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东南沿海,矗立着这样一座被誉为“民办特区”的独特城市,888.3万常住人口孕育了155.52万户经营主体,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一位老板。这座城市供应了全球70%的民用对讲机、20%的运动鞋;全国70%的石材进出口、65%的工艺陶瓷出口、20%的休闲食品及10%的纺织服装;这里的企业每年可生产马桶450万套、泳衣3200万件、衣架6亿个……拥有安踏、恒安、九牧、七匹狼、达利、盼盼、柒牌、特步、361°等近160个全国驰名商标,这就是“民营经济第一城”“晋江经验”发源地——福建泉州。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泉州这座既没有超级城市群辐射,又没有大城市帮扶的沿海城市,硬生生靠众多民营企业“爱拼才会赢”的实干,一举入列“万亿城市”。截至目前,泉州拥有7万多家工业企业,其中规上工业企业超7000家,辖区内的每个市县区,几乎都有强大的产业集群。如晋江市拥有超3000亿元的鞋服产业集群,超1000亿元的纺织产业集群,以及建材和食品两个超500亿元集群,全球三分之一的伞具和30%的泳装均来自这里。南安市则拥有“世界石材看中国、中国石材看南安”之美誉,其石材产业和日用轻工业产业集群均超千亿。作为我国纺织服装最早的发源地和集散地之一,石狮市的纺织服装、智能制造、海洋食品产业集群也表现抢眼,全国每5件冲锋衣中就有1件出自石狮,每秒就会有14件快递从这里发出。除此之外,洛江区的机械装备、安溪县的茶、德化县的陶瓷、惠安县的石雕、永春县的香料等产业集群不仅具有特色,而且发展势头强劲。时至今日,泉州已经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九大千亿产业集群,正在全力打造“石化—纺织鞋服”两万亿级、“建材—家居”万亿级、“机械—电子”万亿级的产业链群,以及若干个百亿级、千亿级新兴产业,“经济航母”正在形成。

对于泉州经济来说,主要两个关键词是工业和民营企业,而纵观其产业,大多还是以鞋服、纺织、建材、石化等传统为主,因此,“过于传统”“老态龙钟”也是被外界认为泉州近两年在“万亿城市”排名中下降的重要原因。在全国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如何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泉州经济发展的首要课题。今年上半年,泉州以6.7%的GDP增速跑赢全国,排在全国26座“万亿城市”之首,迸发出的强劲发展动能让人吃惊,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传统”的泉州“提速进位”?记者深入走访了晋江、南安、石狮、洛江等地的政府、企业,以期揭开背后的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俯瞰泉州市区。陈英杰/摄

让传统开出“智造”之花

泉州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这里“市井十洲人”穿梭如织,绘就了一幅幅人声鼎沸、文化交融的繁盛图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喧嚣,更是见证了它作为国际贸易枢纽的无尽风华。长期以来,纺织、制鞋等传统产业一直是泉州的经济支柱,全国26个“万亿城市”中,泉州传统产业凭借起步早、积淀深、规模大的优势,在制造业领域内占据着重要地位。时至今日,泉州的传统产业不仅为新技术融合创新提供了优越环境,也成为新兴产业孕育与壮大的摇篮,蕴含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及开拓未来发展空间的巨大潜力。在探索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细致雕琢传统产业,力求使其在新时代浪潮中焕发新活力,是当下泉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坐便器能有多少“含金量”?马桶能有多少“黑科技”?走进位于南安市的九牧集团“5G智能马桶灯塔工厂”,记者发现,马桶的世界里有令人惊讶的“科技与狠活儿”。在该企业的展厅,一款太空舱式设计的新款智能马桶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款名为“X90超静音数智马桶”的产品,其冲水声音低至38分贝,即便在夜间使用,也能确保家人的休息不被打扰;行业首创65毫米最大排污管径,确保排污顺畅无阻;升级后的全水路除菌系统,除菌率高达99%。此外,该马桶还植入了行业首创的红、蓝光照射理疗模块,红光可促进皮肤伤口愈合,蓝光则具有杀菌消炎的作用。另一款魔力泡智能马桶,泡沫盾360度覆盖,具有防溅、防臭、防菌等多重功能,可以防止细菌和气溶胶的滋生,每次添加一瓶480毫升的除菌水,就可以使用1000次,目前全行业领先。

马桶的打开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用语音、手、脚等皆可控制,让用户在不接触马桶的情况下完成各种操作,更加安全卫生。此外,针对不同的人群,臀洗模式也有单股、多股、轻柔、强劲等不同的设计,如儿童肌肤比较娇嫩,冲洗水花相对比较轻柔,对于排便困难者可选择脉冲强洗,助力肠道蠕动,等等。为了预防臀洗喷嘴拥堵,九牧研发出了行业首创的顶针除垢技术,即在清洗前后,红色顶针会自动将喷嘴污垢顶出。此外,马桶座圈温度与水洗水温会根据室内环境自动调整,AI除菌、尿液健康监测与分析等功能应有尽有。在这里,传统产业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俨然已成为高新技术的展示窗口。

