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的“种子理论”:遵循天性,因材施教
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中,我们常常思考:孩子究竟是怎样成长的?
是如同一张白纸,由父母和学校肆意涂抹?还是像一个容器,被动地等待被填充知识与技能?
然而,有一种观点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方向——孩子是一粒种子。
一、孩子:蕴含无限潜能的种子
当新生命呱呱坠地,我们往往会用各种比喻来形容他们,如小苗、容器或白纸。但将孩子比喻成种子,却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曾询问众多家长:孩子出生时具备什么特质与能力?
许多人会回答:吃、喝、拉、撒、睡,似乎什么都不会,所以需要不断地教导他们说话、走路等技能,认为孩子的成长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就像在课堂上让学员解九连环,学员们起初绞尽脑汁,在得到方法后很快学会。可当被问及能否教会鱼或猴子时,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人具备学习解九连环的特性,只是需要被激活而已。同样,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诸如“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周会走”,这些并非是父母教会的,而是孩子在相应阶段的自然属性,父母的帮扶只是激活了这些潜在能力。 孩子学习中文亦是如此。在一岁左右,只要给予丰富的语言刺激,创造自由交流的环境,他们便能轻松愉悦地学会,无需刻意教授语法。
而狼孩的例子则更加凸显了这一点。由于从小由狼带大,错过了语言敏感期,即便后期花费大量时间教导,也难以让他们理解并融入人类的语言系统。 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像是一颗蕴含着无限可能的种子,所有的特质与能力都已潜藏其中。
教育孩子的伟大意义 不在于灌输,而在于激活他们本就拥有的特质,在不同的环境下激发孩子不同的潜能,让他们如同种子般从萌芽到开花、结果。
二、违背种子属性的教育误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却常常在不经意间违背了种子的属性,陷入了教育的误区。
(一)催促型:揠苗助长,适得其反种子有其自身的生长规律和内在的生长力量,这种力量虽强大而震撼,却又内敛而不易察觉。
它按照自己的节奏默默生长,使地球充满生机。但父母往往急于求成,期望给了建议、指导和方法后,孩子能立刻变成自己期望的样子。 殊不知,孩子有自己的生长周期与成长规律,不会因催促就瞬间改变。就如同麦子,若对其不断催促“怎么还没长出来?快点长!”
最终只会导致揠苗助长的悲剧。生活中,许多催促型的妈妈总是盼着孩子快快长大,结果却事与愿违,孩子不仅成长速度未加快,反而可能产生心理疏离。且每个孩子的成长如同麦苗成长有快慢,花朵绽放有早晚,本身并无可比性,家长不应以对比来操纵孩子的成长节奏。 例如那些让三岁小孩做俯卧撑、练肌肉、进行大量体育运动,甚至让两三岁孩子进行大型表演的行为,无疑是剥夺了孩子童真的快乐,忽视了他们的自然生长规律,严重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破坏型:主观替代,忽视自然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感官系统和自然成长过程。但有些父母却常常以自己的感官和主观意念来代替孩子的感受,从而破坏了孩子自然成长的节奏。 比如春暖花开时,老人推着穿着厚厚外套的孙子,即便孩子已出汗,奶奶却仍觉得不热,以自我感官替代了孩子的感官。
还有为了防止孩子尿床,让孩子定点小解,甚至频繁起夜,结果导致孩子尿床情况更难以控制。这些行为都没有尊重孩子的自然规律,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必要的干扰。
(三)整齐划一型:批量化生产,磨灭特性
在一些幼儿园中,我们常常看到令人担忧的场景:孩子们整齐地走、坐、念、唱、睡、吃、背手、举手、洗手……所有情景如同军营般整齐划一。在孩子最不适宜被整齐规范的年龄,他们的特性被压抑。 正如秦春华院长所说,教育若被简化成一条升学直线,学生就如同模具打造出来的家具,毫无个性可言。这种对孩子进行批量化生产,不允许孩子展现特性的教育方式,无疑是一种蛮荒教育。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我们应遵循其属性,而非将他们强行塑造为相同的模样。 在育儿的道路上,让我们深刻理解孩子是一粒种子的理论,尊重孩子的天性,遵循种子的生长规律,避免陷入教育的误区。
用心去激活孩子的潜能,陪伴他们茁壮成长,让每一颗种子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绚丽光彩,收获独一无二的人生。
《孩子的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您读过孩子的说明书吗?
第二章: 孩子的归属权
第三章:孩子与父母关系的本质 第四章:种子理论 第五章:土壤理论 1、忙碌冷漠型 2、吵架冲突型 3、替代型 4、保护禁止型 5、知识灌输型 6、尊重支持型 第六章:孩子成长的明暗线 第七章:孩子成长的节奏 第八章:孩子成长的规律 1、新生命的诞生 2、早期体验:0 - 6岁 3、学龄期:6 - 12岁 4、青春期:12 - 18岁 第九章:孩子的善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