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五年,江都诗人、进士、候选知县韦佩金在《开元寺田氏族谱》的“田母景孺人生传有序”中,记载了江都宜陵景考祥的嫡侄女嫁给大桥开元寺田岱封后,勤俭持家的故事。
景孺人,生于雍正巳酉年(1729)。是康熙癸巳年进士、翰林院编修、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吏科给事、巡视台湾管福建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事、中议大夫、太史公景考祥的嫡侄女。是雍正癸卯年(1723)举人,历任桃源、宿迁、兴化县丞,文林郎景麟祥的三女儿。景孺人“生而婉顺,知书识大体。二公时爱之,常喟然曰,恨不举此女为男”。
田岱封出自大桥开元寺田氏望族,原本家资丰厚,但遇到狡猾之人陷害,父辈“累狱不解,故家中落,卒无一寸土尺橼”。景氏及笄后便嫁到田府,见婆家落魄,从此“不复御铅华”,从早到晚忙耕织,“操井臼”,供养家庭。无奈,田氏父母相继去世,景氏拿出家中所有积蓄,为父辈购置棺衾,葬事办的毫无遗憾。而田岱封屡试屡败,于是放弃考举,“参赞河务工程,运筹幕下,事甚剧,致劳成疾”,中年去世。
景孺人“志矢柏舟”,以“慈母兼严父”教育五子。每天亲自检查孩子的课程,凡是书背不出来和背诵错误的,一律“索杖叱跪笞之”。当时家庭非常困窘,每当要交学费的时候,景孺人便变卖发簪耳环等物,来补偿给老师,“往往钗无可鬻,衣无可典”,“有菜色而无怨容,自是衣雨鸣柕,晨霜画荻”。
景孺人辛勤付出了很多年,终于成为“一郡博士弟子员”,田氏一家“自故里迁乡”,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从事笔耕的弟子越来越多,景孺人也过上隐退生活。
景孺人好善乐施,遇到穷的连自己都养不起的人和亲戚,“则倾囊济之,不吝家居”,对内“奉恒节吝,不妄费一钱”,对外“宾至则截发具食不恤”,田岱封先生的笃友都非常喜欢和孺人交往。田岱封的妹妹嫁给袁氏成了寡妇,孺人把她接回家,养了几十年,到寿终为止。田岱封的哥哥无子嗣,孺人把自己的儿子承继给大伯,还告诫家人要经常问寒问暖,有好吃的都叫儿媳送给大伯共食。孺人到了大耄之年,看见田氏族人散处四方,“则力劝合族重修世谱,以彰敬宗收族大义”。
景孺人“覃恩两邀养老重典”,“暇则含饴弄孙动履尤不烦”,晚辈过时过节都会回家给她拜年拜寿,寿终时享年八十四岁。
· END·
@推荐阅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