走进九牧占地100亩、总投资8亿元、年产450万套马桶的“黑灯工厂”,传统车间工人繁忙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在黑暗中悄然上演的高科技生产盛宴。整座工厂分为注塑和组装两大部分,注塑车间内,60多台精密注塑机和60多个机械臂协同配合,一件件新鲜出炉的注塑件被灵活的机械手臂精准地抓取、摆放,一天24小时生产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这一切,都得益于九牧自主研发的MES系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提前将注塑的11个生产参数录入系统,便可以精准调度每一个生产环节。”以前,工人需要扛着沉重的物料,来回穿梭,手动加料,现在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哪台注塑机缺少物料,并通过AGV小车智能搬运,自动加料,节约了近百号人工。以前,注塑件脱模后需要人工检查是否合格,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漏检的情况。现在,5G注塑模内视觉检测系统的加入,能够自动识别注塑件的脱模情况,一旦发现异常,便会立即报警让工人能够及时处理,确保生产的安全与稳定。注塑车间生产出的半成品,会被AGV小车运输至智能立体库房存放,在这里,巷道堆垛机、穿梭车不停忙碌着,物料被高效、精准地码放,需要的时候会自动搬运出来,灵活调度,让生产流程更加顺畅与高效。同时,九牧还积极运用3D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后台实时监测立库的实际运行状态,确保物料存储与运输的精准与高效。

在组装生产线上,九牧的工人只负责一些柔性化工序,其他均交由机器完成,整条产线需要组装完成20多个零部件,以前需要近10个工人,现在只需一人即可操作完成。这座工厂里,一条年产30万套智能马桶的生产线仅需11名工人,全年下来,可轻松产出450万套智能马桶。科技加持下,九牧新启动的“5G智能马桶灯塔工厂”效率飞跃:综合效率激增37%,物流提速45%,零件合格率逼近99.8%,生产效率狂飙67%。经过14年的发展,如今的九牧已傲立行业之巅,共产销智能马桶破千万套,在中国市场上独占鳌头,年产能更是高居世界首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牧产品。林婧/摄

我国民营经济版图中,泉州下辖的晋江市熠熠生辉,这里不仅是“晋江经验”的发源地,更是活力四射的创新热土,纺织服装与鞋业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是这座城市经济的中流砥柱。近年来,晋江纺织服装行业各种新技术、新材料与新产品不断涌现,众多企业积极投身于自主性、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研发之中,加速推动着纺织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走进晋江市华宇铮蓥集团,繁忙而有序的生产场景映入眼帘,在宽敞明亮的数字化织造车间内,一排排经编、纬编及梭织机器轰鸣着,约1000台织机支撑起了该公司4.5万吨的强大年产能。与传统纺织车间不同的是,车间内只有少量工人,他们不再需要紧盯着每一台织机,得益于智能化的监控系统,一个人就能轻松监控约10台机器的运行。他们的目光更多投向了显示屏,那里实时滚动着生产数据。

进入这座智能纺织车间的深处,MES系统的巨大显示屏上,实时展示着车间订单进度、设备状态及质量数据。据工作人员介绍,“智慧大脑”指挥下,生产变得更加透明、高效,“开机率从70%提升至90%”。而在APS经编智能排程系统的帮助下,华宇实现了纺织生产的精准排产,系统会根据客户订单、交货日期、设备状态及库存情况,利用大数据制定排程,使得生产效率提升了80%,人工成本降低了50%。除此之外,智能找布系统的引入,更是为客户带来了极大便利,在这个类似于“布料电子图书馆”里,库存面料款式达3万余种,客户只需拍照搜图,系统即可快速响应,准确找出所需布料。

从视觉检测到自动找布、排产,再到仓储与物流配送,在华宇,智能化的身影无处不在。据华宇铮蓥集团执行总裁苏成喻介绍,该公司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始于2010年左右,当时晋江市政府承担费用推动企业与高校合作,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当初,每台织机都需要一个人来监控,假如我们有1000台设备,就需要1000个人,实行三班倒制度可能就需要3000人。除此之外,纺织车间内的噪音很大,长期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对工人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再加上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的难度也在增加。所以我们开始思考是否有可以替代人工的方案。”苏成喻表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宇率先与哈工大合作研发了经编视觉检测系统,“我们最早应用的就是视觉技术,利用传感器取代了人工盯机,经过多年的反复测试,于2018年完成全面部署。此后,经编机台运转效率从70%提高至85%,良品率也从85%攀升到90%”。苏成喻介绍,尝到智能化“甜头”后,接着该公司便与中科院某装备研究所合作,推进智能排产,生产效率和智能化程度再次大幅提升,智能排产系统则为客户提供可视化接口,可实时查看订单执行情况。为更高效利用布料资源,华宇还打造出了共享设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客户随意点击某个布料,就会自动生成相应鞋子的3D模型,可以模拟任意布料和款式。此后,为了解决传统库存管理困难,再次通过科技,简化工艺分析过程,推出了智能找布,“过去20多年,我们总共开发出3万多种布料品种。比如,当客户拿来一块布料样本时,我们之前需要专门进行工艺分析,通过在放大镜下观察其工艺组织,然后制定工艺单。而现在,智能找布系统让原本可能需要10天至15天的开发周期,缩短至2小时之内。”苏成喻说。

