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锦

同治十三年,年仅十九岁的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英年早逝。他的死看起来对整个国家来说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因为此时国家大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说白了同治帝只是一个佐证慈禧太后合法合理掌权的“吉祥物”。

但同治帝的死给清王朝带来了极大的危机,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同治帝无后。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男性后代的皇帝也有不少,比如宋仁宗、明武宗等(笔者按:宋仁宗后继者是其胞弟之子宋英宗,明武宗后继者是其堂弟明世宗),但其皇位传承问题均得到解决,尽管后来引发了“濮议”和“大议礼”事件(笔者按:关于“濮议”和“大议礼”事件的详细经过,可以浏览笔者在前期所写的《巩固皇权的另类手段:为父议礼》),皇位也算是有惊无险的度过,但皇位的世系自此发生了改变,引发了一系列礼制上的问题。本文我们不探究同治帝之后皇位继承的问题。

那么,同治帝年仅十九岁,怎么好端端地就去世了呢?坊间流言,同治帝是得“花柳病”,也就是性病而死的。那么他真的死于性病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基因遗传

咸丰帝是出了名的好色,他在同治帝幼年时经常带着同治帝看戏。其实看戏也没什么大过错,但咸丰帝经常带同治看一些“少儿不宜”的戏段,从小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同治帝自然“耳濡目染”地继承了父亲这一特点。传闻同治帝在未大婚之前,曾主动要求参加宫女的选秀,宫女的选秀是为了选拔服侍太后、皇后、嫔妃等后宫女性的活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会参与,但两宫太后认为同治帝尚小,也就没起什么其他想法,于是便让同治帝参加了。

在选秀上,同治帝看中了一个宫女,后来这个宫女便分到了慈安太后宫中。原本同治帝便与慈安太后交好。于是他便天天往慈安太后宫中跑,后来还是太监安德海向慈禧告密,慈禧才把这个宫女送出宫,断了同治帝的念想(笔者按:从此开始,同治帝痛恨安德海,这也为以后安德海被杀埋下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出宫微行

微行一词可并不是说同治帝像其先祖乾隆帝一样下江南,而是同治帝偷偷跑出宫去寻欢作乐。那么,同治帝怎么知道宫外有娱乐场所呢?他又是怎么找到这些娱乐场所的呢?

很显然,不可能是太监们带他去的,因为太监们也不去那些娱乐场所。带同治帝出宫的这个人叫载澄,他是大名鼎鼎的恭亲王奕訢的长子。这小子风评很差,大部分贬义的词汇用到他身上都不算不得当。他是同治帝的伴读,经常在宫外胡作非为,后来投其所好,诱惑同治帝出宫“找乐子”。据说有一次他二人出宫还被一名官员遇见了,这名官员急忙向领侍卫大臣报告,大内侍卫们还专门包围了那座娱乐场所护驾,这让同治帝十分反感。

结合同治帝以及载澄均无子嗣且都年纪尚轻便去世的结果(笔者按:载澄去世时年仅二十九岁,无任何子嗣),可以大胆推测,同治帝可能死于性病。根据当时太医院的脉案记载,同治帝身上出痘,尽管这个症状和很多病的症状都类似,但综合同治帝的种种行为,可以定论。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同治帝到底有没有出宫寻花问柳?

我们来看这个故事:恭亲王奕訢在单独面见同治帝时,劝告皇帝谨言慎行,少出宫微行。同治帝声称自己一直在宫内好好的,没有出宫。奕訢说道我儿子载澄都告诉我了,同治帝说载澄胡说八道。奕訢接着说出了同治帝和载澄寻欢作乐的具体地点,同治帝大怒。随后,同治发出旨意:免去奕訢的亲王“世袭罔替”,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逐出军机处!同治帝还不解恨,于是不久后又下旨:把奕訢贬为庶人,圈进宗人府严加看管!

试问,如果同治帝没有不端行为,即使奕訢说了那些话,同治帝又为何大发雷霆呢?由此推断,同治帝和载澄出宫微行的行为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么同治帝因性病而去世,也就合乎常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脉案记载

根据清宫脉案的记载,同治帝的病情属于天花,而脉案上的病历也符合天化病人发病的症状。当然,脉案的真实性已不可考。但自同治去世到清朝灭亡,之间共不到四十年的时间(笔者按:光绪三十四年加上宣统三年,共计三十七年),倘若当年的御医仍然存活于世,大可在民国初年将这一宫廷丑闻揭露出来。但事实上,并没有哪些当年御医站出来佐证这一观点,但是有不少坊间传闻和自称御医的后人说同治帝是死于性病。结合民国初年民众对清朝的仇恨心理,不排除这些说法有抹黑清朝皇室的目的(笔者按:因为当时也有很多坊间传言传闻慈禧太后在宫中有男宠,这些说法是不是空穴来风,也无从考察),所以不能作为强有力的证据来证实。

所以,同治帝也可能的确死于天花,这些流言蜚语只是后人为了抹黑清朝而杜撰出来的。

无论同治帝是因何而死,但他的去世终究是给清王朝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统治大危机。同治帝十九年的一生,没有做出什么有利于社稷国家的事情,他是一个不思进取、破罐子破摔、性格怪癖、情绪易怒的人,但归结于他的年轻,又感到些许惋惜。

同治的死因究竟是什么,至今也没有最权威的说法,但无论是同治还是慈禧,都已经随着历史长河的洪流滚滚而去,也许这就是历史最有趣的地方吧!

本文纯属笔者个人观点,不具有任何学术研究价值,还请各位读者朋友多多批评指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投稿邮箱:

499020910@qq.com(历史文化)

125926681@qq.com(小说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