券除保荐项目频频翻车外,公司自身合规风险也不容忽视,尤其是股票质押式回购风险。作为上市券商,股票质押式回购是国海证券重要的收入来源。
所谓股票质押式回购,是指符合条件的资金融入方(简称“融入方”)以所持有的股票或其他证券质押,向符合条件的资金融出方(简称“融出方”)融入资金,并约定在未来返还资金、解除质押的交易。
该行为主要发生在上市公司大股东将手中股票质押给券商以此来获取资金。券商则通过融出资金的方式,来获取利息收入。
截至2024年6月30日,国海证券股票质押式回购余额为25.77亿元,上半年为国海证券带来了3065.66万元的利息收入。
不过相对于几千万的利息收入,公司质押式回购融出的资金能否平稳收回更加重要。截至2024年6月30日,国海证券因股票质押式回购产生的诉讼便多达10多起,诉讼涉及金额从几百万元到数千万元不等。
比较知名的便是东方园林股票质押一案,根据国海证券表述,国海证券于2016年7月28日、2016年10月17日与彼时东方园林实控人、前浙江女首富何巧女签订了《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协议书》,质押股份为数千万股。
后续因为东方园林暴雷,何巧女无力将质押的股票赎回,国海证券因此将何巧女告上法庭。截至2024年7月8日,国海证券总计收到南宁江南区法院划付的执行款4765.66万元。不过相较于当初融出的资金,仅4700多万元的执行款显然不足以让公司全部“回血”。
由于股票质押式回购等项目频频踩雷,国海证券因此计提了大量的减值。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国海证券信用减值损失累计超12亿元。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也仅为22.5亿元左右。
对于公司频繁的减值计提,也曾有股民在投资者平台询问国海证券。对此,国海证券仅表示,公司经营正常,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真实准确地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为此,「界面新闻·子弹财经」以邮件方式咨询国海证券,在未来开展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如何有效避免踩雷,截至发稿日,并未收到国海证券方面回复。
股票质押式回购,是上市券商业务构成之一,但国海证券因为股票质押导致资金无法如期收回,也反映出公司业务合规风控上存在较大的风险。此前,因为合规风控问题,国海证券也频繁被监管层处罚。
对于国海证券而言,依靠资本市场回暖及“蹭”上券商重组的行业热点让公司股价回暖,但这种行为并不长久。如何像中信证券等头部券商一样,减少行业周期波动对自身业绩影响才是公司管理层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文中配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