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期,北京博仁血液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愈·健》栏目特邀童春容主任接受采访,对患友们关心的问题予以解答。

Q:您的讲题里提到免疫和靶向治疗的实际应用经验,这些突破/进展与临床实践分别可以给哪一类患者带来希望?团队在这方面有哪些数据或者经典病例能分享?

童春容主任:

近10多年来CAR-T细胞、抗体治疗血液肿瘤,尤其是B淋巴细胞肿瘤有突破性进展,使很多晚期、既往方法无可能生还的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甚至治愈机会;越来越多的靶向药进入临床应用,也使一些既往必须异基因移植才能治愈的患者得到治愈,或者延长生命。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这些既往辅助性治疗越来越多的关口前移,甚至成为一些类型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

比如对40岁以上的急性B细胞白血病患者,急性白血病伴BCR-ABL阳性患者,这类患者仅靠化疗的治愈率比较低,副作用大,后续因为治疗副作用还会进一步增加治疗费用,降低生活质量。对这类患者如果没有严重遗传易感基因问题,我们尝试将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关口前移,甚至在第一个疗程中就引入这些治疗手段。这么做的好处包括提高治愈率、减少化疗的副作用和整体治疗费用,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于年轻的急性B淋巴细胞患者,化疗的治愈率相对较高,所以我们一般不会调整目前化疗治疗策略。但是对那些化疗1-2个疗程疗效不好者、化疗副作用大的患者,化疗治愈率低,生存质量低;如果没有遗传易感基因严重问题,我们也将CAR-T、抗体等免疫治疗关口前移,联合靶向药;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化疗的副作用和整体治疗费用,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于既往的免疫化疗难以治愈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如果没有严重遗传易感基因的问题,我们将抗体、CAR-T等免疫治疗关口前移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化疗的副作用和整体治疗费用,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再比如,一些高危、原发耐药、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治愈率低;如果没有严重遗传易感基因问题,没有多部位髓外白血病,患者、不能移植或者不愿意移植的情况下,我们会采用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方案,已经有多例患者获得2年以上持续完全残留缓解,有望治愈。

此外,对于一些惰性血液病或血液肿瘤,比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惰性淋巴系统疾病,骨髓增殖性肿瘤等,这类患者通常生存期较长,但如果长期使用化疗治疗,反而可能会加速病情恶化,最终走向必须异基因移植的地步。对于这些患者,我们尽量采取无化疗的治疗策略,而以靶向治疗和抗体为主的方案,这么做不仅整体费用较低,副作用少,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长期生存。

对那些有严重遗传易感基因问题,或者其它难以缓解的血液肿瘤患者,我们采取先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建立正常的造血及免疫系统平台,再予以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防治复发,这些患者均已无病生存3年以上,可望治愈。

Q:您团队在2024ASH上发表了一项关于CD33 CAR-T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R/R AML的研究,能否简单介绍下该成果对哪些患者的治疗有指导价值?

童春容主任

该患者为急性髓性白血病移植后复发,原本计划二次移植,但在使用CD33 CAR-T治疗后,达到了基因层面的完全缓解,之后我们通过靶向药物和其他免疫细胞治疗进行维持治疗,最终实现了治愈。

CAR-T疗法目前主要对B细胞肿瘤和浆细胞肿瘤疗效好,副作用少,不是髓系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案。对于移植后复发的急性髓性白血病或其他髓系肿瘤患者,我们还是以靶向药物为主,同时联合抗体,以及其他免疫细胞治疗手段,如CIK、NK细胞治疗等,实现治疗目标,但当白血病细胞高表达CD19、CD7或者CD33(尤其比正细胞细胞表达高)等,也可以尝试CAR-T治疗。

Q:CD33 CAR-T表达率在AML患者中有多高?是个常见靶点吗?

童春容主任

CD33是髓系肿瘤中最常见的靶点,几乎所有髓系患者的细胞上都会表达CD33。然而,它的治疗效果并不如B细胞肿瘤那么理想,目前只有约40%的患者能够达到完全缓解。

这其中的原因还在研究总结当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T细胞功能问题,另一个更关键的原因是CD33抗原不仅在肿瘤细胞上表达,在正常的髓系细胞和粒细胞上也有表达,使用CAR-T疗法有可能攻击正常细胞,导致患者出现较大的副作用。

我们的研究发现,如果肿瘤细胞上的CD33抗原表达强于正常细胞,这些患者的副作用会相对较小,因为CAR-T首先会优先攻击高表达的肿瘤细胞。如何提前预测CD33 CAR-T的疗效及副作用,我们还在研究中。

Q:您在既往的科普中经常建议患者做700+或者900+种遗传易感基因检测,是所有患者都需要做该项检测吗?应该什么时候去做?这两种遗传易感基因检测有什么区别?是只做一次就能指导后面的治疗还是需要不断复查监测是否有变化?

童春容主任:

我的建议是希望每个血液肿瘤患者都能做遗传易感基因检测。世界卫生组织在2016年把遗传易感性髓系肿瘤单独分类;2022年遗传易感性淋巴细胞性肿瘤单独分类,说明了遗传易感基因在血液肿瘤发生中的重要作用。绝大多数肿瘤都是外因(化学毒物、辐射等)及内因(遗传易感性)引起的,如果遗传易感基因问题大,非移植治疗疗效差,副作用大,需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而且如果遗传易感基因问题大的亲属做供者,移植后复发率高,副作用大。

因此我们团队的原则是,只要患者愿意,我们就会尽早进行检测,而且同时检测可能做供者的亲属帮助选择供者;患者的遗传易感基因和移植预处理方案也有关系。这样避免患者走弯路,减少费用,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遗传易感基因检测只需要做一次,因为遗传基因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发生改变,治疗后也不会消失。700+遗传易感基因是我们一开始组建检测方案时的数量,近两年,我们一直在持续增加检测基因数,只要全世界有新的研究报告发现了相关基因,我们就会把它加入检测方案中。所以,现在检测数从700+增加到900+,未来可能会达到1000+。但患者们可以放心,虽然我们增加了检测的基因数量,提高了发现率,但费用并没有增加,这对患者来说是更有利的。

专家介绍

童春容

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医院 科研院长、血液一科(血液/肿瘤科)主任

学术任职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血液细胞检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远程诊断诊断能力培训组副组长

•从事血液内科临床工作及实验研究40多年。擅长恶性肿瘤,尤其是急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的免疫治疗;擅长通过血液病整合诊断, 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染色体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基因诊断技术,病原分析技术,药物浓度及药物代谢基因分析技术,来实现对血液病进行整合及个性化治疗

1.

7.愈·健 | 竺晓凡教授:避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生育力受损问题,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

8.

11.

编辑 | 王亭亭

排版 | 赵微

审核|童春容、贾冬雪、方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