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冲锋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山东教育系统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努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当好“排头兵”、做出新贡献。山东省教育厅新媒体矩阵推出“奋进教育强国路 奋力当好排头兵”专栏,展示奋进教育强国路上的“山东实践”。

今天,“奋进教育强国路 奋力当好排头兵”专栏之“山东教育成就巡展”系列,通过数据及图文,介绍了山东师范大学在打造“新师范”教育体系上的创新经验做法——

0 1

数说教育亮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 2

图览教育变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举行教师节表彰大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12月,组织召开卓越教师教育研讨会暨优质生源、实习基地校长论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教师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第一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第九届“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7项

0 3

文读教育新篇

坚守初心本色

打造面向未来“新师范”

山东师范大学明确建设国际知名的一流师范大学奋斗目标,把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打造教师教育鲜明特色作为立校之本,着力探索改革师范大学办学模式,创建面向未来的“新师范”教育体系。学校获批首批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入选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

教师教育体系创新发展

学校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办学特色强化行动实施方案》《山东师范大学推进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文件,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现有师范专业21个,其中20个专业获批省级及以上一流专业点建设,1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设置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教育学等师范专业,设有职业教育研究所,建立起涵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继续教育全学段师范类专业体系。充分发挥同时拥有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教育体系以及涵盖教育学学士、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研究一体化的教育理论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势,把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与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有机结合,打造山东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双品牌。牵头成立山东省教师教育联盟、山东省教师教育课程联盟,成立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大力促进附属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与大学协同式一体化发展。

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升级

学校自2012年开始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深化师范生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与实践。强化师德为先,构建师德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优秀教师事迹宣讲等活动,创建“弘德·筑梦”名师讲堂,把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师德养成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师范类专业,实施“综合评价招生”,持续深化“大类招生、分段培养、二次选拔”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育课程增至18个学分,试点开展“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探索“英语+”双语双科复合型师范生培养,积极申报“4+2”双学科硕士层次复合型高中教师培养,公费师范生培养增设第二学科辅修,实现“一专多能”培养需求。强化实践取向,坚持18周集中实习制度,实施双导师制,构建“教育考察—观摩见习—模拟教学—专项训练—集中实习—反思研习”的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提升师范生职业技能。在第九届“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

学校构建“五聚力五融合”教师教学发展模式,健全岗前培训、入职培训、专题培训贯通衔接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创建“名师领航、优师助航、青师启航”品牌活动,近3年开展各类教师教学能力培训500余场。完善院、校、省、国四级教学竞赛机制,连续两届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人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在青教赛和教创赛两项比赛中获省级三等奖及以上奖励108项。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典型,包括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全国模范教师6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齐鲁最美教师3人、山东省教育育人楷模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30人。

数智技术赋能保障有力

新建智慧化师范教育实训中心,建成微格教室、全息教室、智慧教室、“三字一话”训练室等各类功能室18间,使用面积近2000㎡ 。建设“慧课慧学”课程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编写人工智能通识课教材,对所有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师范专业知识图谱建设,提升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专业性。2024年,投入1000余万元开展教师教育数字化工程建设,在微格教学智能评课、教师教育智能问答、教师教育课程数字化教材建设和“三字一话”数字化训练方面强化师范生能力培养,为新时代优秀教师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山东教育发布、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