时至今日,华宇特别注重材料和设备的创新,尤其在设备方面,近5年来,华宇自主开发出10种新型设备,“因为只有独特的设备才能生产出独一无二的产品,我们创新的目的是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和高效的服务。”在苏成喻看来,运动面料行业尽管属于传统行业,却也是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国内市场潜力无穷,发展空间巨大,关键取决于优质服务和持续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今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智改数转”已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而泉州正紧握这把钥匙,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据统计,在泉州703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已有超过5400家勇立潮头,积极投身于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占据了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近78%,这一数字背后,是泉州对智能制造的坚定追求与不懈努力。今年,泉州捷报频传,先是荣登“2024年度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名单,随后又入选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向着国家新型工业化试点城市目标稳步迈进。几年的深耕细作,让泉州在产业数字化的道路上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深刻洞察了企业的需求,针对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不会转、不敢转、不懂转”难题,泉州又于今年3月试水推出了“数字超市”平台。这个平台,如同一座桥梁,快捷、精准、有效地连接起数字化服务商与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服务,让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征途中,步履更加坚定。

用“创新”拓宽市场空间

时至今日,在主流的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之外,一幕幕“老树发新芽”的转型升级剧目也在泉州持续上演,传统企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创造力,众多企业不仅精耕细分领域,更是不断拓展产品功能的边界,解锁应用场景的无限可能,拓宽市场空间的广阔天地。

泉州下辖的南安市,许多乡镇都承载着诸如“中国童鞋之都”“中国粮食城”“中国雨伞城”等一系列“国字头”产业集群的美誉。而在“中国石都”水头镇,一家名为泉州利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却始终坚守在聚丙烯(BOPP)薄膜这一细分领域,致力于产品功能的拓展、应用场景的丰富、产品附加值增的提升。走进利昌新材料生产车间,一条高效运转的聚丙烯(BOPP)薄膜生产线映入记者眼帘,它正快速地将塑料颗粒转化为广泛应用于各类日用品包装、印刷等领域的薄膜。这些薄膜,不仅是写真广告打印、不干胶标签印刷的载体,更被应用至电子领域。利昌新材料的客户包括百事可乐、可口可乐、景田矿泉水等众多知名品牌,其生产的PP合成纸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60%。

利昌新材料共有两个生产基地,位于水头镇的基地拥有四条先进生产线,记者在现场看到,聚丙烯树脂作为主要材料,在投料区被投入料罐中,经过高温洗礼后融化成流动的液体,进入横拉与纵拉的环节。这一过程中,塑料被逐片逐片地扩展,逐渐延展成均匀的薄膜。经过挤出、拉伸、卷绕、分切等工序后,一卷卷长宽不等的BOPP薄膜会被送到不同行业客户的手中。值得一提的是,这条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很高,仅需少量工作人员通过控制面板进行操作,便能轻松驾驭整个生产过程。据利昌新材料总经办经理林艳丽介绍,该生产基地目前年产能达到10万吨至12万吨,年产值高达10亿元,仅需400名左右工人就能完成。

如今,BOPP薄膜这一通常出现在广告和饮料瓶上的材料,在利昌的创新下,正逐渐摆脱传统应用领域的束缚,迈向更加多元的市场。利昌新材料总经理吕达民告诉记者,行业内BOPP薄膜应用最广的是透明包装膜和封箱胶带,而利昌正在开辟更加宽广的“合成纸”领域,“合成纸是通过塑料工艺替代纸张应用的产品,具有传统纸张无法比拟的优势,如防水、防油、耐撕裂等。我们合成纸的应用场景已经从当初的两个领域,快速扩展至17个,涵盖了湿纸巾中的隔绝纸、纸尿布中的粘贴部分、面膜中的载体等。”此外,利昌新材料通过自主创新,还进入了电子领域,其自主研发的BOPP光电反射薄膜,专为各类显示屏及LED灯具的反射需求而设计,反射效率高达93%至98%,同时成本控制得当,仅为传统产品的50%至60%,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吕达民表示,不断追求创新,拓宽应用领域,推动跨行业开发是利昌新材料的发力重点,而这种策略不仅增强了其产品的抗冲击能力,还使得公司整体营收持续增长。如今,该公司年产值已突破10亿元大关。

