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的说法。

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终身未嫁,学生们说她把自己嫁给了“教育”。

86岁那年,她再次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

她去世后,邓颖超、康克清分别题词:“纪念女教育家吴贻芳同志”、“人民教育家吴贻芳风范永存”。

可就这样一位把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伟大女性,在人生的前期经历了父兄姐自 杀,母亲病亡的局面,18岁时,她也想过要追随亲人而去,但是她却选择了好好学习,要对得起死去的亲人。

在那个“女子无才无德”的年代,她用自己的实力和坚韧撑起了教育事业。

一起走进吴贻芳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93年,吴贻芳出生在湖北武昌,祖籍江苏泰兴,她上面有个哥哥吴贻榘,姐姐吴贻芬。

父亲吴守训在县牙厘局工作(牙厘就是“厘金”,又叫“厘捐”,是晚清的一种捐税),38岁那年,他在当阳县任知县。

吴贻芳的姐姐吴贻芬15岁那年,想在二姨夫陈叔通参与创办的杭州女学堂读书,当她把这件事说给父亲时,父亲着急上任,就没理由,母亲也做不了主,只说与父亲商量。

吴贻芬觉得自己上不了学,于是就吞下了一个金戒指,还好最后有惊无险,保住了性命。

父亲知道后赶回来,看到女儿如此渴望读书,就把两个女儿送到了杭州读书。这一年,吴贻芳11岁。

这是一所新式学堂,还专门成立放足会,要求未放足的女生放足,坚决改变侵害女性身心健康的封建陋习。

吴贻芳和姐姐也开始放足,并树立了“读书目的为救国”的宏愿。

吴贻芳的二姨夫陈叔通从日本留学回来后,发现她们就读的学校没有开设英语课,为了她们之后更好的发展,在他的帮助下,吴贻芳姐妹转到了上海启明女校,之后两姐妹又到了苏州景海女塾读书,原因是这所学校的英文课更好。

果然,在这里,吴贻芳的英文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就在吴贻芳勤奋读书的时候,1909年11月,她却收到了父亲自 杀的消息。

原来,父亲吴守训任湖北省牙厘总局财务科长之后,由于受到局长的唆使与逼迫,挪用了一笔公款,待那笔公款被局长给亏光了之后,他又被局长推出去当了替罪羊。

吴守训绝望已极,于是,有一次乘船去湖南办事,他就趁船到江心的时候,一下子从船上跳到江里,自 杀身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去世后,在姨父陈叔通的帮助下,终于了结了吴守训留下的官司,之后吴贻芳跟着家人搬到了外婆家居住,吴贻芳姐妹的学也中断了。

辛亥革命之后不久,吴贻芳一家随着亲戚家迁居上海。

在上海的生活并不平静。

当时正在北京的清华学堂读书的哥哥吴贻榘,因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中断了学业,他沮丧的回到了上海。

在上海,由于生活困难,祖母让他去讨债,可是他总不认真对待,姐姐吴贻芬好不容易从父亲世交那里筹来一笔钱让他去取,结果他在路上不小心弄丢了,为此,吴贻芬大骂了他一顿不中用,结果吴贻榘就想不开就跳江了。

母亲丧夫又丧子,这样的痛苦她承受不了,她病倒了,加上她原本还有肺病,不久她也离世了。

姐姐吴贻芳对吴贻榘的去世很是自责,在忙完母亲的丧事不久后,她也自 杀了。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吴贻芳失去了三位亲人,可想而知,她承受了多大的打击和压力。

好在有二姨夫陈叔通和舅舅的帮助,姨夫对吴贻芳和他们的祖母说“都到我家来吧,不要害怕,天塌下来,有我顶着!”

陈叔通怕吴贻芳重蹈姐姐的覆辙,他开导她“自杀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你上有祖母,下有妹妹,你对她们是有责任和担当的。”

为此,陈叔通让吴贻芳多读书。

在姨夫的帮助下,20岁的吴贻芳进入杭州弘道女中、直接插入四年级读书。

在学校她忘记悲伤,利用所有的时间去学习,她要对得起死去的父母,对得起二姨和二姨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1岁那年,吴贻芳随陈叔通全家移居北京,经陈叔通介绍,吴贻芳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与该校的附属小学担任英文老师。

