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述

综述

人类20号染色体存在着被称为“神的禁令”的基因限制机制,这一机制和朊病毒息息相关。朊病毒十分特殊,由错误折叠的蛋白引发疾病。

早期因库鲁病的研究认为它靠食人传播,不过后来发现了更多传播途径。随着基因技术发展,对朊病毒的认知不断变化,虽带来研究机遇,但也伴随着伦理挑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破解这条神奇的“基因密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朊病毒:“神的禁令”

朊病毒:“神的禁令”

首先,我们要明确20号染色体上所谓的“禁令”并非是一种超自然意义上的神所下达的命令,而是一种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基因层面的限制机制。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20号染色体上存在着一些特定的基因区域,这些区域的基因表达和调控方式可能对人类产生约束性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朊病毒究竟是什么呢?一九八二年,美国科学家斯坦利布鲁希纳首先提出了 pyyon这个概念,全称是“proteintious infectious particle”,意思是有传染性的蛋白质颗粒。

著名生化学家曹天青院士将其翻译为朊病毒,并沿用下来。朊是蛋白质的旧称,病毒则是传染的指代,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质病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病毒,我们并不陌生。在疫情之后,我们对病毒这个概念有了很深切的理解。然而,朊病毒并非新冠病毒那种常规意义上的病毒,严格来说它甚至不是病毒,而是一类不含核酸而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具感染性的因子。

它极为特殊,仅由蛋白质构成,却没有核酸(DNA或RNA),是正常蛋白的错误折叠形式。它能诱导正常蛋白也和它一样错误折叠,并不断增多。

而且这种错误折叠的蛋白很稳定且难降解,在体内积累会损害神经系统,并因此引发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个例子,在计算机编程中,一个小的错误,比如一个未被发现的错别字(语法错误),可能会导致整个程序无法编译或者运行出错。

这便类似于朊病毒在生物体内的情况,随着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不断积累,正常的神经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就像程序中的错误不断积累最终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20号染色体上与朊病毒相关的基因,就像是一道基因层面的“禁令”。这些基因可能在正常情况下调控着某些生理过程,而一旦出现异常,就会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释放出朊病毒这个恶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禁令”的颁布,未知的来源

“禁令”的颁布,未知的来源

那么这道“禁令”究竟是谁颁布的,难道真的是神?答案是否定的。时间回到1957年,美国科学家丹尼尔·盖杜谢克开始研究巴布亚新几内亚部落流行的库鲁病

库鲁病是一种极为棘手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部落中的患者表现出多种严重症状,如身体协调性丧失、认知能力下降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丹尼尔细致入微的调查和研究,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库鲁病与当地居民食用已故亲人的大脑这一习俗有着密切关联。

他进一步通过严谨的实验证实,库鲁病的病原体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病毒或者细菌,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能够自我复制的蛋白质。这一突破性的发现为朊病毒研究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早期的研究进程中,库鲁病与部落食人习俗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容忽视的紧密关联。这种关联的存在,致使人们自然而然地达成了一种普遍的共识,那就是朊病毒的传播主要依赖于食人行为。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种观点似乎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毕竟,在有着食人习俗的部落里,其发病率呈现为较高的趋势。也正是这样,朊病毒被披上了一层极具奇幻色彩的外衣,仿佛成为了“天神”颁布的一道“禁令”,阻止人类不得进行同类相食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朊病毒的传播途径远比之前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除了食人行为可能成为传播途径之外,还存在其他多种传播方式。

例如,遗传因素在朊病毒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使个体更容易感染朊病毒,这种遗传易感性在一些家族性的朊病毒疾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此外,医源性感染、食用受污染的肉类同样是朊病毒传播的途径。

因此,将朊病毒传播完全归结于食人行为是不准确的,这种片面的认知已经被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所取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警示与启示

警示与启示

虽然这条“禁令”已经被科学击碎,但关于“人食人”的人会有朊病毒的观念至今还在很多人的心中,这源于早期研究的局限性和部分科普读物的夸大其词。

虽然在科普中适度夸大朊病毒与人类食人现象的关联,短期内的确可让更多人快速了解朊病毒概念,促使公众对疯牛病、克雅氏病等朊病毒相关疾病提高警惕,在食物选择上更谨慎,关注食品安全规定等。但长期来看,过度夸大朊病毒存在诸多负面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夸大传播途径(如只强调食人相关而忽略其他方式)或致病的恐怖性,会使公众产生不必要的恐慌。

公众可能会对正常蛋白质来源恐惧,影响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甚至冲击畜牧业等相关产业。而且夸大违背科学传播准确性原则,会让公众对科学研究可靠性产生怀疑,不利于社会科学素养提升。

此外,随着基因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 - Cas9的发展,我们对20号染色体上与朊病毒相关基因的研究充满无限可能。未来或许能够深入了解其基因调控机制,从而为预防和治疗朊病毒疾病提供新的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一技术发展也带来巨大伦理挑战。比如是否应该通过基因编辑来对抗朊病毒相关的“禁令”。

进行基因编辑可能引发一系列不可预见的后果,如影响其他生理功能,改变人类基因库的长远构成。而且一旦技术被滥用,可能打破自然平衡,违背朊病毒相关“禁令”背后的自然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尾

结尾

尽管朊病毒曾被视为大自然对人类同类相食行为的一种“禁令”,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我们意识到这一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探索朊病毒的道路上,我们不应被早期看似合理的假设所束缚,而要持续深入地研究其本质、传播途径等。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防控朊病毒引发的疾病,也提醒我们在科学研究中要保持严谨的态度,不断追求全面而准确的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