同样,如何让传统企业成为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泉州各地都在积极行动。在泉州市洛江区,路面机械、挖掘机械、建筑机器人、控制装备等机械设备企业集聚,已发展成为超百亿的产业集群,近年来,该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积极培育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高、产业支撑作用大的“专精特新”企业,新源重工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上世纪80年代,新源重工创始人郑永忠还是一名电气焊学徒,主要从事拖拉机、工程车的维修工作,随着技艺精进,他于1997成立了“新源修配厂”,成为当地进口工程机械维修的领军者。当时,国内挖掘机多依赖进口,在不断的摸索与维修实践过程中,郑永忠觉得,唯有研发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2000年,他在经验积累和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自主研发出了国内首台360度轮式挖掘机,一举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当时,国内主要还是以履带挖掘机为主,轮式挖掘机吨位较小,旋转最高能做到180度。我们研发出的5吨级360度全回转轮式液压挖掘机,独树一帜。”新源重工副总经理颜文山介绍,正是在技术和创新引领下,新源重工从一家小小的修配店逐步蜕变为大型机械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拥有2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涵盖了整个轮式挖掘机专利体系。去年,新源重工以4796台的年销量和47.78%的市占率蝉联年度轮挖销量冠军,产值高达8亿元。“我们是国家级单项冠军,截至今年8月,销售产值已经逼近6亿元,相较于去年实现了20%以上的显著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源重工立体仓库

如今,新源重工生产的轮式挖掘机,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挖土机”范畴。“它更像是一个移动的机器手,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更换不同的工具头,实现多种功能。无论是夹木头、夹甘蔗,还是抓棉花、伐木切割,它都能游刃有余地完成任务。”颜文山向记者介绍,之前市场上出售10台设备,有9台履带挖掘机,如今随着工程机械应用行业的改变,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变化,相对轻便和工具化的轮挖销量将会大幅增长,超越履带挖掘机只是时间问题。他向记者生动描述了新源重工轮挖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新疆的广袤棉田中,轮式挖掘机可以化身为棉花收获的得力助手,它配备的抱抱夹,能够轻松地将棉花装载到货车上;而在树木砍伐和甘蔗收割等领域,只要在前端装上抱夹和电锯,就可以大展身手;在云南的咸菜厂和泉港的盐场,给轮挖机械臂装上不锈钢抓斗,就可以轻松装卸货物;此外,修好的公路上如需开挖埋设管道,轮挖机械臂装上破碎锤,即可化身为破挖工具,装上电锯则可以应用到高速公路两侧的树枝切割,等等。

“我们虽然规模较小,但船小好调头,市场反应快。”颜文山表示,新源重工将继续深耕细分领域,努力将这个赛道做到全国第一甚至全世界第一。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新源重工目前80亩的生产基地,产能极限约为5000台轮式机械,已无法满足其生产需求,为进一步提升产能,在距现有生产基地约5公里的地方,该公司新建了一个占地约145亩的5G智能数字化工程机械制造产业园。据颜文山介绍,在这个新的生产园区,新源重工将实现企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目标,“我们规划了研发楼、员工宿舍以及3套生产厂房。打造自动仓储和喷漆的无人车间,电焊和喷漆工作将全部由机器人完成。”今年,拥有不到300名员工的新源重工,产值将超过9亿元,人均产值高达300万元以上。据悉,新厂建成后,预计该公司年产能将提升至1万台以上,年产值将达到20亿元,人均产值将提升至500万元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源重工喷漆机器人生产线

为了持续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助力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同时,泉州市大力实施“抓创新促应用”“抓工业设计促产业提升”等专项行动,大院大所由18家增加到28家,累计建成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8家。在科研机构、大院大所助力下,传统企业的“专精特新”路越走越顺畅。位于晋江三创园内的福建海峡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是2016年由晋江市政府发起设立,后交由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旨在通过推动石墨烯技术的发展,打通创新产品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全创新链条,实现科技助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在海峡石墨烯研究院一楼展厅,记者看到如石墨烯改性碳纤维材料制件、石墨烯改性TPU防色迁复合膜、石墨烯改性聚氨酯海绵等各种产品琳琅满目。工作人员介绍,添加石墨烯改性碳纤维材料的跑鞋,更轻、回弹效果更好,可减少运动能量消耗;石墨烯改性TPU防色迁复合膜彻底解决了传统鞋服用TPU材料制作成logo或者商标时,在高温高压印染下易颜色迁移、变色和褪色,导致产品报废这一痛点;石墨烯改性聚氨酯海绵,抗静电效果好,可用于防静电劳保领域、火药厂、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生产场景。

