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捡秋”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红书“捡秋”活动)

「最近北京已经到了郁达夫笔下“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 Days” 时节,簌簌的落叶和掉落的果子好像每天都在说:“我知道你很忙,但你先别忙……”」

立冬已至,秋意依存,秋色恋恋不舍地渲染着大地,秋日新风尚“捡秋”在网络上热度不减。

近年来,人类对大自然的向往愈发浓烈。从风靡“Citywalk”“Cityride”到备受推崇的“公园20分钟效应”,大家纷纷逃离繁忙的都市生活,踏入公园、山野,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享受生活、感悟生命。突破格子间,到天地间找寻答案。

(小红书“低头捡个秋”挑战子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红书“低头捡个秋”挑战子话题)

各大社交平台纷纷发起了#低头捡个秋 #动手留住秋天 #低头拍了拍秋天等话题挑战,人们用果实做手工、和落叶创意拍照、去公园山林寻宝……

在“捡秋”季节限定的仪式感中,人们徘徊在落叶间弯腰寻觅,拾起那些被秋风拂落的自然馈赠,开启自然的“秋日盲盒”。每一次弯腰都是与大地的亲密接触,每一次拾起都是对季节更迭的深刻感悟,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寻生活的韵律和生命的启示。

拂去落叶上的灰尘与泥土,由生命密语汇聚成的脉络浮现在眼前……

秋之诗篇与人类情感‍‍‍‍‍

不胜春回大地百花争艳,不似夏日骄阳热情似火,不同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秋天于沉淀中渗透所有季节。 回馈春季的播种,接住夏天的酷热,承渡冬日的凛冽。秋天,包容、谦逊、内敛,以一种近乎哲学的姿态,缓缓写下蕴藏着自然法则的诗篇。

从古至今,四季中,人类与秋天的关系仿佛更加亲密。秋色中,典藏着人们深邃又细腻秘密。

在淡然和深沉中,灵感和情感涌出,在含蓄和内敛中,哲思和诗思蔓延。

(《我与地坛》文创@小剁手爱种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与地坛》文创@小剁手爱种草)

唐诗中的秋日气韵在秋空中徘徊、秋山上盘旋、秋水中流淌、秋月中荡漾……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将豪情豁达投入莹澈无垠的天空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于鲜明色彩中诉出秋日山林的空灵;“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洞庭秋波在李白的想象中划入天宇星辰,天水一色;“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浦沙净如洗,海月明可掇”李白将各异思绪寄予秋月…… 有情有感的秋日万象,穿越时空,皆在眼前。

萧瑟斑斓中有着透骨的清意,明澈涳濛中 也有炙热的情感。 唐代有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现代人也以独特的方式,延续前人与秋日建立的情感链接,并泛起新的涟漪。

(网友们“动手留住秋天”@咩酱不气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们“动手留住秋天”@咩酱不气气)

有人将“捡秋”称为“i人的精神疗愈”“打工族的精神按摩”。 在反复弯腰俯身徘徊寻找间,沉浸于与大自然的亲密互动中。 感受季节的更迭,体验生命的律动,让心灵在秋天的怀抱中得到慰藉。

在公园或山野中探索,沿着秋的印记找寻落叶、花瓣、坚果,开启一个个秋日主题的盲盒。甚至无需刻意找寻。放学或下班的路上,在秋日中骑行追风。 落叶在单车带起的秋风中缓缓飘落,抵达终点时,车筐已被秋天填满。

(@我的餐桌和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餐桌和你)

“捡秋”也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交艺术。人们分享自己拾得的秋色与故事,在分享中与他人建立起了一种新的联系。

往昔,古人将绵绵情思托付于明月,期盼皎洁的月光能悄无声息地将心语传递;如今,现代人将思念化作秋日的信笺,亲手拾取、精心制作成明信片或手捧花,将心底的感情具像化直接表达。

(秋日信笺@精神小猪@野仓松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日信笺@精神小猪@野仓松子)

“捡秋已经卷到新高度了”。“卷”的是对美的发现与创造,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个人情感达到了“新高度”。 各种丰富的呈现样态,最终都回归到质朴纯粹的情感中。

“捡秋”让秋天不再是年复一年的匆匆过客,而是有着独特印记的这一年的秋天。

从“向外求”到“向内寻”

“捡秋”原本是指秋收后农民为避免浪费,到田间地头搜罗剩余的芝麻谷粒,捡拾遗落的庄稼。在历史上,人类到野外采集自然资源的传统已非常悠久了。这些活动不仅是生存的基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诗经》中“采采芣苢”“采菽采菽,筐之筥之”描述了古人采集车前草(芣苢)、豆荚(菽)的情景。《山海经》中记载了忘忧草、沙棠树、丹木、薲草等有着“神奇功效”的植物。

古人治疗疾病,到野外寻找并采集各种草药;纺织业发展初期,通过采摘植物提取染料。古代建筑和工具制作的重要材料,是来自于森林中的木材。金属工具和武器出现后,人们又开始开采铜、铁、金等矿石。这些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农业、冶炼业、园艺等各种形式,并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而现代人的“采集”,在某种层面上,从“向外求”转为了“向内寻”,不仅是自我疗愈的找寻,还是一场自主探索的旅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分享有关“捡秋”的感悟)