1915年,在杭州弘道女中读书期间的历史老师诺玛丽知道吴贻芳是个可塑之才,于是她给吴贻芳写信让她到金陵女子大学继续深造。

此时的吴贻芳本来就寄人篱下,面对昂贵的学费,她始终不敢向二姨二姨夫开口说这件事情。

后来还是二姨夫看出了她的心思,便鼓励吴贻芳去投考金陵女子大学,并承诺给她交学费。

1916年2月,23岁的吴贻芳作为特别生插入金陵女子大学一年级读书。

作为插班生,吴贻芳落下了很多功课,不过她后来者居上,她利用课余时间把所有课程都补上了,而且各门成绩都是优。

1916年秋天,金陵女子大学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吴贻芳以其优秀的学业成绩与卓越的领导才能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信任,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会长。

在这里,她充分展现了自己的领导才能。

1919年,吴贻芳顺利毕业,她是五名毕业生中的一员。同年秋天,吴贻芳应邀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担任英文教员。

吴贻芳不但教英文,还教代数和别的科目,同学们都喜欢上她的课,因为她的教学方法别出心裁,很容易让学生接受。

在教学中,吴贻芳有自己的方法,在育人上她也毫不含糊。

她教的学生中,有一个叫陶淑范的学生,家庭条件不好,被同学嘲笑穿得老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贻芳知道后,她也不生气,直接对着那些同学,用平静和蔼的语气说:“对自己的同学,不应该这样。”

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就把那些同学“震慑”住了,从此校园里再也没有这种现象发生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吴贻芳的出色使她得到了一个机会。

1921年冬天,美国蒙特霍利克女子大学校长布莱克夫人到北京女高师来参观和演讲,学校安排吴贻芳担任她的翻译。

吴贻芳出色的完成了翻译任务,演讲结束后,布莱克夫人邀请吴贻芳去美国留学。

吴贻芳被突如其来的机会惊住了,她想了一会,决定去留学。

不久,她就收到了密歇根大学的通知书,在布莱克校长的推荐下,她得到了“巴勃尔奖学金”,到本校研究生院去读生物学博士生学位。

1922年8月,吴贻芳到美国留学。

这时候,二姨二姨夫又出现了,他们表示让吴贻芳安心去读书,他们夫妻来照顾吴贻芳的祖母和妹妹。

姨夫又给了吴贻芳两句赠言: 一是不要忘记你是炎黄子孙,二是学成之日,当回来报效国家。

带着家人的嘱托和希望,吴贻芳踏上了去往美国的轮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贻芳英文水平很好,再加上她勤奋努力,很快她就成了密歇根大学里的佼佼者。

1924年,她被推举为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会会长。1925年,留美中国学生会换届改选,吴贻芳又被选举为副会长,并担任了密大中国学生会会长和科学会会员。

两件事情的发生,深深触动了吴贻芳,“五卅惨案”和“抗议澳大利亚总理对我国家主权的诬蔑”。

1927年,母校金陵大学给吴贻芳送来了邀请信,一希望她回国出任金陵大学校长,吴贻芳毫不犹豫,在完成了博士论文,拿到毕业证之后立刻回去。

1928年,35岁的吴贻芳回到南京金陵大学任职。

教师队伍是每个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吴贻芳出任校长后,根据国民政府的法令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金女大机构编制作了适当调整。

通过调整,不仅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稳定了教师队伍后,还解决了他们的居住条件和薪俸待遇,得到了教师的好评和认可。

吴贻芳上任不长的时间里,便组建了一支坚强的教育团队。

金陵女子大学的校训是“厚生”。其含义是,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满。

事实上,吴贻芳一直用自己的实力行动诠释了“厚生”的含义。她对待学生、同事和学校慷慨大方,一如既往。

有一次,她发现一位前往农村提供服务的学生没有雨衣,就将自己的借给了那位学生。作为校长,吴贻芳还经常将自己的一些特别收入(如演讲费等)转交给学校

这期间,吴贻芳出任基督教全国协会会长,并担任了国际基督教协进会常务委员。

就在吴贻芳回国到金女大担任校长不久,妹妹吴贻荃和表妹陈慧也从密歇根大学完成学业回国。

妹妹不愿意在姐姐手下任职,就去找了一个家教工作,或许是她觉得家教工作会被姐姐看不上,她就没和姐姐说。

1933年,妹妹突然到金陵大学找吴贻芳,她发现妹妹有话要对她说,可是那天吴贻芳要开一个很重要的会,就没有理会妹妹。

这之后不久,妹妹就失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妹妹的失踪,又揭开了吴贻芳心灵的伤疤,她心急如焚,后悔不已。