据海峡石墨烯研究院副总侯晓艳介绍,成立短短两年多,该研究院已携手晋江企业,成功打造5大联合实验室;组建了20余人的科研梦之队;精心制定超过80项企业工艺与检验规程;累计获得13项专利,并建立起近百项标准规范体系。通过与晋江企业泉州市星达鞋服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创办实验室,海峡石墨烯研究院成功实现碳纤维材料及超轻碳板(预浸料)的产业落地,“我们研发的碳板弯曲强度由传统T700碳板的1453.53MPa提升至2084.73MPa,弯曲模量由原来的77.84GPa提升至105.42GPa,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耐折度和弹性,同时减轻了重量,较好地满足了当前专业竞技碳板跑鞋、篮球鞋的轻量化需求,目前已经获得了晋江头部运动品牌等企业的订单。”此外,今年7月,海峡石墨烯研究院又联合晋江国企及星达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福建烯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推动鞋服领域的多项石墨烯应用技术落地。时至今日,晋江已引进了包括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所、中国纺织科学院海西分院等在内的9家国字号科研机构,围绕“企业、平台、人才”三大创新主体,打造创新综合体,全力推动体育用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解“痛点”做强“中国制造”

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束缚,跳出旧有的生产力发展路径,将更多创新技术和加工工艺落实到生产制造中,不断积聚新的发展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而在泉州这座经济活力四射的城市,许多传统企业不仅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同时也瞄准生产工艺、市场需求的痛点、难点、堵点,不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投身实践,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在泉州市洛江区,长期坚守在沥青混合料、沥青再生、水泥混凝土等搅拌设备生产一线的福建省铁拓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凭借着在细分领域的不断专研和创新,拿下了近40%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60%的国内市场份额,是名副其实的行业“专精特新”领军企业。自2004年成立以来,铁拓机械用20年的时间,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打造具有专利特性的专业设备。“为了满足全球各地日益增长的修路施工需求,我们最显著的的特点就是将设备持续升级,并越做越大。”铁拓机械总经理高岱乐介绍,当时一款创下“中国之最”的搅拌设备,其容量高达7.5吨,如果拿车排量作比,就是相当于市场主流都是3.0L至5.0L排量,而铁拓机械则做到了7.0L。在铁拓机械生产厂区的展厅内,记者看到了另一款巨无霸沥青搅拌组合设备的模型,据悉其实物高度达到了惊人的32米,相当于11层楼,占地面积也达到了200平方米,体量冠绝全球。铁拓机械为何会打造如此庞大的沥青搅拌组合设备?高岱乐告诉记者,主要原因在于,为了有效融合废旧材料与新料,必须延长搅拌时间,但是时间的延长意味着产量的下降。面对这一挑战,该公司独辟蹊径,采用了“空间换时间”的创新理念,将搅拌主机设计得前所未有的巨大。

按理说,铁拓机械只是一家沥青搅拌组合设备的生产商,但其对应用材料和场景的洞察却十分深入。据高岱乐介绍,最初修建公路时,废旧材料占比仅为30%,而今,这一比例已跃升至70%,新旧材料的使用量实现了反转,而这背后正是源于机械设备的变革。“我们在废旧材料循环利用方面,如今已走在了行业的前列,我们生产的设备能够实现废旧材料的精细化预处理和再生利用,不仅节约了资源,还减少了环境污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铁拓机械设备的有力支撑下,如今废旧路面材料通过精细化处理已成功实现价值转化,“废旧路面最具价值的并非普通的石子,而是仅占4%的沥青。如果按每吨沥青价值5000元的市场价计算,每吨废旧路面中含有价值200元的沥青成分,循环利用的话,非常有经济价值与环境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铁拓机械

多年来,鉴于铁拓机械对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实际情况,技术标准和使用习惯的深入研究,其生产的产品一直在不断迭代进化。例如,针对我国南方和北方使用习惯的差异,铁拓机械推出了不同型号的生产设备,以满足客户在沥青加热温度、产量配置等方面的定制化需求。同时,通过推出无人上料的机械化解决方案,提高再生料的添加比例和降低设备成本,使其产品极具竞争力。此外,铁拓机械研发出的一款可加热的连续式沥青搅拌设备,在国内独树一帜,国内传统设备产能通常为400吨/小时,而该连续式设备产能高达500至800吨/小时,高效节能。正是基于在细分领域的专研和不断创新,如今铁拓机械已经拥有600多项专利,其中60多项为发明专利。时至今日,铁拓机械的设备已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出口至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在东南亚、俄罗斯等地,其竞争优势尤为显著。

走进铁拓机械单体超50000㎡的联合厂房智能化生产车间,智能光纤激光切割机、机器人型材切割生产线、机器人焊接设备、智能仓贮设备、环保自动化预处理的喷涂生产线、数控龙门镗床等先进数控智能设备以及运营监控系统,一应俱全,一个个庞然大物在少量工人的操作下,逐渐从设计走入现实。据高岱乐介绍,铁拓机械在制造沥青搅拌设备的过程中,遵循着一套严谨而科学的生产流程。首先,如H钢、槽钢等原材料在进入下料车间后,会先经过一道细致的预处理工序;接下来,采用先进的激光切割设备,进行切割处理。“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切割的精度和效率,还配备了智能减料系统,能够根据需要切割出三角形、矩形等多种形状的零部件。”随后,工人会配合桁架机械臂进行分拣,完成后,材料会被电动轨道车送至焊接车间。在这里,工人们会根据图纸要求,将切割好的材料精心焊接成各种形状和功能的模块。此后,这些模块会接受涂装,并经过烘干,以确保其外观的美观和耐久性。