在想象力和好奇心的驱动下,源于对美的认知和向往,人们捕捉、观察、发现。 像诗人般去捕捉季节的诗篇,也像小松鼠一样去迎接大自然的馈赠。

低头寻落叶,抬头看叶落。侧耳倾听风语,细数秋日私语。在寻找自我与世界的共鸣中,听到内心世界的声音。

(DIY落叶相框@心如童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DIY落叶相框@心如童鞋)

项飙在谈996和异化的专访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城市新穷人”。 这个“穷”指的不是经济贫困,而是意义贫困。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到的意义贫困并不是没有意义,相反,是太想找到意义了。 随着社会压力增大,人们对于事情的意义感有着很强的诉求,需要事情直达某种意义。渴望从外界获得有实时反馈的意义,在“意义即刻性”的误区中常感痛苦。

有一些人“捡秋”,可能是为了制作可出售的精美工艺品、拍摄美丽照片,在社交媒体上获得高赞,但这些只是目的。目的通常是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 而大多数人享受的是“捡秋”的过程本身,包含着「对自然或社会事物的认识,对事物的情感和重视,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即意义。

(电影《心灵奇旅》片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心灵奇旅》片段)

他们漫无计划地行走,只是专注觉察、感知、体验,偶然间获得从天而降的惊喜。再在一次次弯腰拾起的简单动作中,不经意间建立与自然的深刻联系。

“捡秋”对于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不是在未开始前就预设的目标,而是典藏在了与自然和生活的互动中。 像落叶一层一层积累在大地上,自然而然地汇聚成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在自然中寻觅到的美景,恰似心灵的倒影与诗篇。 这份美,既是大自然的慷慨赠予,亦是自我赋予的珍贵礼物。

在“深时间”里“重建附近”

在“捡秋”的自我疗愈中,我们沉浸在自然的“深时间”中,置身于“钟表时间”之外。

对于自然而言,它的时间尺度比人类更长、更远,以百年、千年甚至万年为单位的。 在巨大的时间维度对比下,人类的烦恼显得微不足道。

漫步在秋色中耐心捡秋,在人类的时间观念中显得格外珍贵。 置身于“深时间”的怀抱,聆听其他生命体悠长的节律,与它们的生命历程产生共鸣。跟随落叶飘落的节奏,呼吸、心跳。

(@小鲤鱼麻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鲤鱼麻麻)

在高速发展的世界中,现代人的时空观念发生了异化。过去,我们以空间和行动衡量时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等待的时间漫长却幸福。

如今,我们在隧道中快步追赶1分钟后抵达的地铁,在电话中埋怨迟到2分钟的外卖小哥。 现代生活被时间逻辑统治,空间逻辑似乎悄然隐退,人们遵循着“去空间”的“钟表时间”。

在“捡秋”的自主探索中,我们通过具体的一草一木感悟生命,用内部的认知和情感构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而在如今宏大的叙事框架下,我们越来越依赖抽象的、大而化之的概念来感知世界,身边的具体细节和生活基础逐渐模糊。

科技与社交媒体的繁荣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并参与地球村的活动,社会的完整建构将我们保护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之中。 然而,这实际上是一个功能性过剩、生态性不足的封闭“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下,个体也变成了封闭的“系统”,固化在自己的认知房子和内心世界中。

(项飙“看见最初500m”专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飙“看见最初500m”专访)

在抵抗意义匮乏和系统封闭的挑战,项飙引入了“重建附近”的理念: 「从你出发,从每一个个体出发,去看身边最初的500米,聚焦第一个把你和更大世界联系在一起的那500米」。

关注附近的每个存在,与形形色色的人事物相遇。洞察那些充满矛盾与不公的角落,与多元的声音和谐共存。 在与世界连接的“最初500米”中发展出新的社会关系和行动。

(项飙:从虚拟世界到真实社交,我们如何重建附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飙:从虚拟世界到真实社交,我们如何重建附近?)

脱离宏大的社会规训和焦虑叙事,回归原始与自然,置身于自然界的时间维度,重新定位在整个世界中。 重新认识周遭、细致理解世界,这一理念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探索,更是对个体生活实践的深刻反思。

把“附近”作为一个抓手或立足点,勇敢而智慧地为今天看似失控的生活重新找到一个“锚”。 积极夺回线下生活,是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可控感、至少是可知感的基础。在大环境给定的条件下,保持自己的思考和行动能力。

将好奇心、注意力放置到具体的、微小的事情上:落叶上复杂清晰的脉络、厚厚落叶堆中露出的一根孤枝、路边被遗忘的干枯花蕊、落叶殆尽树枝上裸露出来的等待鸟儿回家的巢穴…… 发现他们,与他们积极互动建立情感连接,建立具有丰富生态系统“附近”。

(电影《心灵奇旅》片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心灵奇旅》片段)

在真实的生活气息中,心跳、心动。

做具体的事,爱具体的人,过具体的生活。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1]《“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人类学家项飙访谈(上)》 当代青年研究

[2]《让万物穿过自己》无人知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