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黄兴,虽说他排在孙中山之后,属于我们常说的男二号但也是国父级的人物。大多数人对黄兴具体的性格特点、他的人生态度,其实还是比较模糊的,统共有两点:一个主要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第二个,他是革命党当中主抓军事、专管武力的。但如果就这样来看待黄兴,对这位革命先驱来说真的太不公平了。
黄兴,真实的面貌和真正的历史地位,长期以来,其实是有弱化和低估的一面。
首先纠正一个普遍的偏见,就是黄兴是一个只知道制造炸弹、搞起义的莽汉。实际上他真实的底色是一介书生,而且在中国传统学问里面造诣是非常之高,肯定比孙中山先生要高,他至少还中过秀才。黄兴出生在湖南长沙的一个名门望族,他的祖父以及父亲都是当地著名的学者,而黄兴本人自小也是饱读诗书,人称“字习东坡,文宗韩柳”,可以说旧学根基非常深厚。
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黄兴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句,比如讲他求学的时候,写了一首非常漂亮的《咏鹰》:
独立雄无敌,长空万里风。
可怜此豪杰,岂肯困樊笼!
一去渡沧海,高扬摩碧穹。
秋深霜肃气,木落万山空。
而这第二个普遍的偏见就是他是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的一个人。简单来说黄兴是个副手,他们俩是上下级关系,但其实两人是一种近乎全方位的平等合作关系。同盟会在1905年成立的时候,实际上是由三股力量整合而成,一个是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另一个是黄兴创立的华兴会,再一个就是由蔡元培、陶成章他们领导的光复会。
黄兴的华兴会势力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一带,其中的骨干力量,再加上黄兴在日本培养起来的留学士官生,这才是武昌起义之后推动革命继续发展的关键力量。而且真要论在同盟会里面的威望,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当中,黄兴都是在孙中山之上的。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到了后来孙中山的历史形象如此高大?且细节又是那么的丰满生动呢?而黄兴的历史面貌显得那么的模糊,让人能够记住的历史事迹又是那么的稀少呢?
历史课本中,黄兴都是一笔带过的人物,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黄兴这个人一直甘当配角,非常有意识的把自己置于孙中山之下,而这一点对辛亥革命成功的重要性,显然是被后世给低估了。中国历史上,因为老二不服老大,从而导致辛辛苦苦开创的事业,最终是陷于内讧,毁于一旦的事情,从来都不断地上演,而黄兴真的是这里面一个难得的例外。
1907年到1909年这两年当中,陶成章发动了两次同盟会内部责难孙中山的风潮,两次“倒孙”的风潮当中,黄兴都是力挺孙中山,为维护同盟会的团结,可以说起到了关键作用。
再说一件事,更能够体现黄兴他超乎寻常的大局意识。武昌起义之后,革命形势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国内代表各种革命势力的大佬们就觉得有必要赶紧成立一个统一政府,于是大家就七嘴八舌,折腾来折腾去,最后推举黄兴到上海去就任大元帅,主持临时政府。
当时孙中山远在国外,所以很多人都觉得革命的成功和孙中山没什么关系,就让黄兴来当这个头,黄兴他也觉得确实是革命需要,就答应了,但是就在出发的头一天晚上,黄兴收到了孙中山启程回国的消息,他立马就决定不去上海了,黄兴说孙先生没有回国的时候,我可以代表同盟会,现在既然他已经在回国途中了,那么我再去就职就不合适了。
这就是黄兴的处世态度,平心而论,有多少人能够有这种胸怀?那黄兴为什么如此甘当配角呢?我们也许可以从他后来和跟友人的一次谈话当中找到答案。
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读太平天国的历史,就发现私心膨胀、争权夺势是导致太平天国最终灭亡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所以当时他就认定干革命不能有丝毫私心,不管是为权还是为利,所以纵观黄兴的一生,他不仅说到了,而且做到了。
不过话说回来,黄兴和孙中山之间就没有闹过矛盾吗?这还真的闹过,而且不仅闹过矛盾,闹过还不止一次。前前后后,两人至少闹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1906年,同盟会开会讨论用什么旗帜来作为未来中华民国的国旗,会议上孙中山主张沿用兴中会的青天白日旗,因为这是牺牲的战友陆皓东设计的,具有纪念意义,但是黄兴对青天白日旗很不感冒,认为这个旗子不仅不好看,而且和日本的太阳旗太像了,所以最后两人就争论了,争到什么程度呢?
孙中山是直接拉下脸说非它不可,黄兴这边也不示弱,说如果您用青天白日旗,我就脱离同盟会,这件事好像两人最后一直没能达成共识。但是后来黄兴亲自指挥历次军事行动当中,他用的都是青天白日旗,说来说去,这就是黄兴的大局意识在起作用。
孙黄第二次闹别扭是在宋教仁遇刺之后,在怎么对待袁世凯这个问题上,二人意见不合。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黄兴主张使用法律来解决,最后还是黄兴屈服了孙中山,按照他的意见发动了二次革命,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和黄兴都流亡到了日本。今天看来,可能还是黄兴要明智一些,那会革命党军事实力很弱,根本不是袁世凯的对手。
再说一说孙中山和黄兴的第三次分歧,也是他们之间闹得最凶的一次。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孙中山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与原来的那些国民党党员不听话,就决定另起炉灶,再建一个中华革命党,而且为了让新党的党员不再像旧党党人般散漫,更有纪律性、服从性,于是他要求新党员绝对服从,并按手印宣誓。黄兴那是坚决反对,说孙中山是自己反对自己提倡的平等自由主义,但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没有大张旗鼓,去拉帮结派的反对孙中山,而是选择了退出,去了美国。
而且在公开场合一直掩饰他和孙中山的分歧,没有和大家公布过这件事,两年之后,也就是1916年,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和黄兴才又走到一起,重归于好。只可惜这个时候黄兴的生命已经开始进入倒计时,他们俩和好三个月之后,黄兴因病在上海逝世,年仅42岁。
小毕以为,孙中山和黄兴之间不管有过什么样的分歧,本质上他们其实都是一种人,是那种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觉得自己这辈子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要做成一番大事业的人,至于个人的得失、安危、家庭的幸福安稳等等都可以抛开不顾。
其实黄兴家很有钱,是一方名门望族,但是为了给华兴会筹款,黄兴硬是劝说家人把祖祖辈辈留下的田地全卖了,黄兴的女儿回忆说他们家这些田地的每年都要收七八万斤粮食,这在那个年代可是很大一笔财富。
还有就是1912年,宋教仁改造同盟会需要组建国民党,黄兴直接就把自己在长沙的大宅子捐了出来,作为国民党湖南支部筹备选举的一个基地,当时他并不在长沙,但是老母亲和老婆都在大宅子里住着,他就一个劲写信催促,让他们赶紧搬出来,而且非常严肃的说“此事关系我之信用”。
总之,对于黄兴这个人,他真的是没有得到历史应有的一个赞颂,相比于孙中山,黄兴的身影实在是太落寞了,后世对黄兴的评价也是五花八门,而小毕以为章太炎为黄兴写的挽联最为贴切: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