在装配车间,工人们不仅要将自制零件进行组装,还要整合螺栓、轴承、电机等外购件,它们被有序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设备模块。装配完成后,设备会进行全面的测试,以确保其性能达到设计要求。最后,会被送往堆货场等待客户运走,整个生产流程圆满结束。在制造沥青设备的过程中,铁拓机械注重每一个细节,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正是泉州企业精神的缩影。

和铁拓机械一样,近年来,泉州的众多产业和企业,瞄准“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目标,积极求新、图变,迸发出强劲的发展动能。泉州下辖的南安市拥有日用轻工、机械装备等多个强大的产业集群,而石材产业是其中最为耀眼的部分。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历经40多年的精心培育,南安的石材产业已蜕变成为涵盖矿山开采、精工制造、创意设计、工程应用、展览交易及机械辅料的全链条产业巨擘,以石材为基础的建材产业链的产值超过2000亿元。当前,南安共汇聚了1737家石材企业,其中2023年度规上企业多达428家,吸纳就业人口超25万。尤为瞩目的是,全国十大石材龙头中,有9家落子南安,其进口与出口石材量分别占据全国市场的60%与55%,产品远销140余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世界石材聚焦中国,中国石材瞩目南安”的国际声誉。走进南安市水头镇,仿佛来到了石头的世界,道路两侧高大密集的广告牌宣示着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石头荟萃之地,西班牙米黄、柬埔寨黑、英国棕、印度红、南斯拉夫白等等,以国家和颜色命名的石材广告随处可见。此外,希尔顿欢朋、铂尔曼等多家豪华酒店,每天都在接纳来自全国及全球各地的商人,无不彰显着这里石材贸易的繁华。

水头镇的石材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截至目前该镇已汇聚了超过1300家石材生产加工企业,其中规上企业逾200家,其石材贸易网络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满足全国超六成市场需求,全产业链价值逼近千亿大关。然而,辉煌背后,作为传统产业的水头石材也面临着污染高、质效低、同质化严重等诸多挑战,亟需转型升级。长久以来,说起石材加工企业,人们直观的印象便是“重、笨、粗、吵”,然而,当记者走进位于水头镇的华辉石业股份有限公司建明石业生产厂区,看到的却是另一番场景,该石材工厂采取独特的前店后厂经营模式,前方是琳琅满目的成品展示区,放满了各种加工好的大理石板,后方则是繁忙而有序的生产加工区域,巨石堆积如山。在生产加工区域,6台崭新的线锯与6台传统排锯并肩作战,共同演绎着石材切割的变革,线锯则成为了当仁不让的明星。“线锯单位能耗远比排锯出色,不仅占地面积小,出材率还高,噪音低,这是它最明显的优势。”据华辉建明石业负责人林冬介绍,线锯技术是今年才开始大面积安装并逐渐普及,其用于切割的金刚线细如发丝,切割出来的大理石材缝隙仅有0.4毫米左右,是传统锯缝的1/10,几乎不浪费任何材料。与此同时,与传统组合锯所产生高达130分贝以上的巨大噪声相比,线锯生产时声音宛如流水,极其温柔。“以往,提及高端、高精度的石材设备,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意大利等进口品牌,但高昂的价格让不少国内企业望而却步。线锯的诞生,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是我们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技术,其应用普及,是中国石材企业积极从传统行业向科技、智能方向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华辉石材总经理助理林春辉认为,线锯等自主技术和设备的横空出世,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石材产能和销量大国,更是石材强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辉石材。黄志鑫/摄

今年5月,南安市启动大院大所“赛马”活动,主要聚焦线锯设备推广,针对生产难点与痛点,发布了两大技术攻关目标,即提升不断线加工效率,探索节能或能源回收新技术,彻底解决企业的换“线”后顾之忧。时至今日,线锯发展迅速,远超预期,去年6月,南安推出的《推广石材线锯措施》规定,购买1mm以下金刚线切割设备的企业,符合条件者可享受10%购置补贴,原定两年补贴百家,一年即达标,目前,南安已拥有线锯182台。随着这一数据的逐渐增长,传统石材产业转型升级路上所遇到的高耗材、高噪声、高废渣的“三高”难题,正在被全面破解。

如今,南安石材产业正在向更加宽广的领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石材作为一种天然材料,其变革空间有限,但可以通过拓宽其应用领域、融合文化和艺术元素来提高附加值,如位于水头镇的泉州天下石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研发出了大量石文化创意产品,其中就包括由天然石头制成,象征海枯石烂、此情不渝的“石头婚书”,以及英良石材集团全力打造出全球业界第一家以石材为主题的产业博物馆——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其中展出了全球最大的恐爪龙足迹,并在此建立起了新的足迹属种——“英良福建足迹”,向考古、科普、文化旅游方向阔步迈进。

