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的崛起,让养老行业成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赛道,从而也促成“老头养老头”的赛道!
这不,江苏大一女生开养老院,招了一群60后的员工,为近400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要知道,年龄超过40岁,找不到工作,50岁的员工企业都不要了,以前公司老员工带新人,但现在,稍微年长的要不就是领导,要不就是基层岗位。
至于普通70后的人们,他们“消失”的背后,背后的原因也不复杂。
这不“消失”的他们,现在有人要了……
养老赛道
养老市场前景看好,跟老人家打交道温馨又简单,投身养老行业还能顺便为将来自己养老打下基础,在这片独特的天地,996的焦虑似乎都能放慢脚步。
有些人辞掉大公司的工作,跳槽到养老院工作,还有些人抓住了养老行业的风口,努力在这行闯出了一片天地。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不管是职场打拼还是自主创业,都不简单,不少年轻人投身养老行业,面对种种挑战,有的主动,有的则是被现实推着,但他们都选择坚持,用行动诠释着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困境
我国的人口格局正经历着显著转变,随着老龄化加剧,社会和家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统计,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很多老年人需要照顾,但老办法已经不够用了,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如何照顾老人成了一个难题。
上有老下有小,“三明治”结构、“四二一”家庭结构,这些词语背后,是无数年轻人身心俱疲的现实。
忙于工作和家庭,既要照顾老人,又要养孩子,每天都很奔波,感觉时间和精力都被挤得紧紧的,生活品质也不如以前了。
而对于老人来说,何处养老,如何有尊严地养老,同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失能失智老人的出现,更是让很多家庭的生活雪上加霜,长期卧病在床的老人需要全天候的照顾,这无疑加重了家庭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即使是那些身体健康的老人,也面临着孤独、精神空虚等问题。
孩子们想好好孝顺父母,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老人虽然嘴上说着不拖累孩子,但当他们真正需要照顾的时候,又有哪个孩子能够置之不理呢?
养老院的老办法有不少弊端,不少老年人对养老院心存顾虑,觉得那是“没子女、没能力的人才会选择的地方”。
这种观念在农村地区尤为普遍。
送老人去养老院,不仅要面对老人的抗拒,还要承受来自周围人的非议,很多养老院人住得不多,有的甚至都亏本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老人不愿意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养老院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一些养老院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老人的精神需求和个性化服务,导致老人在养老院的生活质量不高,甚至产生被遗弃感。
如今,随着传统养老方式遇到难题,一些新颖的养老方式应运而生,也逐渐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其中,“上门养老”就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模式。
打破了养老院围墙的限制,把养老服务直接送到家,方便老人家在自己家里就能得到专业的照料。
00后女孩顾婷婷的创业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高中时就对居家养老很感兴趣,大学里还开了一家“无墙养老院”。
顾婷婷的养老服务不是固定在某个地方,也不是专门接收老人入住,主要是提供上门照顾老人。
她找来并培养了一批护理员,专门上门为老年人提供照顾和日常生活服务,这种做法既让老人家不用非得去养老院,又帮子女减轻了照看父母的压力。
顾婷婷的成功并非偶然。
同时,她也得到了学校和政府的支持,例如与扬州市医保局的“长护险”合作,为其提供了资金保障。
顾婷婷的真诚和耐心让老人们对她非常信任。
她多次上门与老人沟通,最终打消了老人们的顾虑,让他们接受了这种新型的养老服务。
然而,技术并非万能的,在照顾老人时,那份温暖和亲切感特别重要,科技手段的应用应以提升服务质量、改善老人生活为目标,而非简单的替代人际互动。
独居老人的增多,也对养老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除了传统的养老机构和上门服务,社区养老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中心可以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文化娱乐、健康咨询等服务,让老人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的养老服务,并融入社区生活。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晚婚晚育,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祖孙同住一屋的情景变得更加普遍,这种新型的家庭结构对适老化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兼顾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
结论:携手共建和谐养老社会
养老这事儿挺棘手的,得靠政府、企业、家家户户还有我们自己齐心协力,才能把它做好。
相关单位应加大对养老行业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并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管,提升服务质量。
企业应积极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开发更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并注重技术创新,提升服务效率。
家庭里的人得负责照顾长辈,多给老人一些关心和陪伴,个人也应积极规划自己的养老生活,提前做好准备,例如购买养老保险、学习健康知识等。
共建和谐的养老环境,咱们大家都要齐心协力。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老年人才能过上更幸福的晚年,实现养老有保障、生活有依靠的目标。
热门跟贴