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前的今天,留在南京的外籍人士发起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中外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支撑起南京安全区的危局。他们有过欢乐,但更多的是痛苦、疲惫、自责。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依然不放弃对正义的追求。
外籍人士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齐阿尔、哈茨、拉贝、马吉、波德希沃洛夫
01
愤怒
日军攻占南京后,大肆烧杀淫掠。外籍人士的愤怒、痛苦和自责难以名状。
发生在金陵大学的登记事件令外籍人士愤怒至极。许多中国人尽管没有当过兵,但为了保全性命主动站出来,结果200—300人被日军带走杀害。外籍人士对日军的行为极为愤怒,负责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的贝德士说:“我们对在这幕悲剧中占各种重要地位的日本军官和士兵,必须笑脸相迎,谦恭有礼,接连许多天,这简直是一种酷刑。”
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
他们在愤怒与痛苦之余,对日军的凶狠狡诈、残忍暴虐有清醒的认识。拉贝在日记中写道:“我、斯迈思和米尔斯3人试图再次将这批人解救下来,但是白费口舌。”马吉认为日本人比他见到的最坏的土匪还要坏。费奇认为日军不仅威胁着东方,也可能在某一天威胁西方。
02
疲倦
在巨大的压力下同日方周旋、斗争,外籍人士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力交瘁。
身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拉贝身患糖尿病,许多重大问题必须由他亲自与日本当局交涉,他经常“逢场作戏、笑脸前往”。
拉贝
鼓楼医院外科医生威尔逊,不知疲倦地做手术,晚上又要驱赶日本兵,他身心疲惫,回到美国后也没有从紧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依然忍受着病痛和梦魇的折磨。
魏特琳,保护了上万名妇女儿童,与日本兵的斗争使她精神受到巨大打击。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突然感到没有力气了,这些天的紧张与悲伤使我精力耗尽。”长期紧张的工作使魏特琳身心疲惫,最终在美国自杀。
魏特琳
03
欣慰
外籍人士的压抑和悲愤可想而知,但他们也有快乐和欣慰的时候,那就是同事之间的亲密合作和难民寄予的高度信任。
尽管条件艰苦,许多人睡在地板上,但同事之间的相互关心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力量。在圣诞节和元旦,他们忙里偷闲组织了两次聚会,时间虽短,但其乐融融。正是对难民的爱,使不同背景的人们走到一起,他们紧密合作,共同保护和救济难民。
难民将20多位外籍人士看成“活菩萨”。在拉贝即将离开南京时,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数千名妇女跪在地上,请求拉贝不要抛下她们。
在拉贝离开南京前举行的告别茶会
外籍人士在日常生活中对难民处处关照。魏特琳经常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难民一起做礼拜,给小孩送小礼物;拉贝在与难民一起过圣诞节时扮演圣诞老人,并给每位儿童2角钱。
同甘苦、共患难,让外籍人士和难民的感情更加深厚。
04
坚定
在日军当局的统治下,外籍人士没有放弃对正义的追求,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并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拉贝认为:“对这种残酷的暴行是不能沉默的”,要在将来“作为目击证人把这些说出来”。
费奇说:“这些事实我必须公开出来”,“否则我不能心安”。
费奇
马吉认为:“应该把暴行记下来,这样这些不可消除的事实能有一天公诸于世”。
贝德士在信中写道:“我们感到以积极的方式揭露暴行真相乃是一种道德义务”。
贝德士
05
思念
日军当局对外籍人士的活动多加限制。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被禁止进出南京,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与日俱增。
麦卡伦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说:“我不知道该怎样把信寄给你。你上封信的日期是11月25日,我头脑中浮现的情景是,你们一群人在学校里和孩子们在雪中玩耍嬉戏。希望你们一切都很好”。
麦卡伦
当拉贝收到妻儿寄来的信件和食品时激动不已,“所有这些东西都放在我的身边如此可观,我觉得我就像一个得到馈赠的士兵一样,我想我同我们的奥托(注:拉贝的儿子)一样兴高采烈”。
感恩
留守南京的外籍人士所做的一切
南京从未忘记
· 史料来源:《南京大屠杀国际安全区研究》
· 编 辑:潘琳娜
· 校 审:李 凌 李雪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