以“新质”擦亮“光明之城”

“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总嘛要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首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是泉州发展壮大的精神基因,更是广大民营企业敢闯敢干的真实写照。回到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泉州GDP仅为7.79亿元,正是依靠“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村工业,以及广大民营企业吃苦耐劳、勇闯商海的接续奋斗,才有了泉州今天一个个庞大的产业集群。过去,泉州经济曾连续22年位居福建首位,2020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去年GDP高达1.22万亿元,在我国众多的地级市中遥遥领先。

700多年前,在马可·波罗的笔下,泉州是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曾拥有“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因其繁华而被赞誉为“光明之城”。如今,7万多家工业企业,九大千亿产业集群,让“光明之城”变得更加繁盛。尽管如此,在社会经济激烈变革的当下,外界也有议论称泉州产业极为传统,“光明之城”难再光明。从现有产业结构来看,泉州的经济支柱确实以传统为主,但该市在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加大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力度的同时,围绕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的大幕早已拉开。2022年,泉州市共签约正式投资合同项目2342个、总投资逾1.3万亿元;去年,共签约正式合同项目2225个、总投资逾1.4万亿元,其中有很多是高科技产业。今年以来,泉州市共引进新赛道项目121个,总投资额达1320亿元,其中4月份召开的“聚力产业新赛道 打造发展新引擎”为主题的新质生产力招商项目专场签约活动上,泉州就签下了43个新质生产力项目、7个现代农业和海洋经济项目,总投资额超1000亿元。时至今日,在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泉州市正加速布局高新技术产业,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而在泉州众多的园区、工厂中,一些早已落地的“新质”项目,已经默默耕耘了许久,不仅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甚至还实现了引领。

在石狮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中心,一家名为福建中科光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隐匿”在管委会大院内,该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光芯片产线,每月可稳定产出1500万颗光芯片,光芯片发货量居全国首位,封装发货量居国内前二,光器件发货量位居国内前三。中科光芯生产总监蒋本斌告诉记者,凭借卓越的研发生产能力,该公司每年的光芯片出货量超过5000万颗,多年来,已累计向市场输送了3亿至4亿颗高质量光芯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众多家庭使用的光猫中,其内部芯片很可能就来自中科光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科光芯

光芯片制作是一个精细且复杂的过程,其工艺流程重点包含芯片设计、外延生长、晶圆制造等环节,多年来,中科光芯将业务重心聚焦于外延片制作,即材料生长领域。在外延片制作过程中,中科光芯采用前沿技术,其石狮生产车间配备了3台单台价值超过3000万元的先进MOCVD设备,每月可高效生产1200片晶圆,每片晶圆上可产出7万多颗管芯,光芯片产量则可达1万颗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部分光芯片厂家并不具备外延制作能力,而中科光芯的每个生产环节、每条产线都具备独立成为公司的潜力。

穿上连体防化服、鞋套,戴上手套、口罩,经过复杂严密的防尘工序,记者进入了中科光芯的芯片生产大楼,高科技场景映入眼帘,这里完全是高精设备的世界,车间内的大部分机械设备均为自制,一台台由中科光芯自主研发的芯片测试机、分选机、裂片机、划片机等排列有序,科技人员“全副武装”,在生产线上不停忙碌着。“我们有70台第一代和60多台第二代芯片测试机,这些设备每月可测试1500万颗光芯片。如果进口的话,第一代每台售价约为120万元,第二代约为280万元。除此之外,再加上价格动辄数百万元起步的分选机、裂片机等,如果从国外采购的话,至少需要2亿至3亿元,而这些全部由我们投巨资自主研发生产,属于中科光芯的核心产品和技术。”凭借强大的独立自主研发能力,如今中科光芯拥有了高度自动化的芯片和封装生产线,以及核心自动化设备,已完成了从外延到晶圆、芯片、封装、光器件全产业链布局。

在中科光芯的展厅内,记者看到了中科光芯生产的光模块、25G分布式反馈激光器、50G外调激光器、SLD光影放大器及50GAPD等重磅光芯片产品。蒋本斌表示,这些由金色“小点”整齐排列而成的小小芯片,在光通信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我们可以生产从2.5G到50G波特率系列的发射接收产品,以及用于干线传输的高端光芯片,产品涵盖广泛。此外,还推出了可调节激光器,具备128路光波段调节的先进能力,在国内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据蒋本斌介绍,AI的发展释放了远超预期的400G/800G强劲需求,而中科光纤已经成功研发出满足AI需求的下一代光芯片产品,荣获国家科研项目支持,现已顺利实现量产。

