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上市不一定都是为了公司发展融资,也可能是为了公司老板套现。

近日,上市公司茶花股份发布公告,实控人一家陈冠宇(侄子)、陈福生(叔叔)、陈葵生(叔叔)、林世福(姨父)已与受让方签订了转让协议,一次性提走6.8亿。

6.8亿对应的是15.06%的持股,如此大的比例,不得不让人怀疑,福建这一家人是不是不想努力了。

实际上,自从茶花股份2020年实控人解禁以来,陈氏家族就没闲着过,一年都没有浪费,年年都有套现进账。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陈氏一家这些年的减持节奏,大抵可以这么说,不是在套现,就是在去往套现的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动场上正式开赛之前一般都有热身,资本场上也一样,大规模动作之前也会有暖场,陈氏家族2020-2022年就是先在二级市场小试牛刀。

2020年陈冠宇套现0.64亿,2021年陈明生套现0.53亿,2022年陈葵生套现0.27亿,三叔侄轮流出场,一共也才套现了1.45亿。

而从2023年开始,就从二级市场的小试牛刀变成了一级市场大开仓门,不停地找买家,不停地打包卖。

2023年8月,最年轻的陈冠宇先与人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拟一次性转让5%的股权,但两个月之后就终止了。

不过,终止的目的不是不卖了,而是要卖更多,2023年11月17日,一家人宣布将在未来3个月内对外协议转让不超过22.11%的股权

看起来这是先打招呼再找卖家,实际上,目标早就锁定了,仅仅6天之后,茶花股份公告,陈氏一家已与4家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签订协议,转让的股权比例正好是22.1%。

不过,4家基金公司最终只成交了两家,原定的22.1%只完成了10%的过户,原定的6个多亿的套现额也只兑现了3.53亿。

这就像原本能喝十八碗的武松,你只给他三碗,当然不过瘾、不痛快,于是,就有了这场追加的6.8亿的家族大转让。

前前后后算起来,陈氏家族已落袋12亿,不过,恐怕这还只是个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福建这家人倒也算是凭自己本事打下的家业,凭自己本事上的市,如今也算是凭自己本事套现。

茶花股份的主营业务不如名字优美,是生产家用塑料制品的,但凡家居用得着的塑料材料的东西,它几乎都有。

比如垃圾桶、衣架、收纳盒、菜篮子等等,这些东西有个特点,用户或许能感觉出质量的好坏,但却说不出来什么牌子的好,甚至都没关心过到底有什么牌子。

而就是这样的品类,茶花股份干成了中国驰名商标,如果你上网查塑料家居用品,茶花股份至少是中国十强。

当然,时势造英雄,陈氏家族与茶花股份如今的一切,与福州的塑料工业发展的历史契机是分不开的。

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一批福建的归侨回到福州后,跟省里申请办厂自力更生,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福州华侨塑料厂。

由于有中国文化用品公司福州批发站包销,塑料厂很快就发展起来了,成了国家二级企业,同时也就带动了当地更多人进入了塑料制品行业。

陈氏家族中的大哥陈光生(陈冠宇的父亲)就是某塑料厂的职工,并在塑料厂长期的工作中,摸清了塑料制品行业的产业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0年,陈光生凑了5万块钱,挂靠村集体成立了福州市晋安区鼓山远洋塑料厂,名义上是集体企业,实际上就是私营企业。

之所以挂靠,源于计划经济的指挥棒仍然还起着作用,比如商品价格,都是1992年才完全放开的,企业挂靠集体,就还可以享受到部分计划体制内包销的红利。

说直白点就是,既能够自己找渠道卖,又能够走计划经济的统购统销渠道卖,两边都不耽误,那个年代挂靠集体的私营企业很多。

后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连国有企业都纷纷改制成民营,挂靠也就失去意义了,于是,1996年,陈氏家族自己注册成立了福州 远洋塑料用品有限公司,就是现在茶花股份的前身。

如前所说,塑料制品这个行业技术门槛并不高,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也比较淡,所以同行之间一直都是拼价格,东西越做越差。

比如,做一个塑料凳子,原本需要800克材料,但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就缩减用料,减少到700克,甚至600克,卖价也就便宜了。

600克材料生产出来的塑料等也能坐,但承受力就不同了,800克的能承重200多斤的胖子,但600克只能坐普通人,所以,使用寿命往往很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陈氏家族反其道而行之,标准是800克,他直接用1000克,甚至是1200克,价格也比800克的高。

远远高于标准,用专业术语叫“质量过剩”,但就是这种与众不同的操作方式,却走出了一条品牌之路。

当时塑料凳子的一大客户群体是餐饮店,餐饮店的凳子一天无数个人轮流坐,非常考验凳子的质量。

商家肯定先买便宜的凳子用,但没多久就坐坏了,然后买了茶花的塑料凳子后,发现几个月用下来一点毛病都没有,这就有了质量对比。

一家用了说好,别家就问,你家凳子哪卖的,于是,在口碑的传递下,茶花的牌子就这么传开了。

2010年,茶花股份就已经成了中国驰名商标,一年营业收入已经超过5亿,然后于2017年成功登陆A股。

不过,随着市场的规范,当大家的质量都跟上来了,“质量过剩”就不好使了,大家的东西都差不多,要卖出去,就只能拼渠道了。

从2018年起,茶花股份的销售费用就上了一个台阶,虽然毛利率没有太大的变化,但销售费用就把利润吃掉了大部分,利润越来越薄,直至亏损。

守着亏损的生意,哪还有什么心肠呢,于是,抓紧时间落袋为安就成了理性的选择。

2020年,茶花股份的利润首次大降40%,陈氏家族的减持也就从这一年开始了,然后一直持续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