吴贻芳各方打听妹妹的下落,都没有结果。妹妹的失踪成了一个谜。

从此,吴贻芳失去了她所有的至亲,命运给她带来的痛苦和不幸,吴贻芳独自承受着,她再一次艰难前行,独自迎接人生路上种种风雨的挑战。

1937年,抗战爆发,日军占领南京,学校要迁往四川,当时吴贻芳把所有的人都安排好后,她是最后一个离开的,而且是在她极不情愿的心情下离开的。

后来她说,那种“逃离”南京的感觉不堪回首。她说:“当我们跳上船的那一瞬间,知道自己的校园、国家的首都,在几天之内就会被侵占,心里感到悲痛万分。”

1938年7月6日,吴贻芳作为无党派人士,经国民参政会按条例遴选,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吴贻芳早年就立志献身教育,本欲远离政治,但事情总是事与愿违,她是百分之五女参政员中的一位,不得不开启了她的参政人生。

1945年,吴贻芳作为代表,去美国参加了联合国制宪会议,她清晰的逻辑表达和肃穆大方的风度,得到了台下阵阵掌声。

抗战胜利后,吴贻芳回上海看望二姨和姨父。

姨父嘱咐她说:“国难当头,你在民意机构任职,为抗战出力,姨父甚感欣慰。现在抗战胜利,而国民党党质已变且腐朽,你可千万别在国民党官场谋一官半职!”

不久,宋美龄约吴贻芳见面,想邀请她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

吴贻芳想都没想直接拒绝了:“这样的重任我可担当不起,再说金女大也不允许我兼任,你说是吗?”

之后,吴贻芳又回到了金陵女子大学。

1947年5月,发生了“五·二○”惨案。

在国民参政会的午餐会上,作为参政会主席之一的吴贻芳和蒋介石同桌。提到这件事的时候,蒋介石假装不了解,还说此事是治安问题,应该由有关部门去处理。

吴贻芳既生气又失望,与他展开了辩论,最后吴贻芳不再说话,起身离开了餐会厅。

后来,张治中向何应钦建议让吴贻芳出任教育部长,但是吴贻芳又一次拒绝了。

1949年四月,宋美龄打电话找吴贻芳,吴贻芳知道她要说什么,就用借口拒接她的电话,之后她又拒绝了去台湾的机票和邀请信。

人的一生或许有过许多次决绝,但在关键时刻吴贻芳做出了关键性的决绝。这样的决绝才是伟大的决绝。正是这样的决绝,让人们看到她灵魂深处闪耀着的那缕永恒的光芒,大智慧的光芒。

1953年,吴贻芳被任命为省教育厅厅长,这次她毫不犹豫地走马上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她已经60岁了。

她经常深入教育第一线,到学校亲自听课,与教师座谈,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基层教育工作中发现和遇到的问题等。

1954年,吴贻芳当选为江苏省人大代表,之后参加了在中南海怀仁堂举办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散会的时候这时毛泽东主席向她伸出手来:

“请问大名?”

吴贻芳回答:“我叫吴贻芳。”

毛泽东和蔼一笑:“噢,你就是吴贻芳,金女大的,久仰大名,未见其人,今天总算见到了。”又问,“您现在在哪里工作?”

吴贻芳答:“在江苏省教育厅。”

“好啊!还是搞教育。”毛泽东颔首微笑着告别了。

虽然在教育领域,吴贻芳达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但是在生活中,吴贻芳非常简朴,她住的是十几平方的小屋,吃着粗茶淡饭,也不讲排场。

吴贻芳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她一生未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的一位好友曾经问她:“你以前有没有认真谈过恋爱,有没有人向你求婚?”

吴贻芳:“自从长大后,亲人接二连三地离世,我从来也没有想过个人的问题,刚开始是为了祖母和妹妹而活,后来为了完成学业,没有时间顾及婚姻问题。”

曾经有人给写过情书,写过两三封之后,那人就去美国留学了,之后就失去了联系。

虽然自己没结婚,但是她对自己的学生和教师结婚都很赞成,而且还经常当他们的证婚人。

吴贻芳曾经在为她的学生在演出话剧《金陵自传》中已说,她早已嫁给了“金先生”。

1984年11月10日,吴贻芳去世。

吴贻芳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她出色完成了当初姨父对她的赠言,学成归来,报效国家。

党和人民给了她“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的称誉,她却谦逊的说:我只是“一个老师”,“实在是愧不敢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