与光芯片的“高大上”不同,一家传统纺织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能迸发出多大的能量?位于石狮祥蚶新材料产业园内的百川彩纺科技有限公司,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强有力的答案。传统的纺织企业,其原材料来自于天然纤维或者石油化纤,生产包括纺纱、织造、染整等多道工序,而百川彩纺的原料则非常独特,主要是废旧的饮料瓶和矿泉水瓶,同时采用无水着色工艺,纱线在纺丝过程中直接加入色母粒,取缔了染整工序。“我们公司有两个核心:一是资源再生,二是无水着色。在中国,我们是唯一一家从事这项工作的企业。”据百川彩纺总经理谢历峰介绍,该公司早在2007年,就开始了资源再生的项目。“那时候环保的概念并不大,只是看到了它的潜力。我们选择无水着色,是因为它不会褪色、不会出现色差,是从品质上的考虑;而资源再生,则是从成本角度的考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川彩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

虽然当初环保不是主要考量,但如今百川彩纺却以惊人的步伐引领着环保纺织新纪元,其年产量高达1亿米的再生无水着色涤纶纺织品,原料全部来自我们日常所见的塑料饮料瓶与矿泉水瓶,年消耗量高达6万吨,若换算成我们熟悉的500毫升矿泉水瓶,那意味着每年约有33亿个矿泉水瓶在这里获得了新生。据统计,这一创举每年可减少高达10.44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节省了5.6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百川彩纺独创的“无水着色工艺”,以有机染料替代传统水介质,从根本上扼制了印染废水的产生,仅这一道工序,每吨色纱就能减少32吨印染废水排放,同时削减1.2吨二氧化碳排放,节省电耗230千瓦时,减少蒸汽消耗3.5立方米,其环保效益令人瞩目。百川彩纺,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绿色纺织的未来之路。目前,百川彩纺通过废旧资源利用,生产的产品包括纱线、布料、拉链等,而68个矿泉水瓶就能生产一套运动衣。此外,该公司的无水着色已有1000多种基础色,复合色则高达7万至8万种,并建立了自己的颜色数据库。在百川彩纺众多的下游客户中,如惠普、宝马、特步等知名品牌有几十家,而耐克、安踏、李宁等品牌都在高端产品中使用了该公司的材料。“我们的布料生产成本较高,相比同行可能会高出20%至30%的价格,但同时也具有抗皱效果。使用我们的材料不仅符合环保要求,还能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谢历峰说。

无论是循环利用、低碳环保的纺织企业另辟蹊径,还是高端芯片方面的超前布局,都充分表明泉州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蓬勃活力。为了做大新兴产业蛋糕,近年来泉州在不断加大创新支撑力度,据泉州市科技局高新科科长梁秋生介绍,过去,泉州在科研布局和创新支撑上较为薄弱,近年来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大力引进如装备制造研究所、智能制造研究所等大院大所,并布局新材料和集成电路创新实验室,以弥补科研短板,同时,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支持力度也在逐年加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培育方面,泉州也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特别是在新材料,如纺织、化工新材料、新型鞋材,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上,不断取得突破。同时,我们也正在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包括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光电信息产业及新兴元器件。关于未来产业,低空经济,如无人机已在南安开始布局,安溪则初步涉足卫星互联网,主要应用于遥感测控。”梁秋生说。

众所周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今年上半年,泉州进出口总额高达1390.98亿元,增速达到20.6%,超过全国进出口增速14.5个百分点,展现出强劲的国际市场活力。泉州市商务局外贸科调研员张国燕指出,依托贸易规模大、商品集中、业态丰富三大优势,泉州外贸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18年9月,泉州石狮服装城,2020年9月,晋江国际鞋纺城分别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泉州市成为全国首个拥有双试点的地级市,这为泉州提供了极大的政策利好。”张国燕表示,如今泉州商务部门大力优化对企服务,促进贸易便利,并鼓励企业海外投资,提升国际化水平。同时,利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适应市场变化,推动自主品牌出口,增强产品竞争力。

在泉州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上,一段关于改革与创新的光辉篇章至今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昔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和扎实的调研作风,曾先后7次亲临泉州晋江,深入基层,细致考察,最终总结提炼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晋江经验”。这一经验,不仅是对晋江乃至泉州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更是对全国民营经济发展路径的一次重要探索与指引。今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再次强调“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实际上,多年来“晋江经验”如同一股不竭的动力源泉,持续激励着泉州各级政府和广大民营企业勇往直前,各级政府和广大民营企业,共同将“晋江经验”的内涵与价值不断放大,使之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泉州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扬帆起航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壮阔征程。在传统产业这片主战场上,泉州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勇于革新,各种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层出不穷,为经济的持续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此同时,在新兴产业培育和未来产业布局方面,从智能制造到数字经济,从绿色能源到生物科技,泉州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绘制着一幅幅关于未来发展的壮丽画卷。这张蓝图,不仅展现了泉州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更彰显了其在全球产业变革大潮中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雄心壮志。泉州,这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也书写着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答卷”。

文/本刊记者秦云龙 图/受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